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97000000072

第72章 明清篇(13)

福临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准备二次废后。福临的皇后是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亲王的女儿,科尔沁蒙古自满清入关以前就始终支持皇太极平定满洲,夺取天下的战争,是蒙古四十九旗中最强大而举足轻重的一支。假如福临再度废她,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子之位,势必影响满蒙关系,动摇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所有这些,福临不是不知道,可是当一个人感情狂热的时候,理智难免就要丧失。董鄂氏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她的母亲还是一个汉族女子。福临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已经引起很多人因祖宗有“满汉不通婚”的制度而不满。孝庄太后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福临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对于安排自己命运的同族婆婆并无丝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维持了五六年。

入宫不久,董鄂妃生皇四子荣亲王,不久爱子病逝,董鄂妃十分伤心悲痛,身体每况愈下。福临十七年,董鄂氏去世。福临非常哀伤,为此五天没有上朝。不久,福临下旨礼部,称“奉圣母皇太后懿旨,皇贵妃佐理宫中事务多年,以其贤淑之德行教化宫闱,成绩斐然。如今突然去世,我内心深为痛悼。现追封皇贵妃为皇后,以示褒奖推崇。朕仰承太后懿旨,特此追封,并加以下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福临为她亲撰行状,说她对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事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至节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即精”,等等。并命学士王熙、胡北龙编纂《董鄂皇后语录》,大学士金之俊撰《董鄂皇后传》。当时听说的人都感到惊讶和不解:仅仅是一个贵妃,死后三天就被追封为皇后,皇帝何必如此滥加谥号?

关于福临孝献皇后董鄂妃,社会上有各种传说。最普遍的一种就是说她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名妓董小宛。

据说这位贵妃,原来是明朝江南才子冒辟疆的小妾董小宛。明弘光末年,豫亲王多铎出兵讨伐南明,占领南京后将董小宛带回献给福临。清末野史还盛传,董小宛是被南下的洪承畴俘获。洪本想自己占有,因董誓死不从,才将她送入皇宫,成了福临的爱妃。福临对董小宛宠爱有加。后来,董小宛触怒孝庄皇太后被赐死。在董小宛与福临的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里,福临为了董小宛而剃度出家,这就是清代有名的“顺治帝五台山出家”的传说。为此还引出了康熙去五台山寻父的故事:康熙见一和尚打扫庭院,问他叫什么法名,他说“八乂”。康熙打听询问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他的父亲福临。当他走出寺院,突然意识到“八乂”是个“父”字,于是又翻回来找那位和尚,可是和尚已不知去向。

福临一向好佛,宫中奉有木陈、玉琳两位禅师,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他对木陈曾说过这样的话:“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相待。”看来,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在去世前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去闵忠寺削发做和尚。据说,康熙曾四次去五台山,前三次都是为看他父亲去的,每至,必屏侍人独上高峰叩谒。第四次去时,福临已死,康熙帝触景伤情,有诗哀悼:“又到清凉境,岩卷旋复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雨随芳节,寒霜惜土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诗文十分哀惋。又传说在康熙年间,两宫西狩,经过晋北,地方上无法准备供御器具,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内廷器物,于是,福临出家便有了更充分的证据。

据《清史通俗演义》,康熙皇帝五度巡幸五台山。吴伟业有《清凉山赞佛诗》,就是咏叹此事。《清稗类钞》、《清代野史大观》等书中都有关于福临因董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故事。其实关于顺治到五台山出家的说法,只是一种传闻和间接推测,从来没有直接证据。史家所谓的清初三大疑案:太后下嫁、福临出家、雍正夺嫡,尤以福临出家的材料依据最薄弱。

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甲子,故福临出生时,董小宛已15岁了;顺治7岁即位,董小宛已21岁了;顺治八年正月二日董小宛死,年28岁,而清世祖那时还是一个14岁的小孩子。小宛比清世祖年长一倍,断无入宫邀宠之理。董鄂妃却是在董小宛逝世5年之后的1656年才奉召入宫。由此可见,董小宛并非董鄂妃。

为什么野史能把董小宛与孝献皇后扯在一起呢?原因是她们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她们的风貌都堪称一个美字。福临帝曾经钟情的董鄂妃就是他五台山出家传说中董小宛的真实原型。真实的董妃,和董小宛并不同姓。据汤若望回忆录记载是内大学士鄂硕之女,福临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妃子,满族人,姓董鄂氏。汤若望是当时的钦天监监正,是德国传教士,与福临关系比较密切,因此他的这段回忆可靠性、可信性很高。又据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应为东鄂洛氏,董鄂是汉语音译,而王国维《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与董小宛无涉》一文考证为栋鄂氏。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董鄂妃生皇四子,两个月后皇子夭折,后董妃亦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年仅22岁。姓董鄂氏是满语译音,许多史书也有译为“栋鄂”、“东古”、“东果”。

关于顺治的死因,据当事人王熙《王文清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王熙是顺治年间进士,授官检讨,后在康熙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并奉命专管密本。因此他的记述有一定的可靠性。张宸在《青集》中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张宸也是当时人,曾任兵部主事。王、张二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似乎福临死于出痘是无疑的了。已故明清史专家孟森的《世祖出家事实考》,他举了《东华录》等史书的记载,认为清世祖死于痘疹,没有出家。从董鄂妃死后火化看来,董鄂妃可能是患上了天花,并传染给了福临。

“顺治帝为董小宛出家五台山”的传说,自然是清初好事文人的附会。但这一传说的起源,除了一个“董”字外,倒也和福临不无关系。他与董妃感情极好,其向佛之心,也和思念董妃不无关系。在福临遗诏中,曾多次提到董妃。福临在自罪的遗诏中,列举了自己不孝、亲汉排满、董皇后丧礼太过……等十四项大罪,承认在董鄂妃死后“丧祭典礼,过从优厚,不能以礼止情”。可见感情之深。关于董鄂妃的美,福临下了“倪静”二字的按语,这倪字,根据“集韵”,意思是妩媚。塞外的满洲女子,刚健婀娜的很多,妩媚的极少。如果拿“妩媚”来形容一个南国佳人,倒是十分恰当。正是由于这两个不起眼的字,引来了好事文人的猜测。

董小宛身为“秦淮八艳”之一,生逢明清易代乱世,其遭遇自然是文人骚客们关注的对象。曾与董小宛交契深厚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在其《影梅庵忆语》中记载曾经在顺治八年三月底,梦见董小宛被人抢去,又说在同一天夜里,董小宛自己也梦见被人抢走。这不可能不成为无聊文人们猜测的对象。文人们将这些只言片语的传闻与董妃事迹结合,就成为了董小宛被清兵虏走,先为博穆博果尔之妻,后为福临之妃的传说。

清初《同人集》中《行路难八首存三》,及吴伟业诗集中《古意六首》,考证出董小宛并未曾死,而是于顺治七年先归豪门后没入宫廷。吴伟业与钱谦益、龚鼎兹并称“国朝三大家”,与“秦淮八艳”有较为密切的往来。他的一些诗作,被认为是寻找秦淮八艳下落的明证。吴伟业有《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宛像八首》诗,歌咏董小宛的事。该诗载于《梅村家藏稿》。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乱梳云髻下妆楼,尽室仓黄过渡头,钿合金钗浑弃却,高家兵马在扬州。”这被很多人认为可信。同时,“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明显暗示出了董小宛的下落——大约是被掳走并卖给豪门世家。其“古意”第六首,曰:“珍珠十斛买琵琶,金谷堂深护绛纱,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上阳”两字,即使在今日也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猜测。他的四首《清凉山赞佛诗》,也常被附会为福临出家的证据。诗中有“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草头下面一个“千”字,“千”字下面一个“里”字,合起来,便是董小宛的董字了。

后来还有人考证《红楼梦》影射了福临与董鄂妃:贾宝玉即是清世祖,林黛玉即是董妃。“世祖临宇十八年,宝玉便十九岁出家;世祖自肇祖以来为第七代,宝玉便言‘一子成佛,七祖升天’,又恰中第七名举人;世祖谥‘章’,宝玉便谥‘文妙’,‘文章’两字可暗射。”“小宛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绿之意也。小宛是苏州人,黛玉也是苏州人;小宛在如皋,黛玉亦在扬州。小宛来自盐官,黛玉来自巡盐御史之署。小宛入宫,年已二十有七;黛玉入京,年只十三余,恰得小宛之半。……小宛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故黛玉号‘潇湘妃子’,实从‘江妃’二字得来。”是否牵强附会且不说,但在考证中无疑将董小宛与董鄂妃混为一谈了。

至于为何时人会编造福临与董小宛的悲剧恋情,以及福临出家的荒诞故事,恐怕已无可考证。大约总与明末知识分子尴尬的处境有关,董小宛的经历或许正是他们自己不堪回首的心理路程的折射。历史是由语言组织而成,真实的历史不仅是那些曾确实发生的事实本身,也包括世道人心活生生的人文心理在其中的沉淀,唯其如此,这历史才是“人”的历史。通过许多虚构的镜子,平凡的人照亮了自己。谁又能否认福临、董小宛的故事不是真实的呢?

在这位福临皇帝短短的一生中,他一共娶了19个妻妾,差不多是每年一个,但是最讨他欢心的,只有董鄂妃一人。

在福临眼里,董鄂妃就是他的心。虽然两人不曾有过任何誓言,但是,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的确能感天地、泣鬼神。

董鄂妃死后,福临的心也随之而去。

福临的离家出走,令清宫上下惊慌失措。他们为了不引起世人的非议,只得向外宣布:顺治皇帝驾崩。但是,这种谎言也瞒不了多久。很快,堂堂的大清皇帝为了一个女人而削发为僧的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清圣祖玄烨

帝王档案

玄烨:1666年-1722年在位,名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帝第三子,性格仁孝智勇,勤政爱民,经文纬武。顺治死后即位,在位61年,智除鳌拜,削平三藩,抗击沙俄,统一台湾,平定噶尔丹。整顿吏治,招揽人才,废除圈地,改革赋役,发展生产。病死,终年69岁,死后葬于景陵(今河北遵化西北70里昌瑞山),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史称康熙皇帝。

康熙天花与登基之谜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日,清世祖福临病逝后的第三天,一个不满8岁的小孩一身孝服坐在了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中,成为新一代少年天子,这个叫玄烨的小孩,就是康熙皇帝。

不满24岁的顺治皇帝突然病逝,此前对于接班人问题他并没有太多心理准备,直到染病卧床不起时才开始认真考虑继承人选。长期以来清世祖一直看好次子福全,想立为太子,而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则更倾向于立皇三子玄烨。双方意见相持不下,只好求助于第三者的仲裁。这个第三者,是在宫中当差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在清宫服务有年,官至一品。他与顺治皇帝及孝庄皇太后之间长期保持着某种亲密关系,清世祖曾尊称他为“玛法”,满语翻译过来就是“爷爷”。

理智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很快就帮孝庄皇太后和顺治皇帝下定了决心:立皇三子玄烨为太子。理由简单而充分——玄烨已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终身免疫力。

天花,中医称“痘疮”。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它很早就已开始危害人类了。考古发现,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公元前1160年)木乃伊上曾出现天花病菌。在中国,晋朝时就已有明确的痘疹病理记载。直到清初,天花依然被视为不治之症,令人谈虎色变。实际上,清朝时期,天花曾多次泛滥,为害生灵。清史上多起清宫疑案也与它有关。

同类推荐
  • 明治天皇:天皇降生卷(上册)

    明治天皇:天皇降生卷(上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未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洋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鲁迅

    鲁迅

    本书主要以其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写作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李自成(精补本)

    李自成(精补本)

    面临着入塞清兵的威胁,以杨嗣昌为代表的主和派同以卢象升为代表的主战派之间发生尖锐冲突;而崇祯所面对的复杂形势和他的态度、性格也由此得到初步而清晰的呈示出来。同年冬天,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潼关南原陷入洪承畴、孙传庭预设的包围圈。在众寡悬殊的形势下,李自成不屈不挠,处死了前来劝降的叛徒;经过殊死战斗,妻女俱失,身边只剩下十八个人,等全军覆没。但他虽败不馁,潜入商洛山中,依靠百姓,惨淡经营;又亲往谷城动员张献忠重新起义......
  • 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

    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

    《图说世界名人: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介绍了,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其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编写这本《莎士比亚传》的目的就是让广大读者了解莎士比亚和生平。由于莎士比亚留下的生平资料很少,而且今天我们喜爱莎士比亚,更主要的是喜爱他创作的戏剧和诗歌,所以,本书了用了相当的篇幅介绍莎士比亚的作品,并对它们进行了必要的评论,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
热门推荐
  • 桃园仙劫之妖僧纪

    桃园仙劫之妖僧纪

    我是一枚来自桃花园的小和尚,师父金元宝不要我啦,赶我下山独自流浪,忍饥挨饿。二师兄圆圆不靠谱,为了自己的性福,差点把我这个小师弟卖给了醉红楼。大师兄空空一直杳无音信,据说是自身难保了,更不可能来拯救我于无限堕落之中。三师兄静静和四师兄小小白连二师兄都没有见过,我亦无处得寻。想着想着,小和尚又坐不住了……“阿弥陀佛,罪过呀,实在是罪过!师父,弟子又破戒了……”PS:各位施主,Σ( ̄д ̄;)您今天破了么?求收下滑稽吧,我们一起去捉小萝莉,降服御姐女王大人(打滚卖萌求收藏呀(??д?)bb)
  • 情长如云海

    情长如云海

    一场“变形记”引出他的一份深情,十二年的别离后再重逢,本应甜蜜却因为都市的浮躁而伤痕累累。失去之后他才明白,与他而言,什么才是最为珍贵。“不管爱的有多辛苦,我都要与你死磕到底,不死不弃,至死方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走了以后我才明白,你就是我这辈子的沧海巫云,这是宿命的安排,再怎么躲也是躲不掉的。”
  • 涅槃重生之医界毒枭

    涅槃重生之医界毒枭

    兄弟的背叛,家人的死亡,组织的狠辣……让她在绝望中死去,重来一世,她没有报仇,只是在改变自己的命运,只希望,这一世能好好活着,完成上一世的愿望……
  • tfboys之那一年的青春

    tfboys之那一年的青春

    本文纯属虚构,请大家多多支持,但请大家做个素质粉,不喜勿喷
  • 附灵阵帝

    附灵阵帝

    灵宇大陆,万物皆有灵性,万种皆有灵根。自太古时起,人类得神灵庇佑,具备了其他物种均不曾拥有的一种灵性——天生慧灵根,这种灵根属性,能够使得人类接受并吸纳其他物种的灵性,用来强大己身,这成为人类不断强大的根源。强大起来的人类自觉得卓尔不凡,反视其他万物为下等种族,甚至自大而称“灵之长者”,自封为灵长之族。随着人类灵识的不断提升和实力境界的增强,人类发现那些吸附得过多的灵性居然可以在灵海中成为独立的存在,人们开始逐渐有意识的控制和利用这种存在,命之名为“附灵”。附灵的世界,如蛮荒太古,瑰丽雄奇,无数宗门教派,看我如何阵道破天。
  • 特种部队——前夕

    特种部队——前夕

    2015年,美军在卡塔尔沙漠遭遇了进攻,平时号称天下无敌的美军竟然悉数溃败,袭击结束后,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逐渐浮出水面,于是,一场清扫战和反侵略战开始了。
  • 十三门传

    十三门传

    一块石碑上刻着:成也十三,败也十三!当这块石碑被发掘后,神话的大门就再次开启!未来世界,谁来引导,谁主沉浮,谁又能缔造另一个神话?
  • 艾格大陆之西

    艾格大陆之西

    艾格大陆像个十字架,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一个巨大的城池,中间的交界处是一千里高的通天塔。西方的岩石城的老佣兵艾德的女儿艾莉尔要去通天塔进修魔法,出了岩石城就遇到了强盗,也遇到了一个神秘的长袍兜帽男人安德里,两人结伴前往通天塔,却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十万里路,十年时间,两人会遇见什么?
  • BigBang之深海

    BigBang之深海

    (主:TOP)离家出走?收养?争斗?偶遇??排挤?求婚?入圈深似海……你还是蹚了这浑水“你好,我是夏海沫。”“女人,和我结婚吧。”“对不起,我办不到……”“夏海沫你个贱人,去死吧!”“夏海沫,这次你还忍心拒绝我吗?”“嗯?夏海沫……真是个有趣的家伙……”“女人,我会让你后悔的”“哼,得罪我的人,一个也别想好过……”更是澄澈无瑕的海,才拥有最为黑暗的深度……深海,一旦陷入那无尽的黑暗,你将万劫不复……夏海沫……你的心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 花都老司机的修炼手册

    花都老司机的修炼手册

    【2016年最火爆新书】天煞孤星天降临,孤克六亲死八方。一名从出生就被苍天‘诅咒’的少年,无父无母无亲无友。继承祖上袁天罡所留下的玄术,找到奇门遁甲中的秘密,为抵抗天谴而从大山中走出,成为了一名刑警。为了打破代代单传的诅咒,袁洋毅然踏上了老司机修行之路。碎尸狂魔案、红衣男童案、连环杀女案……一个个尘封的悬案背后隐藏着惊悚的秘密。测字解梦看相定风水,六爻算尽天下事,八字测完世间人。观天之道,执天之伐。一个被苍天诅咒的人,踏上了现代修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