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海岸线南端,居住着我国唯一的一个以海洋渔业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京族。
这个民族既古老又年轻。
说它年轻,是因为就现今居住在中国的京族来说,其祖先乃是16世纪初开始陆续从越南北部沿海迁徙而来的,至今只有500年的历史。
这个民族既传统又现代。
说它传统,是因为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仍保留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说它现代,是因为它从往日的“靠海吃海”转变成如今的“放牧海洋”,在中国-东盟泛北部湾经济文化的国际合作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建设热潮中,展现了海洋文化底蕴的激情与爆发力,一跃成为中国人均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
中国的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只有2万多人口。聚居于京族三岛及其附近渔村的京族也只有1万多人,然而,这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居住地既沿海又沿边,集边缘与前沿于一身,兼具渔猎、农耕的身份,这在中国56个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个跨境民族,它在促进跨边界交往过程中充当着“天然桥梁”和“人文通道”的作用,对于促使边界的“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的转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然而由于人数较少,广大读者对中国京族了解极为有限,编纂一本全方位介绍中国京族历史与文化、给人以了解和启迪的书很有必要。
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的理念贯穿本书,这是本书的刻意创作。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国家的发展、区域的发展以及各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但也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范畴,有它的宏观文化生态背景与微观文化环境。全书的篇章结构紧扣民族文化特有的内涵和范畴,这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中国京族共同的聚居区域和人口,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和文学艺术,共同的风俗和婚姻,是本书的基本内容,而民族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则构成京族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成为本书的组成部分。除了这些常识性的介绍,本书更有对中国京族文化的深层挖掘。中国京族的哲学思想、精神气质、文化发展愿景、族际交往背后的特点和规律……本书都作了开创性的研究。
我们在对中国京族文化进行整体性介绍和研究后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作为体现京族民族特征的语言、服饰、风俗、婚姻,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我们深感着书记录中国京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发了我们研究京族传统文化快速变迁的浓厚兴趣,并从中窥见了当代民族共同体演变的种种规律。我们既为京族经济的飞跃发展感到欢欣鼓舞,也为京族传统文化的迅速淡化以至流失而有所担忧。因此本书对体现京族海洋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均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和介绍,并努力探究其来源,与周边民族文化的关系,目的是为了增强本书的史料价值,为保存和弘扬京族海洋民族优秀文化作些贡献。此外,关于中国京族的现代化建设,关于京族聚居区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本书也作了一定的介绍。
21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和京族群众对京族传统文化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京族民族生态文化博物馆的落成,对于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对于在京岛旅游开发中挖掘、展示京族这个海洋民族的优秀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京族同胞中的有识之士出资建立了京族文化培训基地,供京族老人每周举行“唱哈”活动;京族知识分子搜集整理京族古籍,进行喃字和独弦琴培训;在旅游开发中,尝试把京族民俗融入到各种风情表演和互动中;京族学校把京族传统文化引入课堂,还配备了越南语教师,从小学开始设立越南语课,这使京族文化得到了有效地传承和弘扬。这些保护和弘扬京族优秀文化的举措,无疑将使京族具有海洋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得到保护、创新和发展。
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并对未来进行展望,是本书有意识的尝试。我们力求本书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通俗易读、深入浅出。虽然倾注了精力,开展了认真的研究,但由于编写时间有限,作者对京族传统文化迅速异化和趋同的深层原因还来不及深入思考和探索,难免出现遗漏、偏颇之处,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