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刚刚建国的时候,当时的统治者还有重返北方、驱除金人的理想,当时的皇帝赵构也是主战的,但是绍兴和议成了政局的一个转折点,特别在秦桧等人的文化高压下,大批的爱国文人志士受到排挤,走上了隐居的道路,文坛开始萧条。由于畏祸心理导致诗坛出现阿谀奉承之作,同时抒发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与隐逸之思,也成为当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如赵鼎《雪中与洙辈饮》云:“朝市邱园定孰优,要将闲适换深忧。”朱敦儒的《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也表现的是归隐后那种不问世事、一心山水的闲情逸致。现实的残酷让士人们的抱负成空,不管是那种干脆不管世事的一心逃避的人士,还是在无奈地写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林升,都是对统治者那种偏安一隅、不思复国那种无力的反抗,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矣。
因此,南渡士人的心态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南宋建国初期的豪情壮志、豪言壮语,到绍兴和议以后的沉闷和不振,相应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抒发理想的热情也渐渐地衰落了。
二、北渡士人的士风和文风
北渡士人主要是那批没有随朝廷南迁或者是被朝廷派往金国滞留不还的使节。由于处在政权对峙的前提下,在这种背景之下,他们夷夏之防的意识还是相当地强烈。
(一)北渡文人的生存现状
在金国被迫滞留的文人,由于金国希望借助于他们的才华来治理国家,因此对他们进行各种手段的威逼利用。但是大多数的文人还是有自己的坚持,深受儒家“一臣不仕二主”和夷狄思想的影响,不愿意为金国效力。因此他们被金国流放,过着困苦生活的文人。
崔纵,字元钜,抚州临川人。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历确山主簿、仙居丞,累迁承义郎、干办审计司。二帝北行,高宗将遣使通问,廷臣以前使者相继受系,莫肯往。纵毅然请行,乃授朝请大夫、右文殿修撰、试工部尚书以行。比至,首以大义责金人,请还二帝,又三遗之书。金人怒,徙之穷荒,纵不少屈。久之,金人许南使自陈而听其还,纵以王事未毕不忍言。又以官爵诱之,纵以恚恨成疾,竟握节以死。
当时的一个北渡的文人朱弁也写道:“绝域年华久,衰颜泪点新。每逢寒食节,频梦故乡春。”这首诗就真实地反应了他们这批人的拘囚生活,感情真挚深沉,风格缠绵婉曲,颇能动人。
另外一批是被迫出仕金国的人,他们虽然不愿意在朝为官,但迫于形势,大多数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例如吴激,他奉命出使金国,金国很看重他的才华,就把他留在金朝为官。但当时吴激等人心念大宋,因此内心的痛苦矛盾可想而知。如他的《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榭,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这首词据洪迈《容斋题跋》云:“先公(洪皓)在燕山,赴北人张侍御家集。出侍儿佐酒,中有一人意态摧抑可怜。叩其故,乃宣和殿小宫姬也。坐客翰林直学士吴激作词纪之。闻者挥涕。”主要表现了他们这群人流落他乡,有家不能归,不得不留于此地的无奈和悲哀。蔡松年,据《金史》记载,他在金国的仕途可为一帆风顺,虽然他感激完颜亮的知遇之恩,但在骨子里还是对宋朝有种根深蒂固的依赖,对民族的忧患意识一直藏在他的心底,因此,他的作品中经常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他的着名作品《庚申闰月从师还自颍上,对新月独酌十三首》“人言归甚易,但苦食不足。必使极其求,万钟不盈腹。处世附所安,无祸即无福。却视高盖车,身宠神已辱”就是表现这种心理的代表。
(二)北渡士人的文风
因此,对故国的思念,心理的愧疚和矛盾成为北渡士人们的主要心理,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由于又不敢直接地表现自己的爱国情结,他们的文风也变得委婉缠绵,充满了感伤和无奈。如吴激的《岁暮江南四忆》之一:吴松潮水平,月上小舟横。旋斫四腮鱼会,未输十里羹。捣荠香不厌,照箸雪无声。几见秋风起,空悲白发生。
诗人本是生在江南,长在水乡,那里的一草一木、月下小舟都在诗人的心中留着不可磨灭的印象。现在诗人被迫留在北方,山水气候的迥异更加深了他对于自己故乡的思念,对江南风物的细致描绘恰恰就表现了他的殷切思乡之心。另外,如元好问诗“不眠披短褐,曳杖出门行。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乱离惊昨梦,漂泊念平生。泪眼依南斗,难忘故国情。”也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为了摆脱现实的苦恼,他们在思想上寻求佛道的帮助,在自己设置的山水田园中沉迷,但是理想毕竟不能取代现实。回到现实中,仕途的险恶、人情的纷扰、内心的不甘又时时刻刻折磨着他们。因此,他们在诗歌中不断地吟咏山水,如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等人都是借吟咏山水田园来寄托自己的幽怀。这种山水景物诗背后所表达的感情却难以明辨。如宇文虚中的《春日》:“北洹春事休嗟晚,三月尚寒花信风。遥忆东吴此时节,满江鸭绿弄残红。”
这首诗将南方的春天和北国之春对比描写,四句就将塞北的春天之晚与江南春日的风光旖旎这两幅图景呈在读者面前。但要根据诗人所处的地点可知,北方山水是实写,而江南风物是虚写,这就恰恰拉开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经过了诗人的信息加工,加强了情感力度。另外,蔡松年的《晚夏驿骑再之凉陉观猎,山间往来十有五日,因书成诗》:兜罗葱郁浮空青,晓日马头双眼明。名山不作世俗态,千里倾盖来相迎。老松阅世几千尺,玉骨冷风战天碧。应笑年年空往来,尘土劳生种陈迹。山回晚宿一川花,剪金裁碧明烟沙。寒乡绝艳自开落,欲慰寂寞无流霞。明日行营猎山麓,古树寒泉更深绿。强临水玉照鬓毛,只恐山灵怪吾俗。陂潮不尽水如天,清波白鸥自在眠,平时朝市手遮日,思把一竿呼钓船。驿骑回时山更好,过雨秋客静如扫。
山英知我宦游心,为出清光慰枯槁。可怜岁月易侵夺,惭愧山光知我心。一行作吏岂得已,归意久在西山岑。他年俗累粗能毕,云水一区供老佚。举杯西北酹山川,为道此言吾不食。
这首诗是诗人与山川自然的一次“对话”。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推移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奇美的风光。诗人久居官场,而名山好像也知道诗人的心声,邀请诗人来一同归隐。山水风光的描绘与诗人心态十分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南宋初期的士人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和组成人群的独特性,形成了迥异前代的士风和文风。当然,在这里作者所论述的只是在当时的主流士风和文风,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现象和文章。
参考文献:
[1]刘一止.苕溪集卷六[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陈与义.陈与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4]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夏承焘.金元明清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阎凤梧.全辽金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9]元好问.中州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0]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