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戏”内容上存在许多交叉的地方,就同一坛班而言,其表演的方式也大致相同,除“打财神”外,其程序结构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二、冲傩还愿
冲傩是一种法事活动,需要有人请才开戏。仡佬族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生招满月,家中有人生病,或遇家中有不幸之事,便会在自家的神龛下或者寨中的庙堂上烧香化纸,许下心愿,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六畜兴旺,若是许下的心愿得以实现,主人便要请傩堂师到家中举行冲傩还愿仪式,以求神驱鬼,驱凶清宅,保佑平安。
冲傩还愿通常有一套严格复杂的程序,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冲傩还愿的主要程序有打闹台、礼请、开坛、立楼、开洞、出神、搭桥、领牲、差兵、镇台、破罗网、赎魂、禳关、造茅、打解、造船、和送、勾愿、拆楼、送圣、安家先、启师等。主要角色有山王天子、炳灵侯王、二郎菩萨、秦童、将军、和尚、唐氏太婆、灶王府君、铁匠婆婆、撵路狗、判官、孽龙等70多个。所用的服饰、道具、法物等,十分丰富,各有讲究。其中要用到铜铃、锣、鼓、梆子、钹、铙、教尺、唢呐等10余种乐器。法师的头饰有花冠、八卦巾、帅帽、平顶冠、乌纱帽等20多种;服装有蟒袍、紫袍、披袍、袈裟、青衣、罗裙、盔甲等20多种;使用的道具有各种挂案、桥案、铜印、牌带、师刀、令牌、竹卦、朝笏、佛珠、拂尘、花枪、宝剑、马鞭、文房四宝等50多种;其唱腔有一字板、二流板、摇板、垛板、傩腔、坛腔等数十种之多,常演出的剧目有《跑功曹》《收蚩尤》《战洪山》《下天门》《山王图》《五岳图》《财神图》《金鸡岭》《上云台》《中云台》《下云台》等80多种;至于咒语、符讳、手诀、文书(分表、申、疏、牒、票、状、引等)计三四百种。由于受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冲傩还愿的具体内容在保持一定原则的情况下,形式上充满了灵活性,内容也十分多样。傩戏内容之丰富、过程之繁复,难以尽书于纸。
三、傩面具
在傩戏中,常常会用“戴上脸子就是神,取下脸子就是人”来描述。因此,傩戏的魅力之处还在于它独特而丰富的面具。这些面具造型古朴、粗犷诡秘、手法夸张、色彩朴素、沉厚稳重、线条硬朗,在保持基本的人脸比例的同时,将人物的五官比例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又对面具按角色需要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制作精美,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有威严的将军、滑稽的猕猴、丑陋的秦童等,各种神仙怪兽,形态各异,不愧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不同地区的傩戏面具的造型特征都会不同程度地带有各自的地方特色。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傩戏中,常用的面具或主要角色有山王天子、炳灵侯王、二郎菩萨、秦童老官、汉朝将军、简斋和尚、土地老者、唐氏太婆、先锋小姐、灶王府君、铁匠婆婆、唤狗二郎、端枪童子、捉火郎君、渡关王母、甘生八郎、撵路狗、判官、孽龙、文王、鞠公、毛包、药王、山羊、财神、唐二等70多种。其中秦童这一角色,便极具特色。秦童是戏中的丑角,起插科打诨之用。艺人们在塑造秦童造型时,通常将其塑造成歪嘴斜眼、奇丑无比的形象。只见秦童的右眼眯起如一条缝,左眼弯弯如一条虫,两眼间距仅一指宽,且眼角线不在同一水平线上,鼻翼左小右大,嘴巴张开呈椭圆形,左嘴角翘至鼻翼,右嘴角却歪到鼻翼底下,流着鼻涕,眼珠小如鼠目,眉毛上挑,头发扭成一团,形象轻佻猥琐。
而开山莽将一角,眉如云火,倒眼突目,颧如钢凿,赤面獠牙,两鬓发髻长如耳翅,头顶双角硬如刚钻,整体风格硬朗威猛、凶相毕露。艺人塑造这类镇邪除妖的凶神时,将常人的形象神化,加上獠牙、钢角等物,使其似人而又不似人,并且将人脸部分器官如眉毛塑造成云火飘飘状,将人眼曲线刚硬化,使眼部呈现电目如星的效果,最终将镇邪除妖的凶神猛将塑造得凶恶威猛无比。
道真傩文化馆中的双抱耳神鱼尾式山王面具极富代表性意义,被称为镇馆之宝。传说山王是盘古的三个化身,第一次化为青面天子,第二次化为赤面天子,第三次化为黑面天子。他出生之时尚无日月乾坤,也没有四季之分,是他捧回了日月,并分出了春夏秋冬四季,因此是开天地的神只。这面山王面具看似龙头,眼睛和下颌装有机关,可以由演员用唇舌操纵绳子,牵引其自由活动,额头上还有一只混赤眼,表示他能洞察世间妖怪,两耳有一对抱耳神,有三头三面,象征他是盘古的三个化身。也有人认为这样的造型是受了佛教塑像金刚药王三头六臂的影响。总之,是傩面具中的珍品。
四、梓潼戏
梓潼戏是傩文化中“大巫”的组成部分,也是傩戏的一种,是仡佬族用于祈愿得子的戏剧活动,也称神戏、正戏,由愿仪和戏曲两部分组成。演出分“送梓潼”和“谢梓潼”两个阶段。“梓潼”名长生梓潼,又称童儿。无子人家许下愿信,约请戏班,择吉日为其恭送梓潼,祈愿该户得子。送“童儿”时,班头怀抱“童儿”带领戏班,走进主人卧房之前,先学三声婴儿叫,进卧房后将“童儿”放在床上拍一巴掌,口念秘诀。接着在床前焚纸,右脚在地上画秘字,然后将固定型“童儿”置于墙壁上。如为流动型“童儿”,则转于堂屋,供于香案上。接着跳戏谢神约两小时。主人家若应验生子后,要择吉日谢梓潼,杀猪办筵席请戏班和乡邻亲友,称“勾愿”。同时在堂屋中搭台子,请戏班开坛唱戏,欢乐异常。也有“偷梓潼”之说。即谁家无子,戏班暗中商量,择吉日到供有梓潼的人家,偷来梓潼到无子人家供奉,一般在正月进行。此举需要保密,不能让供梓潼的人家知道,如泄密则不灵。
五、平正坛戏
坛戏又名“庆坛”,属于傩戏中的“阴戏”。民间通常把傩戏分为“阴戏”和“阳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叫“阳戏”,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叫“阴戏”。坛戏即按照一定的规矩迎请神灵为还愿者冲傩,以驱除邪鬼恶魔、祛除病疫的一种酬神娱人的地方戏种,主要流传于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各村寨。按照坛事性质可分为“保家坛”“子孙坛”“蔸蔸坛”“兰蛇坛”。按规模可分小庆、大庆和大愿三种。小庆规模稍小,前后共需约18小时;大庆要演出三天三夜,内容丰富;大愿最为复杂,最多时可演48天,称为“台子戏”,还需要邀请外地的戏班和其他剧种(如川剧、阳戏)参与一同演出。
据史料记载,坛戏在清朝中期便盛行起来,一般由大户人家或较富裕的地方权贵来筹办,是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宗教活动。《遵义府志》中有“每岁一祭,杀豕一,招巫跳舞,歌唱彻夜,谓之庆坛”的记载,并引《蜀语》说:“坛神,名主坛罗公,黑面,手持斧,吹角。设像于室西北隅,去地尺许,岁暮则割牲,延巫,歌舞赛云……或谓,古蛮祭也。”
坛戏的内容十分丰富,情节生动,一场戏通常表演一个传说故事,表达一种意愿。这里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庆坛正戏。
《九州》,又名《坐九州》。其目的是保主家安宁吉庆,子孙发达,防止邪魔鬼怪的侵扰。表演时,将八只盛有酒的酒杯摆放在堂屋内,呈正方形排列,再放一只在其中间,称为“九州”。坛师手拿坛杯在“九州”图形的酒杯中呈八卦的形状交替前进,并逐一绕过地上的酒杯,称为踩阳八卦和阴八卦,也叫“踩州”。边踩边唱,每踩一“州”,唱述每卦姓甚名谁及其生平简历。唱罢,亲友们便席地而坐,开怀畅饮,互道吉利的话语,坛师占卦退场。
《八蛮》,又名《八蛮登殿》,也是庆坛正戏的重要内容,需要坛师戴面具表演。据传,八蛮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娶了后母,又生有一个弟弟,从此八蛮饱尝各种冷遇和折磨,并在稍长大的时候被驱逐出家门。父亲在分家时仅给了他一条懒狗和一头老牛。八蛮一心想去投军,于是星夜启程,行至一片黑松林时,突然遭遇了十二个怪贼的袭击,八蛮从小受苦,练就了一身力气,于是奋力抗击,如得神助,将怪贼打败。投军后他屡建奇功,得到了赵侯圣主的赏识,被封为南方赤地八蛮王。因此,在《八蛮登殿》这一剧目中,后半部分是场武戏,再现了八蛮勇斗怪贼的故事。表演者戴着无下巴的面具,“八蛮”使用具有神力的火棍,连续与分别上场的“怪贼”搏斗,最后获胜。寓意驱魔降妖,祛除晦气。
《造席》,又名《穿席打鬼》《神鸟屙宝》,其目的是为主家驱鬼求财,只在平正的一些地方流传。传说玉皇有一只神鸟叫做大鹏金翅鸟,白天屙金,夜晚屙银,受玉皇的差遣,常常为积善的人家送去吉祥和财富。为了求来大鹏金翅鸟,主家请坛师作法表演。表演时,先要将一张竹席裹成筒形,中间用一块布帕系住,立于堂屋中间。坛师手摇师刀开始绕席诵唱,一名徒弟将席筒抛入空中接住,如此反复,寓意打鬼。鬼邪被打散后,法师将席筒解开,披在身上扇动,寓意玉皇的大鹏金翅鸟降临,并不断屙出金银财宝,主人家一齐上前,表示接受神鸟的赐福。
《搬土地》,又名《出土地》,各地均有流行。这场戏在表演过程中可与场外的观众对答互动,即兴成戏。表演者戴上面具,以牛头拐杖做担,一端站鸡,另一端挂葫芦,旁边一人扮演土地婆随行,唱、白兼用,不时与观众随机对答,称“见子打子”,演唱时观众也可在一旁帮腔。并手持蚊刷随意拂扫,寓意除去瘟疫瘴气,保平安。
《简斋》,又名《简斋和尚》。简斋为福神,表演者戴一笑面和尚的面具,敲着小镲,云游四方。脸上一副自由自在的神情,不时与观众对答,或白或唱,插科打诨,为主家送来福禄寿喜。
此外还有《阴兵》,又名《借血》《造刀》《祭刀》,是为了斩尽邪恶;《迎花园姊妹》,又名《发案》,是为了保佑主家平安;《造楼》,为了保佑家宅等等。
坛戏的表演过程中还有许多特技,惊险刺激,扣人心弦。“烧油丝”便是其中的一项。表演前,把菜油倒入锅内并烧沸,这时坛师手摇师刀上场,主家把烧得滚烫的油端给坛师,坛师接过后绕场演唱。然后问主人需要何物,主人或家人便一一回答其愿望,诸如愿家畜兴旺、五谷丰登、财源滚滚或求子求女等等。坛师便似从怀中取宝物状,掏出一个纸团丢入油锅中,纸团寓意玉皇的大鹏金翅鸟所生的蛋,能够实现凡人的愿望,需要丢入油锅内“转火”才可实现。只听坛师唱道“丈二长江火焰起”,旁人便递上一碗酒,坛师口含烧酒,迅猛喷向油锅,火焰突起,如此反复。另一名坛师则在一旁不断占卦,喷火停止后,坛班的能人便用双手抱着烧红的坛墩,由下屋角移至原位,摆放端正为止,艺人称此表演为“阴功”。
还有一种特技叫做“过刀关”,与傩戏中的“登刀梯”有相似之处,登刀梯是脚踩刀刃向上攀爬,而过刀关是脚踩刀刃横向行走。按照民间习俗,如家中有婴儿因为各种原因不幸夭折,人们将之归结为触犯了“十二关煞”,必须要择吉日请坛师前来作法超度。通常会上演《拿生替死》这一出阴戏,以满足这种精神需求。表演时,在主人家堂屋的神案前和大门口各设置一张方桌,坛师赤脚登上屋内的桌子,在锣鼓乐器声中时而演唱,时而呵斥,叫做“拿三魂”。接着由12个人在两张桌子之间分列两排而立,或者面对面坐在板凳上,将12把锋利的鬼头刀或者长刃柴刀抬出,相对的两人一人手握刀柄,一人掌住刀端,刀刃朝上,平稳地抬起。坛师赤脚依次从刀刃上踩过,从神龛前的桌子走到门口的桌上,并演唱几段,大声呵斥,表示妖收魔除,然后纵身跳下方桌。
坛戏表演过程中所用到的道具有很多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造型多样的面具。坛戏所用的面具通常用撮瓢(农户日常用具,杨木挖凿,有柄齐口,常作撮粮之用)雕刻而成,先刻画出脸谱的形象,再打磨光滑,涂上颜料,最后去柄,在脸谱两侧各钻一个小孔,穿上绳子,面具就做成了。有时还根据需要将青麻编在细铁丝上作为胡须,或者染成红色、黑色等。蚊刷在坛戏中是十分常见的道具,根据各剧中人物需要以及条件差别,各地戏班使用的蚊刷不尽相同。蚊刷的做法很简单,通常将马尾或黄牛尾固定在一根小竹鞭或木棍上即可。此外,拐杖也是一件常见的道具,又叫拐牛,是戏中土地、老生、老旦等角色随身携带之物。制作拐杖时挖取山中小树,留取主根雕削成牛头状,留两条根削成牛角,有的还漆上土漆,油光铮亮,有时还用大烟杆来代替。
坛戏作为一项带有浓厚巫术性质的表演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信民还愿。由于长期受祭仪、坛规的制约,其唱腔音乐仍然存留了较为原始的愿祭性音乐形态,表演也带有许多原始宗教的表现方法。演出的仪式规程多,并常常与其他剧种(如阳戏、愿灯音乐等)相夹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