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流浪是为了遍览风光,有人流浪是为了锻炼意志;一些人流浪是别出心裁,一些人流浪是出于无奈。流浪不仅是有些人终生的生存方式,也是一些人暂时的即兴体验。在天山人迹罕至的深谷,发现了大大小小的洞窟,那是隐居修炼者的栖身之处。在古代的各类墓葬地,出土了大量欧洲、中亚、西亚一些民族、商人、传教士遗留在新疆的文物。在各种正野史里,记载了很多流迹西域的人物,在武侠小说中,经常可见英雄出没天山、昆仑山和大漠的超人经历。抗日战争时期,茅盾、赵丹等一些文化名人生活在乌鲁木齐,东北抗日联军的一部分也绕道西伯利亚来到新疆。现在,塔里木与世隔绝的绿洲里,还不时传出流浪人不知世间斗转星移的头条新闻。听一些老新疆人说,过去,敢于西出玉门关,到新疆流浪和闯荡的人,往往不是等闲之辈,大多具有过人的胆识、勇气和本事,他们中的一些高人在新疆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流浪多好啊,流浪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行走方式,而且是一种丰富知识的可信途径,一种纯洁心性的措施,一种征服物欲的手段,一种树立自我的技巧。
三、多元的社会新疆被称为“世界人种博览会”。人种的多样性,增加了新疆的神秘色彩。通过对头骨的测定分析,两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既有属于欧罗巴的白种人,又有属于蒙古利亚的黄种人,还有黄白两类人种的混血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罗巴人种的性质持续减弱,蒙古人种的倾向不断增强,最终黄种人逐渐确立了优势。人种的多样性在楼兰得到了充分展现。除当地土著羌族外,还有皮肤白皙、蓝眼高鼻的欧洲人,黑发高鼻的波斯人,深目多须的栗特人,皮肤黝黑、脸圆体胖的印度人和中原迁来的不少汉族人。考古研究已经得出结论,早期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人群很多属于欧罗巴人种,并不是现代居民的祖先,那个出土后就震惊世界的楼兰美女,与现在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居民并没有血缘关系。古代西域三十六国的民族不同,风俗相异,《西游记》中大量描写异国风情的灵感,也许直接来自西域诸国各种风俗习惯的奇特传说。正是社会的包容,使新疆成为各种族和不同民族共居一处,并且长期演绎不止的一个场所。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融合发展的特点非常突出。千百年来,无数民族投入其中,既锻炼自己,又改造别人。一些古老的民族在这里消失了,成为其他民族的远祖。一些民族在这里诞生了,拥有丰富的族源。虽然前后进入新疆的民族不下几十个,但至20世纪中期民族大鉴定时,世居新疆的民族只认定了13个,即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满、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塔塔尔。人口超过百万的只有维吾尔族、汉族和哈萨克族,其他民族人口很少,有的不到万人。新疆的各少数民族都各有特点。
维吾尔族在绿洲,哈萨克族在草原,锡伯族在河谷,塔吉克族在高原,柯尔克孜族在山区。
维吾尔族善于歌舞,哈萨克族喜欢弹唱,塔吉克族迷恋鹰笛,柯尔克孜族少女口弦琴吹得很棒。
维吾尔族人戴小花帽,回族人戴小白帽,柯尔克孜族戴毡帽,哈萨克族姑娘的帽子上插羽毛,等等。语言是组成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构件,新疆的语言文字格外丰富。13个世居民族共使用10多种语言文字。
由于实行自治的政治体制,不同的自治地方,官方语言都有多种。新疆电视台就设有10多个不同语言的频道兼顾全自治区各民族。在新疆召开大型正式会议,人人戴着同声翻译,像是到了联合国。新疆又是一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地方。新疆的宗教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流行广泛的宗教都在这里传播过自己的教义,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历史上,新疆的宗教一直在不断演变,但外来宗教传入后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现在新疆共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六种宗教。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等民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四、多彩的民俗文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不吃猪肉、猪油和一切猪肉、猪油做的食品,甚至忌讳讲“猪肉”而讲“大肉”;不吃未念经宰杀的牲畜;不吃任何动物的血和猫、狗、驴、骡动物的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过古尔邦节较隆重,而回族则过肉孜节比较隆重。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割礼是伊斯兰教的习俗,就是将男孩的阴茎包皮割除,这是符合卫生要求的一个好习俗。割礼这天,人们在屋顶上敲起那达拉鼓,吹起唢呐,像过节一样热闹。三年援疆,我们时常能遇到这些场景。新疆很多少数民族都有随身佩戴小刀的传统。刀具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有切瓜、削肉等实用价值。新疆是歌舞之乡。
对于新疆人来说,歌舞不仅是一种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而且是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丰收时载歌载舞,节日里有歌有舞,休闲的时光中唱歌跳舞。新疆人能歌善舞,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也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辽阔的草原促使人们放声歌唱,封闭的绿洲培养人们的表演天赋,开放的民族性格必然选择尽情的欢娱。新疆歌舞是新疆文化的一个瑰宝,一朵奇葩。《十二木卡姆》是新疆音乐的鸿篇巨制,几天几夜也唱不完。《玛纳斯》是传唱出来的史诗,叙述着古代民族传奇的历史故事。“阿肯”意指草原的歌手,他们即兴唱出的语句,赛过刻意创作的歌词。大量的新疆歌曲中,《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半个月亮爬上来》《掀起你的盖头来》等已成为民歌的经典,传唱得很久很久。受新疆歌调和韵律的启发,《新疆好》《草原之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不断被谱写出来。新疆的歌舞造就了一代歌后康巴尔汗和被称为民歌之王的王洛宾。
2004年,一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让刀郎红遍了大半个中国。到了新疆,不去看看实况的歌舞表演,不去近距离地感受歌舞气氛,就难以深度地享受新疆歌舞的快乐情趣,也难以透彻地认识到新疆歌舞的独特魅力。坐在葡萄架下,或走进毡房里,安静地欣赏维吾尔族的热瓦甫、都塔尔,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库布孜,柯尔克孜族的库木孜,蒙古族的托布秀尔,塔吉克族的鹰骨笛,锡伯族的三弦四胡,乌孜别克族的吉他,塔塔尔族的曼陀铃,以及俄罗斯族的风琴。各种乐器的演奏,新奇而又动听。收起匆匆的脚步,融入跳着“麦西来甫”的人群中去,加入到舞着“黑走马”的篝火堆旁,走到弹唱的“阿肯”身旁,将自己置身于欢乐的海洋。你会深深地感觉到,新疆的歌舞,是那么打动人。新疆的饮食,称得上是中国的一大菜系。在新疆菜系里,红案、白案都有,冷盘、热菜丰富,茶饮、烧烤一应俱全。亦酸亦辣,不甜不咸,以及特有的孜然香料,是新疆口味的明确概念。新疆人的饮食思想较重实用,不会挖空心思去做花样百出的各种饭菜。一锅不变的抓饭,可以兴旺上千年;一盘普通的拌面,可以百吃不厌;一种大盘鸡的俗菜,可以风行整个新疆。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很多,穆斯林禁食猪肉、驴肉、狗肉和大型食肉猛兽,也不会轻易食用各种“生猛”的饭菜。清真食品是新疆餐饮的主流。羊肉是新疆人的主要肉食,烹饪手法也不花哨,但无论是大锅的清炖还是小锅的煎炒,都肉鲜十足,清香可口。面食是新疆人的传统主食,除了拉面、擀面等做法,还有纳仁、烤馕、凉面、包尔萨克。而拉条子、油塔子、凉皮、米肠子、面肺子、薄皮包子都构思奇妙,别有风味。新疆人离不开的馕,虽类似烤饼或烧饼,但制作方法和口感都不一样。馕在馕坑里烤成。馕的形状外厚内薄,上面还有好看的花纹。厚的地方软,薄的地方脆,食用时,在厚薄软脆之间细嚼慢咽,香甜可口。新疆人喜欢的凉皮既不是凉粉,也不是面皮,而是将面粉水磨洗后,沉淀而成的一种全新食品。凉皮有凉粉的晶莹和爽口,但比凉粉更有筋力;有面片的结实和淡甜,但比面片更通透。烧烤是新疆的一绝。贵客来了,烤一只全羊,很有面子。朋友相聚,要几十串羊肉串,也很实惠。再品尝一下烤羊肉、烤羊腰、烤羊肝、烤鱼、烤肠和烤包子,差不多也就心满意足了。奶和奶制品,是新疆人的饮料和点心,品种多,质量好。奶茶、奶酒和酸奶是营养丰富的饮料,奶酪、奶皮、奶疙瘩和酥油是味道独特的点心。马奶令人醉意盎然,驼奶让人倍感珍惜。
(选自《情洒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