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邦
2000年前,我国西部有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楼兰,那里美女如云、商贾成群、鱼跃鸟飞……这个美丽富饶的世界就是罗布泊。罗布泊曾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
后来罗布泊逐渐干涸直至消失,罗布泊地区成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死亡禁地。罗布泊是怎么消失的?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地理学家都在寻找着答案。
2000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
20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此失踪,90年代又有上海的探险家余纯顺在此遇难。这一切更为罗布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005年4月中旬,广东援疆工作队组织部分援疆干部到罗布泊进行探险考察。在即将结束援疆时,我终于有了个机会走进罗布泊,寻访埋藏于风沙下1000多年历史的楼兰古城,领略了这“死亡禁地”的沙尘暴、酷热、颠簸的盐碱地、迷路求生的惊险。
一、走进罗布泊到罗布泊探险是大多数援疆“密友”的心愿。已有14名援疆“密友”于2004年4月成功探险罗布泊。在临近结束援疆之时,获准组队前往罗布泊探险,对于心仪罗布泊已久的“密友”来说,是件十分欣喜的事情。在哈密的“密友”为此做了10多天的策划和准备工作。考察前一天,哈密地委顾和玉副书记又召集全体将到罗布泊考察的人员开会,部署探险活动总体安排,要求分工协作,同舟共济,严格组织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许单独外出,确保整个探险活动的安全。他强调须准备防寒衣物及防晒物品,以防途中感冒或中暑。确定赴罗布泊考察探险活动为期5天。
19名援疆干部及工作人员、驾驶员共36人分坐9辆丰田越野车前往探险。顾副书记亲任考察队领队,下设联络、安全保卫、后勤保障、车辆安排等5个小组负责考察活动各项工作。考察第一天。上午8点,全体人员集中在哈密地区宾馆吃早餐,然后每辆车分配两箱矿泉水、一箱八宝粥罐头、一袋饼火腿肠、一袋水果等。前后两辆车还配上了对讲机、卫星定位仪和卫星电话等。上午9时,9辆越野车浩浩荡荡从哈密地区宾馆出发,向南开进。车队路经哈密市南郊的回城乡、花园乡、南湖乡,沿途可见一片片才刚播种的棉花田和哈密瓜田,机械化的耕种,田埂整齐,十分壮观。刚过南湖乡,即见路边大片大片已推平的空旷地。据说这就是规划中的计划投资1000多亿哈密煤电化基地的建设工地。离开南湖乡,手机就没有了信号,车队已进入南湖戈壁无人区,在正在修建的哈—罗公路旁的便道上行走。10时半左右,“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大型门楼映入眼帘。车队经过了检查站,进入野骆驼保护区。早就听说过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但没想到这么靠近人类活动区。原来,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扩界后的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地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罗布泊地区。行政区域涉及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保护区总面积
7.8万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规划面积最大的干旱荒漠类自然保护区。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是目前世界上仅存于中国罗布泊和蒙古国的戈壁阿尔泰的极度濒危物种——野骆驼。野骆驼的学名叫野双峰驼,是在地球上最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难生存的珍稀动物。
由于人类活动的延伸,野双峰驼的栖息范围逐年萎缩,种群数量日趋减少。据中外科学家多次考察和估算,目前世界上野双峰驼分布数量为730~880峰,其中分布在罗布泊地区400峰左右。目前野双峰驼的数量比国宝大熊猫少得多,其保护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车队在茫茫大戈壁中前进。沿途没有水源,没有植被,更不见任何动物,真让人怀疑这里能有野骆驼生存活动。记得自治区环保局的朋友曾告诉过我,该局于2003年5月在局长魏山峰带领下进入罗布泊做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发现了野骆驼5群38峰,还有藏野驴、鹅喉羚、塔里木兔、跳鼠、鹰等野生动物。考察还发现了不少野骆驼通常固定去饮水的终年有水的咸泉点。其中有一个叫骆驼泉,当时正在规划建设的哈密—罗布泊公路,要从中经过。为避免对该片区域野骆驼等野生动物重要的水源地构成影响,魏山峰局长提出将该段公路改线。
后来交通部门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新建设道路绕开了泉水地,为野骆驼饮水让路。每隔一两个小时,车队会停下休息10多分钟,让考察队员们看看周围环境,吸吸烟,方便方便。13时半,车队停下半个小时进行午餐,就着罐头鱼、罐头酸豆角等吃馕饼,味道还真香。16时40分,车队驶入中国史册上有名的白龙堆雅丹地貌群。从远处望去,白龙堆就像一群群在沙海中游弋的白龙,白色的脊背在波浪中时隐时现,首尾相衔,无边无际,气势奇伟。白龙堆是第四纪湖积层抬升形成的砾质土丘地貌,由于水蚀和风蚀作用,形成东北至西南走向的长条状土丘群,绵延近百公里,横卧于罗布泊地区的东北部。
由于白龙堆的土台以沙砾、石膏泥和盐碱构成,颜色呈灰白色,有阳光时还会反射点点银光,似鳞甲般,故这片广袤的雅丹群被古人称为“白龙”。雅丹,维吾尔语意为“山丘赫立、陡峭壮观的地貌”,白龙堆雅丹为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古丝绸之路进入罗布泊的中道就从白龙堆中穿过,一直到唐代仍有商贾途经。白龙堆在历史书籍上常被提及,但被描绘成十分险恶的区域。唐朝著名旅行家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时,所经路段,就以过八百里沙河和白龙堆为最险。实际上白龙堆在今天仍是一处危险的无人区,是一片盐碱地土台群,环境十分恶劣,途经此地的人一般给养已用去大部分,若遇上数天沙暴,人就会被困住,不是饿死就是渴死。穿越白龙堆南行不久,车队便进入了四周都一望无际的罗布泊湖畔。眼前所见都是看似才翻耕过的壤土。我就在想,这里要是有水,一定会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就像四川盆地一样!车队沿着以前的车轮碾压的痕迹向西南方向的钾盐基地(罗布泊镇)推进。17时50分,车队走完了380公里的行程,顺利抵达罗布泊钾盐基地,入住罗布泊钾盐基地招待所。招待所门前一条红色标语十分醒目:“欢迎投身罗布泊,共铸世界钾肥航母!”
走进罗布泊钾盐基地,有两件事令我感到惊奇和兴奋:一是在这罗布泊荒原居然也能看到卫星电视,尽管频道不多。二是接收到了小女杨雅从珠海打来的“祝老爸生日快乐”的电话,方知今天过生日。晚饭就在钾盐基地职工食堂进行。钾盐基地为我们准备了十分可口的饭菜。罗布泊钾盐基地的副总指挥夏同昶更是频频举杯欢迎前来考察的客人。“密友”罗晓琼将我的生日告诉了大家,“密友”们纷纷向我敬酒,祝福生日快乐。基地的夏总、哈密地区矿管局的尼亚孜副局长更是分别与我喝了三满杯!从未想过会在罗布泊过生日,从未有过生日会喝这么多酒!罗布泊的夜色也许很美很美,然而,随着酒精的发作,记忆已变得相当模糊。
后来有“密友”告诉我,那天晚上,我不断地到各宿舍敲门,说要找人谈心。穿越白龙堆,走进罗布泊,在罗布泊过生日,考察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二、走进罗布泊湖心考察第二天,早晨没到6点我们就起床吃早餐。6时20分,天还没亮,在罗布泊镇镇长郭高潮的带领下,考察队伍向罗布泊中心地带进发,寻访罗布泊湖心。广义的罗布泊地区是指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部,西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界,东达玉门关和阳关之间,南依阿尔金山,北抵库鲁塔格及北山,总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罗布泊地势低洼,是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聚水中心,曾经河流交织,纵横成网。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历史,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泊洼地形成湖泊。罗布泊地区由西南向东北、由高到低有三个湖盆,一是台特玛湖,二是喀拉库顺湖,三是罗布泊。三个湖盆间有水道相连。通常说的干涸的罗布泊指的就是罗布泊地区最北边、最低、最大的这个湖盆——罗布泊湖。在近百年的历史中,罗布泊湖水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1972年后彻底干涸。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罗布泊不断变化的湖水面积,罗布泊引起国际范围内的学者对其是不是“游移湖”产生的争论,罗布泊在干涸后出现的“大耳朵”地貌(卫星从900公里高空拍摄到的罗布泊湖盆形似人耳,有8道耳轮线,还有耳孔、耳垂)。中国的科考界对“游移湖”之说给予了否定。被称为中国罗布泊科考先驱的夏训诚教授认为“大耳朵”实际是罗布泊逐渐干涸的真实记载。根据天气的变化,罗布泊湖在以后还将会自动恢复。罗布泊曾先后有过许多名字,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罗布”是地名,古维吾尔语意为“聚水之地”;“淖尔”系蒙古语,意为“湖泊”。二者总语意为“聚水之湖”。汉代,罗布泊“广袤三千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湖水的丰盈,使人猜测其“潜行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也”,误认为罗布泊是黄河上源。历史上罗布泊湖面最大时达到
1.2万平方公里。罗布泊湖面每一次缩减都留下湖盆边缘痕迹,形成卫星照片上的耳郭线。行车一个小时后天大亮了起来。罗布泊湖盆地所有的景色就只有天和地,没有任何参照物,走上一个小时,身前身后凡视力所及都没有任何变化,再走一小时仍没有变化。车队在沿着据说是地质勘探队先前碾压出来的简易车道推进。考察队不时会停下车来,到湖盆仔细观察。灰褐色的盐碱壳地还是那样的死气沉沉,一成不变。
由于常年缺水少雨,干涸的盐碱壳地像纵横交错的棋盘,每一条“棋路”都有方向地翘了起来,远远望去整个盆地如同大海一样漂荡着“浪花”。进入罗布泊湖心一带,举目四望,都是茫茫一片,一望无际,前方是永远的地平线。令人有一种进入了绝望之地的感觉:死寂广袤,大声呼喊也无济于事。罗布泊为什么会干涸?大量的罗布泊湖水又流到了何处?罗布泊人现又在何处?这已成为现代人要探求的一个谜。也许正是这样一些未曾揭开的千古之谜,才会有许多像彭加木这样的地质学家,甘冒生命危险去探索。想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盐碱地,除了挑战生命的极限外,似乎罗布泊还有更深的秘密在吸引着我。9时10分,我们离开钾盐基地115公里,来到了令人向往的罗布泊湖心。大家显得异常兴奋,纷纷举起照相机留影。“罗布泊湖心”的红色石碑树立在黑色碑林之中。据说这是1997年底国内一名工程师根据地图经纬度测量确定的罗布泊的湖心地点。工程师当时埋下半截作湖心标记的一只空汽油桶与湖心石碑并排在一起。自1998年2月中国首个女子(广东)探险队在罗布泊湖心竖起了第一块纪念碑后,已有十多个探险旅游队的游客在这里留下纪念石碑。我略略看过各块石碑,令我兴奋的是,有一个纪念碑竟是由珠海航空国际旅行社组织的珠海澳门自驾车穿越罗布泊探险队所立——“永远的罗布泊”,碑后刻着“愿罗布泊现象永不发生”,让人感触很深很深。是呀,罗布泊是一面镜子,留给后人的是对人与环境如何和谐共存的思考。
我们希望今后不要再出现第二个“罗布泊”。罗布泊湖心现在已成为一大景观,并成为每个罗布泊探险旅游者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要到达的目的地。
由于已有第一批“密友”去年探险罗布泊的经历,我们这次来罗布泊前已精心准备了一个高
1.2米,重300多公斤的黑色大理石碑,随车带上。抵达湖心后,“密友”们就忙于挖碑坑、砌碑基、竖碑、填灌水泥等。9时40分,“难忘罗布泊”纪念碑终于竖立于罗布泊湖心。考察队员纷纷到碑前合影留念。“难忘罗布泊”的碑文是:
难忘“密友”情第三批广东援疆干部互称“密友”——哈密的战友、亲密的战友。在哈密朝夕相处的三年本已亲如兄弟姐妹,三天艰苦的罗布泊之旅,生死与共渡难关更使“密友”情升华到新境界。在哈密地委、行署的精心组织下,共有33名广东援疆干部分别于2004年4月和2005年4月前来拜访罗布泊、楼兰遗址,以下是芳名录:林果先、杨耀华、高毅(女)、许华、何志强、钟金清、陈和清、李宏荣、黄传雄、蔡晓宝、曹晓晓(女)、陈全灶、毛惠南、丁迪云、叶锦锐、刘中国、陈云茂、朱才毅、陈飞旋、冯锦辉、刘彬麟、李庆伟、廖建华、黄仰辉、颜东斌、庄稼苗、罗晓琼(女)、王玮、郑永有、杨雄邦、杨文灿(女)、陈新华、刘衍伟。难忘新疆,难忘援疆,难忘罗布泊,难忘密友情!广东第三批援疆工作队2005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