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罐罐茶
罐罐茶是仡佬族接待重要客人时独具特色的茶食之一,其制作方法十分独特讲究,用来煨茶的器具选用当地制作的土瓷茶罐。先将罐罐内盛满水,放在火上烧沸后,再将茶叶放入其中,重新煮沸。5~10分钟后,把茶罐从火上移走,等到茶叶沉底后,茶水变浓,便可以倒出饮用。用这种方法煮泡的茶,汤色清正、清香浓郁、芳香可口、回味甘甜。罐罐茶的饮用,在黔东北的石阡县仡佬族人家尤为普遍。每逢节庆,仡佬族人家常以罐罐茶的第一碗作为祭茶,供奉祖先和神灵,以表敬意。
(三)咂酒
仡佬族人善于酿酒,咂酒的酿制和饮法最具民族特色。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国邮政发行的56个民族邮票中仡佬族这一枚便使用了咂酒的图案。咂酒又称为钩藤酒、竿儿酒或爬坡酒。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李宗昉在《黔记》中提到:“咂酒,一名重阳酒,以九月九日贮米于瓮而成。他日味劣,以草塞瓶颈。临饮,注水平口。以通节小竹插草内吸之,视水容若干征饮量。”《遵义府志·艺文》中载查慎行咏曰:“蜜酒钩藤名,乾糟满瓮城。茅柴输更薄,桐酩较差清。暗露悬壶滴,幽泉借竹行。殊方生计拙,一醉费经营。”其酿制方法是:将糯谷、玉米、小米或小麦、高粱等掺和,蒸熟,稍冷拌以酒曲发酵,喷少量水后装缸。装缸时须用两小竹竿,上头留一节子,其余全打通,插入缸中,密封缸口,封存一月左右即可饮用,封存时间越长,酒味越醇浓。饮用时,将顶端节子打空,一竿进空气,一竿作饮具,边饮边掺入冷开水或清凉山泉。饮者直接抓住竹管吮吸,故称“咂酒”。咂酒液黄泽亮,味甘洌而醇厚,可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消除疲劳。咂酒一般在喜庆日子饮用,饮时按老幼男女依次吸吮,或祝愿,或议事,或叙旧,或话别,酒助情浓,情增酒兴,别具情趣。民间传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黔西、黔北一带饮用咂酒后,留下了“万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亦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的赞叹。
(四)麻糖醋
这是一种麻糖的副产品,即以麻糖为原料而制作的调味品,亦可以做饮料,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带尤其受欢迎。制作时,麻糖是必不可少的。先将玉米磨碎,加入麦芽熬制成麻糖后,再将其充分发酵,过滤取其汁,在糖汁中加入适当开水稀释,然后装入瓦缸中密封存放,通常置于20℃左右温度下经过10来天的糖化,便制成了麻糖醋。麻糖醋酸辣苦甜,酸味第一。麻糖醋有别于其他醋的最大特点是除了可做调味品外,更是绝佳的饮料,口感甚好,酸中回甜,清醇绵长,清凉解渴,祛温生津,老少皆宜,还具有不可忽视的药用作用。如今,务川仡佬族人正将这种特色饮品向世人广泛地推广。
第三节服饰习俗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民族的象征之一。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仡佬族首先讲究的是服饰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同时也尽其所能在服饰中表达他们对美的追求,展现出他们的艺术才能。仡佬族支系繁多,服饰也随之各异,而且服饰习俗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演进和变化着。如今,大多数仡佬族的衣着与当地汉族无异,传统的民族服装已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的记忆被族人永久收藏,或者封存在各地的博物馆、展览馆中。每逢盛大的节日活动,人们也会有组织地穿着改进后的民族服装,向世人充分展示这个美丽的民族文化符号。
一、传统的纺织技术
仡佬族有悠久的织布传统和优良的纺织技术,在古代文献中有多处记载。如《魏书》中说僚人“能为细布,色至鲜净”。南宋朱辅的《溪蛮丛笑》中也说:“僚纻,今有绩织细白麻,以旬月而成,名娘子布。”“圈布。桑,味苦,叶小,分三叉,蚕所不食。仡佬取皮绩布,系之于腰,以代机,红纬回环通不过丈余,名圈布。”仡佬族人还十分擅长织“铁笛布”,直到清朝仍然是上等的贡品。清嘉庆张澍《续黔书》记:“永宁(今关岭)、镇宁二州出铁笛布,其纤美似蜀之黄涌,其精致似吴之白越,其柔似波戈之香荃,其缜密似金齿之缥叠。余不知其何以织也,惜未间之佬。”20世纪50年代,安顺地区的一些仡佬族村寨的老年妇女,还能自织自染“僚布”,其厚度如现代的帆布,密度如现代的咔叽布,花纹有头斗纹、斜纹、桂花纹、条花纹等,十分耐用,几十年都不会坏。
仡佬族历来种麻、纺麻纱、织麻布以满足自己和家人穿衣的需要。仡佬族地区普遍产麻,其中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新民青麻纤维匀长,耐折耐拉,细支数多,质地优良,乃麻中之上品。1957年曾作为中国特产在非洲世界博览会上展出,1958年在北京展出。新民青麻已被收入《中国麻品种资源目录》。
仡佬族女子心灵手巧,几乎都会纺麻织纱,她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是锤陀,或自制的纺纱车纻、纺麻纱。仡佬语称纺纱车为“初”,称纱或线为“直”,称纺纱为“盖直”,意为“拉纱线”。纺麻纱所用的工具是由固定的木棒、转动杆、转动带和转动圆木盘组成,用脚踏动转杆,不停地纻麻成纱。然后将纺好的麻纱反复搓洗、捶打,使其由浅黄灰色变为白色,把它们晒干后,再一根一根地套上织布机进行梭织。仡佬族人的织布机通常是自制的,大多采用坚硬的杂木(梨木等)制成,结实耐用,仡佬语称之为“者则”。这种织布机通常约有2米长、1.3米宽、1.6米高,分为三层,上层是顶架,中层是织机,下层是坐机,三层连为一个整体,由四根机脚支撑。织布机前有一块活动的横板供织布者坐,机台中间有提梭摆动装置“马头”,织布者双脚上下踩踏,一起一落,“马头”随之一俯一仰,形成织口,织者投梭穿纬,朴实无华的白色麻布便织就。有时可将两边的纬线排成蓝色或青色麻纱,这样可以织成有色边的麻布;或者中间再穿插一些染有颜色的麻纱,织出来的麻布便有了条纹或格纹。这种麻布大方美观且经久耐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仡佬族人的主要衣料。
清代乾隆年间,仡佬族妇女的头饰、服饰以及所用的衣料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据乾隆《贵州通志》记载,生活在贵州西部的仡佬族人擅长纺织毛布,妇女们喜欢用青羊毛来织筒裙。每年春秋两季,她们剪下绵羊羊毛,用坠子纻吊为细条,再用纺车纺成线,放入甑子中蒸,使其平直,将其中的一部分染上各种颜色,便成为织布毛线。编织羊毛布时,用四根直径1.5厘米,长35厘米的圆木棍贴叠于小腹前,用马扣束紧系于腰间,上面两根木棍裹布,下面两根木棍裹线,脚蹬一根长约70厘米的木棍,用来绷线,再用一根木棍喂线。这样手拉脚蹬,织成平行、斜纹、人字形、方格形的花羊毛布。用这种毛线织成的羊毛布质地优良,经久耐用,美观大方,保暖性强,不仅在当地仡佬族人当中流行,周边民族也十分喜爱。如,毕节大方县普底乡红丰村的仡佬族人常常把自家纺织的羊毛布运到附近的白蜡场去出售,这种羊毛布以其特有的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白蜡布”,声名远扬。
二、仡郎卡布
在贵州岑巩县的龙田镇,仡佬族妇女对刺绣十分擅长,称之为“打花”,即用丝线在织成的僚布上绣出的花被面、帽子、枕头、鞋子、口袋、帕子、围腰等。这些刺绣品的图案做工十分精美,色彩艳丽,有飞蛾趴壁、喜鹊衔梅、双凤朝阳、鸳鸯戏水、二龙抢宝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当地人称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为“仡郎卡布”。在龙田镇,人们十分重视“打花”技艺。仡佬姑娘们从小就要向长辈们学习刺绣,有的仡佬族妇女终日只做各种纺织刺绣工作,不从事其他的农活。在当地,每一个村寨里都有一批“打花”能手,女子要是不会“打花”,便会被别人看不起。姑娘出嫁的时候,娘家的老少要抬着姑娘多年来精心编织、刺绣的各种“打花”被面及其他嫁妆,排着长队,紧随男方家迎亲的队伍,送到姑娘的婆家,以此展示新娘的聪明才智以及纺织、刺绣的艺术才华。
关于“仡郎卡布”的名称和由来,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仡佬族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仡郎。仡郎姑娘从小蕙质兰心,在阿妈的精心培养下,纺纱、织布、雕花、刺绣一看就会,一学就精,成了方圆百里有名的“打花”能手。她能将丝、麻、棉花织纺成缕,用草煎汁染成五色花线,按照各种花朵的形状和颜色织成五色绸布,做成鲜艳的花被面。她为了织出更加精美多样的花朵,常常一个人到花山坪去看花,仔细观察并采花回来在绣房里照着花样绣,日久天长,她把百种花样都绣完了,但却从未观看到银杏花开放。于是她每天夜晚都跑到花山坪去观看银杏花绽开,决心不见花开不回绣房。不料她出色的“打花”技术遭到了嫂嫂的嫉妒,经常在阿爹跟前讲仡郎的坏话,说仡郎夜不归屋,是在外面做了丑事。阿爹跑到女儿的绣房一看,果然不见仡郎在家,便气愤地操起一把菜刀躲在门后,等着仡郎回来。夜深人静的时候,仡郎姑娘手捧终于盛开的银杏花回来了,躲在门后的阿爹不看实情也不问缘由,举刀便向仡郎姑娘的头上砍去。可怜的仡郎姑娘就这样含冤死去,手中还紧紧拿着一束盛开的银杏花。死后,仡郎的阿爹才弄清楚实情,后悔不已,就把仡郎葬在了花山坪的银杏树下。仡郎死后不久,有位仡家小伙子看见仡郎姑娘的坟上裂开了一条缝,一只长着五颜六色羽毛的小鸟从坟中飞出来,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嘴里不停地叫“嫂嫂心坏,阿爹不应该……”为了纪念仡郎姑娘,仡佬族人便把这种鸟叫“银杏雀”,把仡郎姑娘织成的五色绸被面称为“仡郎卡布”。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仡佬族人开始购置棉花自纺棉纱织布,棉布逐渐成为仡佬族人的主要衣料。
三、衣着特点
仡佬族长期与汉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服饰文化也深受汉族等民族的影响,并且,仡佬族在各个地区的不同支系服饰习惯也有所不同。总体来说,仡佬族服饰以妇女穿筒裙为其最突出的特点。筒裙很早就在仡佬族先民中流行起来,《旧唐书·南平僚》记载:“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曰‘通裙’。”南宋朱辅的《溪蛮丛笑》也有记载,仡佬“裙幅两头缝断,自足而入,阑斑厚重,下一段纯以红”,这种女裙自下而上穿着,颜色极为鲜艳。到明代,在《炎徼纪闻》中也有关于仡佬族裙式的记载:“以布一幅横围腰间,旁无襞积,谓之‘筒裙’。”而且还记载说“男女同制”,即男子也穿筒裙。据嘉靖《贵州通志》记载,平伐司(今贵州贵定县境内)仡佬族“男子穿短裙,妇人穿花筒裙”;苗民司(今贵州石阡县龙洞乡)仡佬族“男子绾髻于顶,辫发短裙,妇人袭青珠二三串悬于颈以为饰”;西堡司(今贵州普定县境内)仡佬族“男女科头跣足,短衣摘须,妇人耳穿大孔,裳用花布横围之曰‘筒裙’”;青山司(今贵州息烽县尊山乡)仡佬族“妇人以布染红作裙,无襞积,谓之‘筒裙’”;八舟司(今贵州黎平县高屯村)仡佬族“服不一,男子衣短衫,妇人穿花筒裙”。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男子穿较短的“筒裙”,女子的“筒裙”较长,且花色繁多。
在仡佬族服饰中,还有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外袍,称为“仡佬袍”,又叫做“贯头衣”,“以青线束发,披青布囊缀海巴其上,衣长尺许,外袭方袍,洞其中从头笼下,前短后长,无袖”,这种服饰也是沿袭了唐代的筒裙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仡佬族人在服饰上也有所区别,清末道光年间,贵阳、修文、安顺、郎岱、普定、清镇、大定、黔西、普安厅(今贵州盘县)、余庆、镇远等地仡佬族“男服青蓝布,女则长衣短裙,自织葛为之。系布带盘头、插梳”;在安平、大定的仡佬族“男子以葛织斜纹为衣,女人以青布束发如锅圈状,短衣长裙,无褶”,被称为“锅圈仡佬”;平远的仡佬族“妇人以青羊皮(毛)织为长筒裙……剪前发留后发,取齐眉之意”。筒裙仍然是仡佬族妇女的主要装束,材质和花色各地各有特色,如安平县仡佬族妇女穿长筒裙,有的“妇女以青羊毛织为筒裙,不起花”,有的“以羊毛缀线为之,起花,染红色,甚佳,不以传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仡佬族人的服饰也逐渐发生演变。清末咸丰至同治年间,许多地区的仡佬族妇女还是穿短上衣、长筒裙,外罩长袍,脚穿钩尖鞋。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是,上衣很短,仅及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裙仍是无褶的,穿时由脚下套入,整个裙由上、中、下三段组成。中间一段用羊毛织的,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衣是用整块青布制成的“仡佬袍”,均绣有花纹。男子则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男子一般用一条一丈多长的布做包头布,女子则喜欢盘大发髻,用三条一丈多长的布包头,包头布用海贝来做装饰,包时后面露出头穗。有的地区妇女不包头,而是用一块花帕盖头,前面插上银质珠子做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