新史氏又曰,天下事失败者不必论其成功者亦不必与其所希望之性质相缘,或过或不及,而总不离本希望之性质近是,此佛说所谓造业也。哥氏之航海,为觅印度也,印度不得达而开新大陆,是过其希望者也。维氏之航海,为觅支那也,支那不得达,而仅通印度,是不及其希望者也。要之其希望之性质,咸以母国人满,欲求新地以自殖,故其所希望之定点虽不达,而其最初最大之目的固已达。若我国之驰域外观者,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适应于此希望而止,何也?其性质则然也。故郑和之所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踌躇满志者,然则此后虽有无量数之郑和亦若是则已耳,呜呼!此我族之所以久为人下也,吾昔为张博望、班定远传,既言之有余慨矣!
新史氏又曰,论人不可有阶级之见存,刑余界中,前有司马迁,后有郑和,皆国史之光也!
赛哈只
赛典赤·苦马鲁丁→赛典赤·赡思丁→
马速忽→法虎鲁丁→赛撒度罗
→怯黎→阿里→赛哈只
依《马氏家乘》,赛哈只是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后裔。
白寿彝先生在《回族人物志》中收录赛哈只,并认为“赛哈只是当时宗教界有代表性的人物”。但《马氏家乘》载,赛哈只为“阿力公长子,镇守苍桥等路”。后官至“世袭锦衣卫指挥使,敕封武德将军、宁夷侯”。
赛哈只的材料,主要是《永乐三年刻立洪武圣旨碑》,此碑曾分别立于西安大学习巷礼拜寺和南京净觉寺。白寿彝先生说,他于1937年、1946年曾在西安大学习巷礼拜寺和南京净觉寺见过,现已不存。关于碑文内容,刘智《天方至圣实录》卷二十曾收寻,幸而英国布鲁姆霍尔(Machal Broomhall)所着《清真教》(Islam in China)一书保存了该碑的拓片。碑文内容为: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十四日,咸阳王赛典赤七代孙赛哈只赴内府宣谕,当日于奉天门奉圣旨:每户赏钞五十锭、棉布二百匹。与回回每分作二处,盖造礼拜寺二座。南京应天府三山街铜作坊一座,陕西承宣布政司西安府长安县子午巷一座。如有寺院倒塌,许更修,不许阻滞与他住坐。凭往来府、州、县布政司买卖,如遇关津、渡口,不许阻滞。永乐三年二月初四日立石。
杨应奎
赛典赤·赡思丁→纳速剌丁→伯颜察儿→赛曲列
→莫苏→杨钦→杨全→杨→杨鸾→杨应奎
杨应奎(1486~1542年),字文焕,号渑谷。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及第。历任仁和县令、兵部主事,礼部员外郎,临洮知府、南阳知府。后遭人陷害被贬官。
杨应奎曾纂修《临洮府志》《南阳府志》,着有《渑谷集》,已佚。他是明代知名的诗人,被贬官回家以后,与刘澄甫、石存礼、陈经、刘渊甫、黄卿、冯裕等人在青州结为“阳溪吟社”,被称为“海岱七子”,《海岱会集》收录有他的诗作。《四库全书提要》云:“其诗皆清雅可观,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故王士祯称其各体诗皆入格,非苟且者。”
杨应奎善书法,寿光安致远在《青社遗闻》一书中赞道:“吾以书法名家者,亦不多见。予尝见杨渑谷墨迹,犹有二王遗法。”杨应奎书法作品已佚,俞剑华着《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收录有杨应奎人名。
杨应奎曾撰修《益都杨氏世谱》,序言中对自己家世做过回顾:“至洪武元年,兵取大都,大将军令都人南迁,六世祖遂携莫苏及二女奔青州,占籍古城,社民声迹,不敢显言仕宦宗族,故其详不可知。戒子孙读书做官,故再世以来,高祖钦、曾祖全目不知书,率皆朴实守分纳粮当差不敢后也。”
马注
赛典赤·赡思丁→马速忽→法虎鲁丁→赛撒度罗→
佉黎→阿力→卜罗添→马文明→马德龄→
马荣→马继龙→马烨如→马之云→马师孔→马注
马注(1640~1711年),经名优素福,字文炳,号仲修,晚号指南老人,宝山(今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宝山乡宝山村)人。依《马氏家乘》,为咸阳王赛典赤十五世孙,是赛典赤·赡思丁子马速忽的后裔。他是中国伊斯兰教着名学者、经师,也是清代云南第一位穆斯林学者。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16岁时中秀才。历官南明永历帝小朝廷中书,锦衣侍御。清康熙四年(1665年)结识并师从滇中名士何观五,从此“文益修,学益进,弟子益盛”。写成《经权集》《樗樵录》两部文集,阐述修齐治平之道,希望有裨于治世。康熙八年(1669年)30岁时,鉴于政治变乱,离家北上至北京,受到清宗人府掌印亲王召见。此后开始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专攻伊斯兰教经训典籍,并与当时京中伊斯兰教学者切磋教义。回滇后潜心研究伊斯兰教教义,向门弟子讲授“心性之学”,从者日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将其研究成果撰成《清真指南》一书,其内容丰富,“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末言后世”,涉及伊斯兰历史、教义、教法、哲学、天文、传说等,对后世伊斯兰教学者影响较大。数次把自己的着作、家世和对伊斯兰教在整治世道人心、施行教化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等看法进呈康熙皇帝以求御览,但均未成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离开北京,取道山东、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四川,进行考察,广交各地经师,并设帐讲学。所到之处,人称“仲翁马老师”,在穆斯林中享有较高威望。
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病卒于宝山,享年71岁。
马德新
赛典赤·赡思丁→马速忽(?)→……马德新
马德新(1794~1874年),字复初,经名优素福,号鲁哈·丁(意为“宗教魂”),云南太和(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据其弟子马安礼所撰《马公复初墓志》,是咸阳王赛典赤二十一世孙,中国伊斯兰教着名学者、经师。
马德新幼年随父学阿拉伯文、波斯文及伊斯兰教经典。及长,赴陕西长安,从胡登洲四传弟子、着名经师周良骏学习伊斯兰经学。1841年赴麦加朝觐,后游学开罗、亚历山大、耶路撒冷、塞浦路斯、伊斯坦布尔、罗德岛、亚丁、新加坡等地,历时8年归国。归国途中,又在新加坡观察天文,研究伊斯兰历法一年,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春回到昆明。在云南临安(今建水县)、回龙、玉溪大营等回族聚居区设帐讲学,成为最受尊崇的经学大师,被时人尊称为“老巴巴”。在1856年云南回民反清斗争中,他号召滇东南回族穆斯林武装反清,与杜文秀所领导的滇西回民武装遥相呼应。后随马如龙降清,被清廷封为“二品伯克”“滇南回回总掌教”。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被清廷杀害于呈贡的安江村,年81岁。
马德新与王岱舆、马注、刘智被并称为中国“四大经学家及译着家”。他的译着30余部,可分为5类:
(1)《宝命真经直解》前5卷,是中国最早的《古兰经》节译本。
(2)《纳哈五》《赛尔夫》《阿瓦米勒》等,是关于阿拉伯语语法的教材。
(3)《真诠要录》《指南要言》《天方性理注释》,是对王岱舆、马注、刘智等先辈学者着作的简介与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