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翻译小说
(1)严复
严复的翻译有着明确的目的“切而言之,则关于中国之贫富,远而论之,则系乎黄种之盛衰”(《原富译事例言》)。他在翻译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准则。信,即译文要忠实于原着,准确传达原作精神。达,即达旨。雅,一是要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做到精理微言。二是译笔要富有文学色彩,通过艺术地再现和加强原作风格来吸引读者。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缺一不可。这一理论给当时的小说译家以很大影响,被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郁达夫《读了珰生的译诗而论及于翻译》)。
(2)林译小说
林译小说在晚清翻译文学中是一个专用名词,林纾是一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全是采用与人合译的方式完成的。林纾深受严复翻译理论的影响,根据信、达、雅的标准进行翻译,是一位忠实的译者。他通过翻译小说向中国人民介绍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促使人们学习西方国家。代表作有《鲁滨孙漂流记》《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伊索寓言》等四十多部,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和艺术天地,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学,从中去学习、借鉴好的东西,以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3)鲁迅和周作人
20世纪初期是晚清翻译文学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从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到高尔基都有名着被翻译过来,鲁迅、周作人在这一阶段翻译功绩显着。如鲁迅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雨果的小说《哀尘》,佚名的《北极探险记》,而他们翻译的俄国安德列耶夫的《谩》《默》和迦尔询的《四日》,则是革命与专制对抗时期的俄国文学和东北欧弱小民族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它们所反映的现实更接近中国的实际,对国人有重大的教育作用和警醒作用。
3.侠义公案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已不是此时小说的主流,他们只是文学发展前一个时期小说创作的余波。侠义公案小说虽然也反映了近代社会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但是他让侠客与清官联手治理国家,把侠客隶属于清官之下,为清官歌功颂德,是有一定思想局限性的。代表作如《儿女英雄传》《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而鸳鸯蝴蝶派小说“不谈政治,不涉毁誉”,只一味强调趣味性、娱乐性、消遣性,受到郑振铎、鲁迅、胡适等的严厉批判。代表作如《碎琴楼》《孽冤镜》等。
(二)诗
1.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
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诗人们目睹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写出了大量反帝爱国诗篇。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也写出了一些号召推翻清朝封建统治,颂扬农民革命业绩的诗歌。
(1)魏源存诗九百余首,内容多为反映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揭露清朝各项政事弊端,颂扬抗敌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讴歌祖国壮丽山河,诗风雄浑遒劲,气势充沛。代表作有《都中吟》《江南吟》《寰海》等。《寰海》:“城上旌旗城下盟,怒潮已作落潮声。阴疑阳战玄黄血,电挟雷攻水火并。鼓角岂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倾。全凭宝气销兵气,此夕蛟宫万丈明。”揭露了靖逆将军奕山的投降行径。
(2)林则徐存诗五百余首,做诗的原则是“诗不矜奇善道情”,在抗英壮志未成被革职遣戍伊犁时,仍怀报国之心,写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
(3)洪秀全以诗歌为武器,号召人民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如在《述志》中写道:“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时期的诗
诗界革命为适应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需要,在戊戌变法前一两年,由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着《饮冰室诗话》,认为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
(1)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不必模仿古人”;诗歌内容多反映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帝思想。代表作为《哀旅顺》《台湾行》等,写出了“穷途竟何世,余事作诗人”的诗句,被誉为“诗界革命一面旗帜”。
(2)康有为存诗千余首。他的诗在戊戌变法以前,以反映时事和改良运动为主。如《出都留别诸公》五首,其一云:“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年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3)梁启超代表作《太平洋遇雨》云:“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即便流落海外仍念念不忘变法图强。
(4)谭嗣同在狱中做诗《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论是诗还是人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情怀。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诗
这个时期的诗人,多为资产阶级革命者和同情革命的人。他们把反帝爱国同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号召人民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
(1)女革命家秋瑾诗风慷慨高歌,充满爱国激情。
如《宝刀歌》:“汉家宫阙斜阳里,五千余年古国死。一睡沉沉数百年,大家不识做奴耻。忆昔我祖名轩辕,发祥根据在昆仑;辟地黄河及长江,大刀霍霍定中原。痛哭梅山可奈何?帝城荆棘埋铜驼。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涕泪多。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主人赠我金错刀,我今得此心雄豪……”
(2)柳亚子南社诗人。南社意为“操南音不忘其旧”,表示反清革命。柳亚子作《题太平天国战史》六首,其一云:“旗翻光复照神州,虎踞龙蟠拥石头。但使江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歌颂了太平天国的伟大事业,表现诗人倾向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精神。
(三)词
1.道光、咸丰年间的词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一些词人记述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林则徐《云左山房词》慷慨激越。
如《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损万缗钱。春雷欻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燃。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微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反映出一幅禁烟取得初步胜利的历史画卷。上片写鸦片造成的危害,下片写禁烟抗英斗争,充满了胜利信心。
2.同治至清末的词
这一时期,叶恭绰称为词的中兴光大的时代,有些词家积极参加维新运动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词作内容均是反帝爱国的。
张景祁《新蘅词》反映有关中法之战波及台湾的史事。如《秋霁·基隆秋感》:“盘岛浮螺,痛万里胡尘,海上吹落。锁甲烟销,大旗云掩,燕巢自惊危幕。乍闻唳鹤,健儿罢唱从军乐。念卫霍,谁是汉家图画壮麟阁?遥望故垒,毳帐凌霜,月华当天,空想横槊。卷西风、寒鸦阵黑,青林凋尽怎栖托?归计未成情味恶。最断魂处,惟见莽莽神州,暮山衔照,数声哀角。”这首词写于1884年8月基隆失陷之后,具有悲壮色调,是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四)散文
随着时代的巨大变化,龚自珍、魏源等早就提出文章要联系实际,经世致用的主张,反对拟古主义,而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便出现了新文体。资产阶级革命家则提倡白话文,代表着文体通俗化的趋向。
1.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拟古主义
代表人物为王韬。王韬认为文章应因时而变,指出“贵在乎纪事述情”。他的文章,只求辞达,不刻意求工,使古文通俗化,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蘅花馆诗录》《淞隐漫录》《瓮牖余谈》等。
2.资产阶级的新体散文
代表人物为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扩大其社会影响的需要,采用了新体散文。康有为认为散文应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有时散行,有时骈偶,开创了梁启超“新文体”的先路。谭嗣同运用口语化的自然句法编写南学会讲义,已倾向散文的通俗化。梁启超提倡“文界革命”,试行“语文合一”,大胆地发表新体散文。如《少年中国说》,“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其他代表还有秋瑾用白话文写了《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邹容写的《革命军》思想锐利,通俗易懂;陈天华写的《猛回头》是利用民间说唱形式写成的唱本,《警世钟》则是带有说唱气息的白话散文,文词都浅显流畅,适合宣传革命。这些作品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文体的通俗化。
(五)戏剧
1.戏曲改良运动
(1)梁启超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戏剧舞台开始出现明显变化。在梁启超等人的倡导和推动下,兴起了戏曲改良运动。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劫灰梦》,只有一出,想借戏剧为改良运动服务,接着又发表了《新罗马》和《侠情记》。《新罗马》取材于意大利1849年独立时马志尼、加里波第、卡富尔三人的事迹,通过演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宣传自己的改良思想。
(2)柳亚子、陈去病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1904年,柳亚子、陈去病等创办中国第一个戏剧专门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其《发刊辞》说:“今所组织,实于全国社会思想之根据地,崛起异军,拔赵帜而树汉帜。他日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则中国万岁,《二十世纪大舞台》万岁。”这时,在《新民丛报》《二十世纪大舞台》《绣像小说》等刊物上,出现了大量戏曲。作品题材广泛,程度不同地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宣扬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2.话剧兴起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一些爱国青年将欧洲的话剧介绍到中国。1906年春柳社成立,1910年进化团成立,这两个话剧团体在辛亥革命中都起到了宣传和鼓舞群众的作用。春柳社代表作有《黑奴吁天录》《猛回头》《社会钟》等,进化团的代表作有《孽海花》《官场现形记》《秋瑾》。
四、结语
晚清士风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都是与救亡图存、改良群治息息相关,所以晚清文学的主题也是反帝反封、爱国图强,通过反映晚清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资本主义世界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服务于革命斗争,鼓舞士气,开通民智,激励人心;同时文学的形式、语言及风格也有了变化,即逐渐走向通俗化,总之,晚清文学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王晓光.文人角色的变化与近代文学的转变[J].东方论坛,2003,(3)
[2]陆草.论近代文人的忧患意识[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5)
[3]彭世文.晚清士大夫觉醒与严复天演哲学[D].湖南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