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治西迁以后,此地降为了旧城场,古城垣经过近400年的风霜雨雪,如今,城中房舍已毁,墙多坍塌。建于场坝的街道,20世纪50年代已作为农田开垦耕种,只能通过仅存的几户房舍,还依稀能辨别出当年街道的走向。今天的旧城场坐落在城垣内的山腰处,紧靠着道务公路而建。1982年2月,明真州城垣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申佑祠
申佑祠,又名申忠节公祠,位于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北侧的菠萝山麓,占地200平方米。初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清道光年间重新加以修葺,并扩大了规模。此后又经过多次维修,如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申佑(1425~1449年),字天锡,可以说是务川一带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是务川火炭垭(今龙潭村)的仡佬族人,明朝进士。正统九年(1444年),19岁的申佑被封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在任期间,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深得人心。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方蒙古瓦剌部族大举进攻,前线告急,英宗受当时专权太监王振挟持,决定御驾亲征,申佑以御史身份随皇帝出征。在怀来县土木堡,英宗被瓦剌军包围,情况十分危急,申佑毅然请旨,假扮成英宗诱敌,结果被瓦剌军俘获杀害,年仅24岁。嘉靖十年(1531年),巡按御史郭弘化,得知了申佑的这一壮举,便在思南府和务川县同时为他修建祠堂,以纪念这位年轻的英雄。在申佑出生之地,即今龙潭古村,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英雄,自发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因此,在务川县境内共有两座申佑祠。
祠堂主祠四立三间,正中原来供有一座申佑的木雕坐像,后来被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祠堂的正门为四柱三门的石牌楼,上有横额,石刻楷书“大节光昭”,左右为砖刻楷书“千秋完节”“流芳百世”。牌楼背面饰以砖图案,大门石柱刻楹联:
于殉节十六人中独缺其名,元得而称是为至德;
从请祠三百年后重修兹庙,奚期所作乃日闭宫。
牌楼两边墙体上,嵌有两块石碑,刻着明天启二年(1622年)田景猷写的《咏申御史三烈事迹歌》,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张大受写的《明御史申忠公祠·七律》一首,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俞汝本题诗并作序,皆保存完好。内容为:
咏申御史三烈事迹歌(明天启·田景猷)
黔阳山川兮,粹精含毓兮,产兹灵异兮,间世一观兮。务邑火炭之区兮,熔炼神剑之芒兮,扼虎吭而夺天亲兮,挫狼狠而保旁驾兮,舒龙颜而解师危兮。勇敢方季路而孝同兮,长往比纪信而忠同兮,从难拟四科而精诚同兮,羌戎降而华夏宁兮。乐心而矢志兮,持正气还元兮;不随俗而忘理兮,不贪生而畏死兮。五伦重而一身轻兮,百骸化而寸真完兮。枫廷比烈于英国公兮,特祠崇祀于圣明兮。撑天之神柱、负海之灵鳌兮,生而为豪雄、没而为神灵兮,光明正大而来、炳粮挺劲而逝兮。显兮!赫兮!南方之美人兮。于戏!尽美兮,尽善兮,更何揄扬兮。事着人间,魂归天上,千春万岁,不朽不磨,与天道而合贞兮。景行向往,无容再赘兮。
时天启壬戌同郡兵部主事后学田景猷拜辛丑季秋月重镌
思唐碣(清康熙·张大受)
明御史忠节公祠,时康熙壬辰秋九月。
子孝臣忠万古扬,豸冠凛凛肃清霜。干戈自执从明主,魂魄犹雄反故乡。晚听鹤声归老屋,寒留松影覆高岗。济锵冠带诸孙好(准其后裔一人奉祀),愿向西风荐一觞。
督学使者嘉定张大受拜撰
建祠诗并序(清道光·俞汝本)
庚子春,余来视县事,访有申忠节公祠在菠萝山之麓,荒圮久矣,因劝其族人修之。祠成,为感其事赋七律四首:
城东何处访崇祠?碧草黄鹂帐客思。万里幽魂悲两帝,千秋遗恨失王师。畴教舆乘成孤注(土木之难,由王振导帝北巡),我欲编年有漏辞(史称五十六人死难,南昌不及公名)。毕竟中原谁土地(当时童谣:两帝两帝,郕王土地;两若再来,还我土地)空令鱼腹葬江湄(土木变起,群臣以公貌似英宗,代乘舆死难)。
从龙一去未返乡,王辱臣危分亦当。定国谁如于少保(于忠肃持议立王而国遂定),贪功竞有石平章(夺门之功,倡自石享,成于徐有贞)。天于此辈心何醉?人到欢畅病易狂。奚似银台孤月皎,积今霜气上黔冈。
遗像庄严正气存,古今无毁此乾坤。昭忠已入皇明纪(明御史马定上疏言公事宜入《皇明纪略》),访旧空余火炭村(公生于务川东城外火炭垭村,余过访之,遗迹尚有存者)。大节在三真不朽(公救亲于虎口,脱师于逆鳞,殉难于从龙,敖宗庆称为三烈),荒祠无主又谁论。灵仍若诵清芬美,扬显还先孝行敦。
巍峨咫只焕新猷,难得文孙与唱酬(自余一倡,公裔孙兴人、申尚端等率其族人,克日兴修,规模较昔更为宏大)。一诺成金堪铸鼎,千狐集腋易为裘(申氏在务邑为望族,故资事易集)。高飞咸仰孤骞鹗(祠成,中丞公书“一鹗孤骞”四字悬于堂),椎祭何惭老病牛。愧我题词非幼妇,他年大笔待枚邹(余议忠节庙碑)。
道光辛丑浙新后学俞汝本拜草
五、龙潭仡佬古寨
龙潭仡佬古寨位于务川东北部大坪镇洪渡河畔,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老村落。据专家考证,这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是黔北仡佬族文化保存较好的一个村寨。仡佬族是世界上最早获取丹砂冶炼技术的民族,龙潭村寨仡佬族的祖先们早在商王太戊时期就开始了丹砂的冶炼。古寨往东10里处还有汉唐时期开采朱砂的遗迹,往北2里有黔北大型汉墓群,向西2里处有省内少见的明代石拱桥。
古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寨内石板铺路,石巷相连,幽深古朴,景色迷人。古寨以中寨、后寨、茶地三个自然村寨为主,现居住着百余户,近五百人,几乎都是仡佬族,寨前有一个约1200平方米的水塘,四季不干,村民称之为“龙潭”,龙潭村由此得名。位于洪渡河畔的龙潭村曾是朱砂、水银的集散地,经济较为发达,村民们一度从事汞矿开采,与外界接触频繁,眼界较为开阔,生活相对富裕,在房屋的建造上颇为讲究。如今我们常见的木结构建筑及木质装修保存较为完好,大多建于清末至民国年间。这些古民居最有特色的是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精美的雕刻装饰。
古寨也保存了许多仡佬族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如傩戏、高台舞狮、舞花灯、舞火龙、乐器吹打、山歌小调等。据戏班子所藏元代铜印考证,龙潭在元代即有傩戏传入,其舞蹈、音乐充满了奇特和神秘的韵味。龙潭村的“闹花灯”舞蹈,曲调欢快,唱词诙谐,表演滑稽。乐器吹打集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于一体,每逢年节或是红白喜事,“八音”乐器齐奏,根据不同的场合或热烈欢快,或凄哀婉约,还带有独特的地方风韵。每逢集体劳作时,人们唱山歌,哼小调,其中薅草打闹歌最具特色,有领唱、对歌、联唱、合唱等,其曲调优美传情,歌词幽默风趣,场面热烈欢快,表达了仡佬族人民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
古寨集历史遗存和自然山水为一体,风光秀丽,村寨布局、建筑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仡佬族的民族文化风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专家评为“仡佬族民居建筑中历史最悠久”“工艺最精湛”“吸收汉文化最多”的一处仡佬族村寨。2003年,龙潭仡佬古寨被贵州省列为民族文化村,成为向世人展现仡佬族文化的一扇窗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民俗爱好者、旅游者到此观光旅游。
六、瓮溪桥
瓮溪桥位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瓮溪(今务川汞矿电厂山后),因其建于瓮溪水上而得名。瓮溪桥乃单孔石拱桥,长16.8米,宽2.3米,桥距水面19.2米,系粗凿毛石逐层干垒而成,跨两山岩壁之间,两山皆岩石,山顶相距约50米,从山顶到溪底深约100米。溪沟两岸怪石嶙峋,水竹荆蔓丛生,瓮溪深涧陡壁,水湍涛逐,回声震耳,下流约800米合于洪渡河。据桥上游《瓮溪桥路碑》的碑文推断,瓮溪桥建于明万历十四年至十六年(1586~1588年)间。当时,务川因为朱砂的开采,商贾云集,民庶殷实,但是由于务川地区山高路险,从板场过瓮溪到县城的道路十分崎岖艰险。当时陕西西安府兴平县的陈君仁与当地淘砂炼汞的仡佬族人开展水银贸易,为了便于运输往来,于是“自备己财、鸠工命匠”,修建了这座桥。瓮溪桥下的《瓮溪桥路碑》记述了建桥经过,碑文曰:
大明校西西安府兴平县底张驿沉潜里,信商陈君仁偕缘虞氏、赵氏,今寓贵州思南府婺川县管辖地名板场下寨居住,以仁叨生中土,寄迹黔阳。切见自三坑司由小黄坝、龙井坡、三潮水、细沙溪、瓮溪、弩牙溪、黄茅井至县道路崎岖,桥梁缺修,往来艰行病涉,夫妇发心自备己财,鸠工命匠;买陈存二民地,以龙井坡至碓窝坝修起,万历十四年丙戊岁四月二十六日起,十六年戊子岁五月十二日桥成路就,便益行人。上千天神作证,祈保合室眷缘清泰,家外嗣续繁昌;桥镇溪流巩固,路通场邑无疆。
如今,瓮溪桥已历经四百余年的风雨,仍然保存完好。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罗峰书院
罗峰书院位于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中心幼儿园,是务川家喻户晓的一处古建筑。书院初名“敷文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光绪八年(1882年)遵义知县罗庆春,钦加同知务川县事扩建“敷文书院”,鼎建奎星阁,并更名为“罗峰书院”。书院原建筑规模宏大,中轴线上有头门、两厢、奎文阁、东西书斋、正厅、长房、山长住房等建筑,四周砖石围墙围护,原建筑占地475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如今仅存奎文阁、两厢、正厅。罗峰书院是一组较有规模、布局严谨、南北轴线对称的古建筑群,既满足了书院的教学、祭祀功能,又体现了古建筑形象与空间景象巧妙结合的魅力。
罗峰书院为务川地区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其中有进士申尚毅、罗运松,举人申允熙、聂树楷、王济辉等。罗峰书院是遵义市唯一一座原物尚存的古代书院,2006年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