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西迁到新疆,虽然已经转为农业民族,但是其祖先的狩猎习俗仍然残存在子孙后代的身上。每当冬季下大雪,喜爱打猎的青壮年和上了年纪的爱好者,骑着骏马,带着猎枪、猎狗、猎鹰等,到森林、河边进行打猎。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许多打猎歌,并在群众中得到广泛流传。其中一首唱道:
跨上飞驰的骏马,
手擎矫健的猎鹰,
奔赴红火的猎场。
哦嘿!哦——嘿!
奔赴红火的猎场。
逃窜的兔子疲惫了,
机灵的猎犬咬住了它,
勇敢的猎手跳下马,
手拿着野味乐开了花。
哦嘿!哦——嘿!
手拿着野味乐开了花。
情歌锡伯语叫做“布也宁舞春”。它在锡伯族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数量多,流传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不仅青壮年人爱唱,老年人也喜闻爱唱。锡伯族的情歌在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一般是四句成首,前两句通常是用比拟的手法,后两句叙述人情事理,抒发男女间的爱情。情歌的韵律,基本上不押脚韵,而是注重头韵。由于注重头韵,有些诗句出现了兴句和正句在内容上毫不相关的现象,但不是很普遍。锡伯族的情歌可以分为诉情歌、相爱歌、求爱歌、苦情歌、探情歌、会面歌、定情歌、离别歌、相思歌、忧愁歌、断情歌、挑逗歌、徘徊歌、规劝歌等。
宴歌锡伯语称做“沙林舞春”,是专为庆贺喜事而唱的祝酒歌。歌曲的内容和曲调都很热情欢快,有赞颂筵席的,有赞美新人的,有劝慰新婚夫妇的,也有宾主相庆的歌曲。例如:
飞来了九只凤凰,(众合:哲!)
栖落在梧桐树上。(众合:哲!)
今日热闹的婚礼上,(众合:哲!)
迎来了美丽的新娘!(众合:哲!)
主人对光临喜筵的贵客是非常尊重的,在这样的场合主人必须举杯领客人们的情,引吭高歌:
在那后院的桃树上,(众合:哲!)
结满了鲜红的桃儿。(众合:哲!)
在今天的婚筵上啊,(众合:哲!)
坐满了高贵的客人。(众合:哲!)
锡伯族的宴歌都是触景生情,即兴之作。演唱的形式常常是一人唱,众人合。有时也采用对唱的形式,就是客人唱一句,主人接一句,或者主人唱一句,客人接一句。例如:
客人:金光闪闪的金杯里,
主人:斟满了喜庆的美酒。
客人:在干净明亮的洞房里,
主人:坐着贤惠孝顺的媳妇。
有时也采用主人唱一首,客人接一首,或者客人唱一首,主人接一首的形式。
新民歌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讴歌新时代,歌颂党和祖国,歌唱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民歌。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虽拼死拼活地劳动,但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非常贫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锡伯族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新旧对比,倍感党的温暖、祖国的恩情和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英明、伟大。因此,锡伯族人民用感激的心情唱出自己的颂歌。
二、民间故事
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传说故事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数量和流传范围仅次于民歌。反映古代锡伯族生活的传说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现在完整保存的有3部,即《希林妈妈》《抹黑节的来历》和《鲜卑兽的传说》。
“希林妈妈”是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象征平安的神灵。每逢二月初一把它挂在屋里对其烧香、磕头,祈祷家宅平安。新中国成立前,供奉“希林妈妈”是件非常重要而隆重的活动。《希林妈妈》讲的是上古时期,锡伯族的祖先活动在大兴安岭,主要以打猎和捕鱼为生。他们没有文字,记一件重要事件,就往木头上刻几个符号。锡伯族是最崇拜祖先的民族,他们为了传宗接代,也把祖先的辈数记刻在木头上。但因天长日久,记事的木头慢慢腐烂散失,后辈很难记清自己先祖的名称、辈数。怎么办呢?后来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慢慢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屋子对角拉一条绳子,锡伯语叫“喜利”(意为丝),表示传宗接代。每生一个男孩儿,就往“喜利”上系一个小吊床,或者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婴,添一条红布。而增添一辈人,就系一个比石。这样一代传一代,从不间断,后辈对自己先祖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当时,男人经常出外捕鱼打猎,妇女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子女、看护家园,因此,妇女在人们的眼里逐渐和挂在屋里的“喜利”一起被认为是保佑家宅平安的神灵,从此被称为“希林妈妈”,家家户户都供奉起来。
《抹黑节的来历》是一个用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传说。传说古代的时候,有一家夫妇将烧煳的发面饼喂了狗。这事不幸被巡天神撞见后,巡天神被激怒,施神法将锡伯族人种植的麦子年年变成黑麦。后来人们没办法,在老人们的率领下向巡天神祈求恕罪。他们一起向巡天神发誓,为了记取这次教训,宁愿往自己脸上抹黑灰,也不叫麦子生黑麦。这样巡天神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收回了神法。从此,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巡天神就来察看他们是否记取了教训。而这一天一大早人们还不等巡天神“降世”就争先恐后地早起,互相往脸上抹黑,好让巡天神来察看。巡天神见了人类的行动,再不施其神法了,小麦也再不生黑麦了。
《鲜卑兽的传说》是关于族源的传说。在七八十年前,锡伯族男子出外打猎时喜欢系一种刻有动物头像的腰带扣,据说这是从上古祖先传下来的,腰带上的动物就是“鲜卑兽”。他们为什么喜欢系这种有鲜卑兽的腰带呢?《鲜卑兽的传说》是这么说的,最古的时候,锡伯族的祖先生活在茫茫大兴安岭中。当时,他们只能靠弓箭、长矛、棍棒等在高山峻岭上,在原始森林里进行狩猎。后来,由于外面部落不断入侵,再加上天气越来越冷,于是,他们在部落酋长的率领下,开始向南迁徙。他们不知走了多少年,仍然走不出大兴安岭山脉。大家都垂头丧气,精疲力竭,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一天,大家正行进之间,有一只似狮非狮、似狗非狗的动物出现在队伍前头,并为他们引路。大家高兴地跟着它走了不久,就安全地走出了深山密林。从此,他们便把这只动物奉为神物,加以崇拜。男人们把它的头像雕刻在腰带上,外出狩猎时特意系上它,以示在深山密林里狩猎时求它保佑平安,引路指方向。因为当时的中原统治阶级称他们为“鲜卑”,所以把他们腰带扣上雕刻的动物也称做“鲜卑兽”了。
除上述三部传说以外,还有反映锡伯族近代社会生活和从征生活的种种传说,包括英雄传说、迁徙方面的传说、守卫台站和卡伦的传说、民间优秀人物的传说等。它们内容丰富,长短不一,形象生动,历史气息很浓。
锡伯族的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爱憎分明。根据民间故事的内容可分为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动物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
生活故事在民间故事中内容最丰富,数量也多。绝大部分故事的思想内容都比较健康,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传播。它们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善良心地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有的揭露剥削阶级和统治者的贪婪、残忍;有的讥笑愚昧无知、昏庸专断;有的反映了旧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主义的包办婚姻,争取自由恋爱的斗争;也有勇敢地和险恶势力作英勇斗争的故事,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影响较大的有《秃孩子》《秃鹰》《章京和他的女婿》《穷姑娘和富姑娘》《双目失明的妈妈和巴儿狗》《三个女儿》《华连顺与墨尔根芝》《试女婿》《燕子》《傻女婿》《帮姐哄弟弟》《吃南瓜包子》《三兄弟》《健忘的人》《一棵沙枣树》《猎人与妹妹》《妖婆》《图安班的故事》《拉西罕图的故事》《淑花的故事》《莲花的故事》《三十四英雄》等。其中《傻女婿》《帮姐哄弟弟》《吃南瓜包子》和《健忘的人》四个故事,各从不同角度讽刺和讥笑了那些愚昧无知、蠢笨昏庸的人。《一棵沙枣树》是反对过去封建包办婚姻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曲折复杂,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猎人与妹妹》和《妖婆》两个故事是劳动人民同险恶势力英勇作斗争的故事,内容和情节曲折复杂,从而刻画劳动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锡伯族的童话故事,从内容和思想上来说比较健康,基本上都是教育儿童虚心向上、诚实勇敢、尊老重长,培养他们具有爱憎分明的心理和对坏人坏事的警惕性。比较有影响的有《锅刷、扫帚和花猫》《瘸腿狼》《山羊和灰狼》和《铃铛刺和麻雀》四部。《锅刷、扫帚和花猫》又名《奶油和猫》,是教育孩子们不要说假话,要做诚实人的故事。《瘸腿狼》是反映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说明善良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山羊和灰狼》是类似于《瘸腿狼》的故事。它告诫儿童提高警惕,不要乱撞胡跑,教育儿童要听大人的话,不要脱离集体,否则就会遇到像灰狼一样本性的坏人,就会上他们的当。同时,又教育儿童遇事要冷静,要勇敢地和坏人坏事作斗争。《铃铛刺和麻雀》是个对儿童教育意义更大的故事。它教育儿童从小做个诚实的人,有了缺点和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告诫儿童不要养成说闲话、拨弄是非的恶劣习惯。并且用生动的事例证明说假话、拨弄是非的害处;又从侧面提醒儿童遇事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多动脑筋,多想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锡伯族的动物故事数量不多,内容短小。现存的有《老虎和老猫》《狗和兔子》《雄凤凰和雌凤凰》《孔雀》《鹦鹉》等。《老虎和老猫》的故事讲到,从前,老虎是又笨又蠢的动物,它跑不远,走不快,和猪差不多。因此很多的弱小动物也都来逗弄它,这使得它又气又恼。有一天,经受不住老虎一巴掌的老猫也来取笑它,一会儿上到它的头上,一会儿拨弄它的大尾巴,一会儿跑进树林里。老虎看着看着心里暗想:如果我也有老猫一样的本事该多好,我就会吃百兽之肉,做百兽之王,它们见了我都要点头哈腰,都要尊重我。于是,老虎向老猫百般献殷勤,哀求老猫传授自己技艺。在老虎的苦苦哀求下,老猫终于答应了老虎的要求,因此天天向老虎传授技艺。当老猫宣布它的技艺传授完毕时,老虎露出凶相,咬着牙说:“我今天要吃你!”这时,老猫心机一动,嗖地爬到树上对着老虎说:“幸亏我留了这一手技艺。”狡诈的老虎假装笑脸说:“猫弟,我是跟你开玩笑,你快下来继续教我吧。”但是,老猫从此再没上它的当。《狗和兔子》说的是狗为什么和兔子如此不相容,又为什么狗逮住兔子就会咬死兔子,是带有解释性的动物故事。
锡伯族的寓言故事有《逞能的蛇》《鱼鸟》和《灯蛾》等。《逞能的蛇》告诉人们,世界上比自己强的东西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胡作非为,否则,就会遭报应。
锡伯族的神话故事相对来说数量较少。现存的有反映天上“神女”生活的《七仙女》,有传说月亮上有神女的《月亮上的人》,有寂寞嫦娥下凡到人间的《神仙下凡》等。
三、谚语与谜语
锡伯族的谚语,在其灿烂的民间文学宝库中是个较有特色的口头文学形式。它作为锡伯语言中最精练而生动、最趣味而活用的部分,为广大的锡伯族人民所广泛运用。它好似食物里的油盐,在锡伯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丰富和活跃着群众的生活语言,成为群众思想交际的有力工具。锡伯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其谚语正反映了这一民族特点。这一特点又说明了锡伯族的谚语基本上都来源于群众的劳动实践,基本上反映了他们的实际生活。因此,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他们在生产劳动当中,把生产劳动各个方面的活动以及生活上带有哲理性的东西,都用生动简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概括和固定下来,成为人们喜闻爱说的谚语,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广泛流传。其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中有歌颂祖国、党、人民、故乡的,有实践、真理和认识方面的,有人情事理、知识思维方面的,有教人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礼行上进的,有讥笑懒惰、提醒骄傲、警告贪婪、褒贬好恶的,有勤劳节俭、荣誉口碑方面的,有卫生健康、治病防病方面的,诸如此类,数言难尽。绝大部分谚语在思想上旗帜鲜明,爱憎分明,语言流畅,节奏明快,音韵铿锵,抑扬有致。因此再陌生或刚说出来的谚语,一经听说,便过耳成诵,牢记不忘。这和它独特的韵律形式是分不开的。一般谚语均注重头韵,尾韵和腹韵都不重要,可押可不押。这样,说出来的谚语给人以较强的韵律感。
谜语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是别有情趣的口头文学形式,它在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中广为流传。其表现形式基本上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谜语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动物类、植物类、器物类、自然类、人体类和谜语故事等。
动物谜语主要表现动物的特征和动态,如老鼠是这样描述的:
夏天悠闲自在,
秋天忙着积粮。
经常偷吃东西,
人人非常厌恶。
植物谜语的数量不是很多,主要是关于一些日常食物的,如韭菜是这样写的:
铲了还要长,
冬天冻不死。
六月发臭气,
人们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