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伟
河南到哈密,空间距离2600公里,远隔万水千山。然而,自古以来,两地就频繁往来,机缘巧合牵连不断。大唐高僧玄奘西行求经曾在哈密讲学;而在河南的很多地方,如今还生活着许多古时移居过来的西域人的后裔。近代以来,“走西口”的河南人定居落户哈密的更多,据哈密河南商会的统计,哈密50多万人当中,有七八万河南人。除了人员交往血脉相融之外,河南和哈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有更多的相通之处。十八大报告中有两个“大力”:“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哈密与河南都处于国家大战略的范畴。
哈密在西部大开发中率先跨越式发展,河南在中部崛起中力推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哈密是民族地区也是边疆地区,河南的豫南大别山区是革命老区,豫西山区和豫东黄泛区还有很多贫困地区。两者都处于奋力爬坡的阶段,两者都有快速发展的潜力和意愿。
2010年,根据中央安排,河南由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转为支援哈密地区及兵团十三师。相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使豫哈之间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的援疆之路。
河南援疆事业与哈密发展紧密结合。
河南带来的援助资金与发达地区相比并不算多,但河南援疆人更能深刻体会哈密对民生项目的急迫,更能理解项目安排上的轻重缓急,在资金投向和项目安排上与当地协调一致。因为事业相融,河南援疆人能很快适应哈密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他们没有落差,很快进入角色,规划、目标、方法、举措不与现实脱节。因为事业相融,河南援疆人能与当地各族群众肩并肩心连心。在“输血”的同时,更注重“造血”。他们用真心和真情,把支援哈密当作建设自己的家乡,在瓜乡大地留下了一座座豫哈友谊的丰碑。
一、资金相融,为了千家万户的福祉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河南援疆工作提出了“对口援疆,责无旁贷;互助互学,共同发展;求实求效,造福人民”的总要求和“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的目标。截至2012年底,河南援疆资金已拨付11.2亿元,加上2013年计划安排的3亿元,河南援疆资金达到14.2亿元。占5年援疆17.64亿元任务的80%,为“五年任务,四年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仅以2012年为例,全地区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棚户区改造共开建9000多套,河南援疆资金9610万元;平均每套补贴1万元。21个双语幼儿园、乡镇卫生院等社会事业项目,计划总投资
1.99亿元,河南援疆资金
1.73亿元。7个农村人畜饮水、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总投资
1.6亿元,河南援疆资金6306万元。4个食用菌种植、食品储藏等科技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河南援疆资金2100万元……三年的援疆资金,就这样融于哈密的民生项目之中,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上,哪里的农牧民急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哪里就有河南援疆的项目。
也许,有人说,投向民生项目的资金,有些可能看不到外在形象,表现不出河南援疆的成绩。对此,河南援疆人有坚定的认识:哈密现在需要的是事关各族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民生项目,而不是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虽然少了些鲜艳夺目的标志性工程,但只要能让哈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农牧民房屋上的一块砖,农牧民增收中的一块钱,就是河南真情援疆的标志性工程。在资金相融的同时,河南援疆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倾注更大的精力帮扶项目的建设,以实现最大的效益。以民生项目的重中之重安居富民项目为例,在原派出的援疆干部之外,从河南抽调数十名业务精干的专业干部,进驻当地的安居富民办,专门负责安居富民工程的建设,又选派8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同时,建立了一系列资金拨付、项目进度督查等严格的制度,保证了安居富民工程及其他民生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2011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安居富民工作现场会在哈密召开,自治区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都对哈密地区的安居富民工程给予高度评价。在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河南的做法作为亮点进行了汇报交流。
二、工作相融,援疆一任造福一方2012年12月21日,素有新疆“寒极”之称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最低气温零下32摄氏度。
2012年哈密地区冰雪旅游节暨巴里坤第八届冰雪文化旅游节在严寒中拉开帷幕。冰雪节突出了浓郁的“河南元素”。
20座气势恢宏的雪雕作品组成的雪雕长廊,集中展示了河南的名胜古迹和人文历史。与河南美景并排而立的,是9座以河南援疆为主题的大型雪雕作品,展现了河南援疆两年多来在巴里坤县的援建成果。 河南的美景在2600公里之外以雪雕的形式集中展示,让新疆游客在家门口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一次积极的尝试,更是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河南援疆事业的肯定。新一轮援疆,河南选派了155名长期工作的干部人才,另外选派了近300名短期支医支教队员,还有8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哈密工作。援疆队员的工作量很重,因为他们往往一身兼数职。在完成所在单位的本职工作之外,很多队员还在前方指挥部负责项目检查、产业合作、人才培训等工作,同时,他们还是产业援疆的宣传员和联络员,是豫哈之间合作交流的使者。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河南援疆人积极探索全方位援疆途径。产业援疆合作广泛。
河南省提出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科学可行”的产业援疆要求。
河南煤化、洛钼集团、郑煤机、中平能化、昊华骏华、济源联创化工、三门峡正信集团、河南三建等上百家企业与哈密地区和十三师建立了合作关系,河南煤化电厂项目启动前期工作、红星国际城、弗光太阳能、万绿苗木花卉、天丰钢构等项目开工建设,河南三建、双瑞风电、绿都石化等项目建成投产。截至目前,促成产业援疆项目62个,协议金额578亿元。智力援疆深度推进。
2012年,组织了“中原院士专家哈密行”活动,成立了“中原院士专家哈密工作站”,中国工程院张铁岗等4位院士、11位专家受聘为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高级顾问”。先后组织3300多名当地各行各业干部人才到河南接受培训和挂职锻炼,807名少数民族未就业大学生到河南高校培训。
河南智力援疆工作成效卓著,在第三次全国对口援疆会议上,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
河南援疆医生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义诊活动60多场,积极推进15所河南三甲医院与受援医院结对协作,组织开展“爱心行”
##光明行”活动,全程免费治疗16名哈密先心病儿童和17名白内障患者。在全国卫生系统援疆会议上,河南两次都作为典型发言。文化旅游增进共融。
河南援疆全面推进18个省辖市对口支援团场和乡镇,开创了全新的援疆模式,受到自治区、兵团的高度肯定。
河南电视台品牌栏目《梨园春》《华豫之门》先后走进新疆、走进兵团,“河南万人游哈密”活动两年来
3.3万人次到哈密(新疆)旅游。文化的交流,往来的频繁,使豫哈友谊之花越开越盛。短时间里,河南援疆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支撑他们的动力和精神是什么呢?有位前来采访的记者在文章中写道:“初次接触河南援疆干部,感觉他们都很平实,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感觉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河南援疆人的‘三平精神’,在哈密大地上展现和升华着。”
三、感情相融,我们是兄弟姐妹“我叫郭小义”
##你叫买买提”
##建设祖国到一起”
##同志们都说我俩真像一对亲兄弟”。
这是援疆干部、地区旅游局副局长郭继山写的一段话,也是河南援疆干部与哈密各族群众感情相融的写照。因为感情相融,援疆干部把援疆事业当作建设家乡。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援疆干部没有挑三拣四搞特殊,他们与当地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努力。为了做好援疆工作,援疆人付出的牺牲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
近三年来,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援疆医生张大明,刚来不久,父亲去世,他毅然决定把独自在家身体不好的母亲接来哈密,继续援疆。水利专家赵永光,施工期间吃住在荒野中的水库工地帐篷里,有次发洪水,差点被冲走。中医专家刘锁超,在做好副院长分管的工作之外,还坚持每周坐诊3次,累计诊疗患者6000余人次。独自吃住在兵团十三师巴里坤垦区的法官杨晓平,长期坚持救助当地两户哈萨克族贫困家庭的学生。煤炭专家张家红,到煤矿检查工作,发现问题都要亲自下井排查隐患。援疆医生郑文郁,为了能与前来就诊的哈萨克族群众进行直接对话,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学会了用哈萨克语与病人交流。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有人说,能够抛家离子来援疆,本身就是一种奉献。但前来哈密的中原儿女,却用加倍的努力来实践援疆大业。有位援疆干部曾说:“我经常自己感动自己,为我们援疆队员的奉献和无私而感动。”为别人的故事而感动,是善良天性的迸发;自己感动自己,是怎样深沉的情怀!河南援疆干部的真情真心援疆体现在各个方面。刚到哈密不久,就成立了河南援疆爱心基金会和河南援疆志愿者服务队,如今,累计募捐20余万元救助贫困学子,累计开展义诊、帮扶救助、义务植树等活动数十次。家乡人民对援疆事业,对哈密各族人民群众更是倾注着无私的爱心。
2012年3月,从小失去双亲的阿尔孜古丽·吾台到河南参加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培训,在开封市劳动仲裁院实习期间,该单位职工宋秀丽关心照顾她,从小失去父母的阿尔孜古丽从此认了位“河南妈妈”。在正常的援疆资金之外,省直各单位、各省辖市倾力帮扶,仅2012年河南各界共向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捐款捐物合计3300万元。中原,边疆,都是泱泱中华不可或缺的版图;天山,嵩山,都是浩浩神州钟灵神秀的山川。趟过时间长河,跨越万水千山,两地人民互相传递温暖、汲取力量。他们的深情厚谊在东天山脚下的这片神奇土地上,推进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演着两地文化的激情碰撞,滋养着团结之花的恣意绽放。援疆事业,河南再出发,我们第一棒。援疆工作,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系河南援疆干部,援疆期间任中共哈密地委副书记,兵团十三师党委常委、副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