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小组演练,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凌晨4点突然醒来后再难以入睡。我强烈地意识到,如果我的个性不做适当的改变,或许我将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一个好的咨询师,她(他)一定是非常有耐心、非常客观,在咨询过程中,她(他)会将自我及主观意识放得很低很低,把一颗心“空”出来,去全身心地感受来访者,从深层次去体会来访者,关心来访者,以来访者为中心。而我呢?虽然我从本性来说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乐于助人的人,可多年的生活工作经历,却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变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我主观、缺乏耐心,我更多关心我的心怎么想,我想怎么做,最好所有的人都按我的意思办。尽管我也关心他人,但从来都是蜻蜓点水,一点就过,大致知道别人想什么后,就开始给人下结论。有时候我也会克制自己不说出来,但我心里却这样认为的:“哦,我知道了,你就是这样的!”当出现这个念头后,我就不再用心去体会对方的心,因为我感到自己已经了解对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样的人。在咨询中,我尚且还知道假模假样地“关怀和引导”来访者,而在工作中,我却从没有耐心去听完别人到底有些什么想法,我只会去打断他们,指挥他们,命令他们就按我说的办。
想到这里,我非常羞愧,我是一个多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并且缺乏耐心的人啊!我那么强势,说出来的道理听上去又似乎合情合理,这让我很多朋友、下级尽管心里不舒服,但也无法来反驳。朋友们是爱我,懒得跟我吵;下属们是敬我怕我,没办法跟我继续理论。可如果我用这样的个性和心态与来访者相处,不论我用多么高明的“倾听、共感”来掩盖,敏感的来访者一定会觉察到我的强势,或许在心里就悄悄地阻抗了,或许来一次后就再也不来了。这样的次数多了,留给我的感受只会有深深的挫败感!我似乎已经很久没有把自己的心完全“空”出来,去耐心地、全身心地感受过他人的想法了。这,应该是我的另一面吧?!
想到这里,我对自己个性中的这一面感到很害怕,在不知不觉中,我肯定伤害过很多人的心。如果不改变,我不仅无法实现我的梦想——做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还有可能将来朋友越来越少,最后孤单一个人;可改变起来,我能想象有多么难,不良个性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所以,我暂且将我的助人好意放一放,沉下心来学习,通过寻求同学、指导老师的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许,这就是助人中做到自助、自助中达到助人的真正含义吧。
指导老师的话:在心理咨询面谈实习中,敏感的学员会不停地照镜子,透过别的组员、透过来访者、透过扮演咨询师,看到在新的角色中显现出的自我,并且用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熟悉的自画像会出现不熟悉的部分。这是成长的表现,是一种自我探索,是自我意识的增加。但从另一方面,需要去看自画像是否角色过度。如果从咨询师的角色来看,确实需要“清空”自己;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的角色不再是心理咨询师,而是上司、朋友,大多数时候需要的不是清空,而是“输出”。初学心理咨询的人可能会有一段心路历程是:把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过度化,投射在所有的生活或工作角色中。这种角色错位会带来新的困扰。心理咨询师的最高修炼也许是内外一致,但对大多数咨询师来说,走出咨询室,也是平常人,不可能永远戴着咨询师的面具。区分角色,不要角色过度,这对新手来说很重要。
学员手记二
法无定法
老虎
在我从事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的生涯中,我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方法来帮助我的来访者,这也是我来学习心理咨询的目的之一,但就在我看了《心灵捕手》及孙新兰博士的现场咨询后,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人讲,学习有四种状态,第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种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第四种是知道自己知道。这四种状态是依次递进,逐步完善的。
当我第一次为别人做职业咨询时,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抱着帮助别人为自己最大快乐的理念及最朴素的情感与来访者进行交流,这段时间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是第一种状态。就在自己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时,我忽然发现自己有许多不知道,不知道如何最有效地帮助来访者,不知道如何应对来访者的与职业无关的情绪体验……由此我进入第二种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挣扎了许多年。就在我觉得自己处于职业高原期时,我有了一次到北京去学习职业指导的机会,在许多专家的帮助下,我系统地学习了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的理论,并学习到了许多方法,但我还是很迷惘,不知这样的我是否已足够强大并能帮助我的来访者,此时我已不知不觉地进入第三种状态。
在心理咨询实习过程中,我在前期一直没有实质的感觉,因为小组练习时大家都是模拟来访者,所以在练习时感觉像是在练习一种武功的套路,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意。在进行小组共感训练时,我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有关职业压力与职业困惑的案例,我在听了大概一分钟后,忽然感到这是她本人的一段真实经历,同时想起了孙博士的“跟着来访者的意识流”的要求,因为我有时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意识流,这是真实的感受,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于是,我默默地要求自己打开心灵,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倾听她的声音,观察她的表情与小动作,体会她当下的情感,同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她分享。我仿佛能体会到她的压力,以及她当时的无助与无奈,我甚至已经忘记了我是身处在一个很多人的教室里。当观察员叫停时,我才发现我的后背已湿了一片,而我的来访者反馈是非常舒服。这次经历让我对心理咨询有了深刻的体会,那就是不必过分重视技术本身,而要重视来访者的感受,当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心灵能够产生共鸣时,一定会有非常美妙的感觉。
后来,在指导老师的推荐下看了电影《心灵捕手》,并且观摩了资深咨询师的现场咨询,我忽然明白,其实这些我都知道,而且,回顾我过去的咨询个案,我也在不自觉中运用了一些认知及行为技术,在交流过程中也能运用一些共感、面质、澄清等技巧,我终于进入了第四阶段,我的内心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喜悦。
与此同时,我也更坚定了自己做一个优秀的职业咨询师的信心,因为我明白,任何技术都是为咨询服务的,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成长并解决问题,运用何种技术在此时已变得不那么重要。虽然我还是决定会去学习更多的咨询技术,但已不是为了技术而去学习,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咨询方法及更好地帮助来访者。
面对当前的考试,我和许多同学一样,一直在想用怎样的技术与方法来通过,但始终没有答案。在观摩了示范咨询后,我忽然发现:法无定法,是因为法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运用这法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心理咨询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与套路,只是运用我们的智慧与经验,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直面困难,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就如Sean运用非常规的咨询手段来帮助天才少年Will,孙博士用意象技术来解决两个截然不同的案例,这些使我茅塞顿开,我仿佛看到了心理咨询的真谛。
我还要感谢我亲爱的组员们,他们的勇气及对大家的信任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每个来学心理咨询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但他们在寻找真实自我的过程中,敢于放下重重的铠甲,露出真实的自我,并帮助在座的所有的人成长,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相信我们在今后成长的过程中,也会用不同方法克服不同的困难,但最后都会达到自我修炼,自我成长的目的,这也正是所谓的法无定法吧!
指导老师的话:这位学员把心理咨询学习的阶段分为不同境界,并且揭示了他自己怎样走过不同的阶段。能够悟到“法”与“术”的区别,本身就是在思考。从学习技术,到质疑技术的作用,这是新手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观摩资深咨询师的咨询过程,往往会帮助新手参透其中的关系。这对他们来说,会在自己的咨询训练中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共感;少一些表面的花拳绣腿,多一些实在的解决问题。
结语
在咨询师的培训中,我常常与那些让我感动的成长事件相遇,可能是一件事,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次流泪。成长的过程如同李清照《添字采桑子·芭蕉》一词中所写:“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芭蕉叶子老去,其实就是我们不停地跟自己的过去告别,看上去无情,其实每一片叶子的成长都曾给自己和别人以阴凉。
个人成长是每个人一生的命题。不论你是否学习心理学,不论你是否关注自我成长。一直为这句话打动:“上帝啊!原来那扇门是虚掩着的!”(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在冲过百米终点线后,看到积分牌上显示出995秒的时候,他才知道那些专家所谓的“肌肉极限论”是可以突破的。)有时我们以为自我成长是个神秘的领域,没有人带领我们将寸步难行。其实,那扇门从来没有对谁关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