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78400000024

第24章 宋明时代的儒学(2)

致知,但知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

这样就把认识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道德实践联系在一起,从而涉及知与行的关系。他们把认识分为“闻见之知”(通过感官的“闻”与“见”得来的知识)和“德性之知”(通过内心的道德修养而获得的更高境界,是对天理的认识,带有先验性),认为“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德性之知不假闻见”。这就贬低了感性认识,抬高了先验认识,进而颠倒了知与行的关系。二程提出“知先行后”的观点,认为“知”是指导“行”的。

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但由此夸大“知”的作用,认为“饥而不食鸟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们不吃毒物,不蹈水火,不是由于实践的结果,而是由于先验之知,所以他们提出“以识为本,行次焉”的结论。

二程的认识论在总体上体现了唯心主义倾向,但在认识方法上,程颐承认了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要一物一物地去认识,然后才可豁然贯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唯物主义因素,认识事物须有一过程,这都是合理的一面。此外,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二程看到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这在哲学上是一大进步。他们所说的“行”更多的是指对封建道德的践行,把认识论与伦理观联系在一起考察,开启了中国哲学史上对伦理问题探讨的新思路。如果说魏晋玄学把宇宙生成论引向更深一步的宇宙本体论,那么宋明理学则是将认识问题伦理化、伦理问题本体化。

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哲学思想

(一)朱熹生平

朱熹(1130-1200年),南宋着名哲学家、教育家、理学之集大成者。字元晦,晚年自称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但由于生于福建,后人称他的学说为“闽学”。他早年跟随其父学习。14岁父亲死后又跟随别人学习儒、道之书,30岁时从学于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1093-1163年),此时其思想发生较大变化,并开始专门研究儒学思想,特别是经学,从义理方面整理儒学思想。他认为过去所学的佛氏之说,漏洞百出,通过李侗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并使理学达到最高成就。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我国封建社会博学的学者之一,也是继孔子之后,在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的着作颇多,主要由他的弟子编辑整理,如《朱子语类》、《朱子文集大全》、《四书集注》等,其中《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统治者指定为知识分子必读的教科书;他的注解,被认为是正统观点的标准答案。孔子学说经朱熹注解,被涂上了一层理学家所倡导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僧侣主义的色彩。在教育方面,朱熹在白鹿洞讲学时所制定的一套讲学制度,对宋明时代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政治上,朱熹年轻时主张南宋与金相抗衡,是主战派,此时民族主义在他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晚年逐步由主战派转向主和妥协派。

(二)“理本气末”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北宋以后,理气关系问题成为哲学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争论的角度不同,涉及的方面也不同,或涉及世界同一性与多样性问题,或涉及物质与规律的关系问题,这时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很难截然分开。二程对本体论问题讨论很少,而朱熹则通过理气关系之辩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建立了以“理”为根本的一元论思想。

与二程一样,朱熹也把“理”作为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但同时又吸取了宋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气”的学说。朱熹所说的“理”的含义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他从“理”与“气”的关系这一角度,论述了“理”的地位,赋予“理”以本体意义。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这就是说,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必须有“理”也有“气”。“理”是超越具体事物形态之上的东西,是一物生成的根据和本原;“气”是构成具体事物的物质形态,是一物生成的材料。

朱熹也把“理”看成是“无极”或“太极”。他说:原“极”之所以得名,盖取枢纽之义。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由此可见,“太极”与“理”的含义是相通的,“理”的全体,就是“太极”;“太极”是指最根本的“理”,是宇宙万物之根本、产生万物之根源。

其次,在朱熹看来,“理”是脱离了自然界和人,并先于自然界和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朱熹在其着作中多次表述过“理”是超乎形器的“形而上者”的思想。他说:理者所谓形而上者也。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形而上的“理”是无形无影的,形而下的“器”是有形有状的。正由于此,所以“理”是超感觉、难以被认识的,即“事物可见,而其理难知”。这样“事物”和“理”便割裂开来,“理”成为脱离物质而不能被感知的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理是虚底事物”。尽管“理”是形而上的超感觉的,然而“理”弥漫宇宙,无所不在,“无所适而不在”,它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着,是“亘古亘今,颠扑不破者也”。这样,朱熹的“理”便成为超时空的存在物,一种脱离了自然界和人的绝对精神。

朱熹还对形而上的“理”(太极)与形而下的“气”的关系,从万物生成论角度作了进一步论证。他认为“理”与“气”是相依不离的,“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与气虽然相互依存,但二者又不是平行对等关系,而是有主从之分的。朱熹明确表述: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

如果从事物构成角度说,“理”与“气”无主从先后之分,但要追寻事物产生根源,从本体论来看,是先有“理”而后有“气”。所以他说: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

在朱熹看来,既然“气”是构成具体事物的物质材料,那么,他对具体的事物与理的关系的探讨与回答表现在他的“理一分殊”的命题之中。这一命题实际上涉及“一”和“多”、一般和个别的哲学问题。他说:事事物物,皆有其理,事物可见,而其理难知。即事即物,便要见得此理。

“事事物物”是指具体的个别事物,它有形迹,故为“可见”;然而其背后支撑其存在的“理”,却是无“形迹”的一般,因此“难知”。一般与个别虽有差别,但一般的“理”并不是离开个别的具体事物而存在,而是“即事即物”,寓于个别之中的。朱熹继承程颐“理一分殊”的思想,认为万物总归为“一理”,各事物又具有各自的“理”——“分殊”,各事物的“理”是一个根本之“理”的体现。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源。而“理”又叫“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太极如一木生上,分而为支干,又分而生花叶,生生不穷”。所以“理”(太极)派生出的物是形形色色的,万物之“理”本是一个,但在与形体结合时,就有了“分殊”。这种关系不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不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是体现在具体事物中包容着一个完整的“太极”的关系。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的比喻说明这种“理一分殊”的关系。他认为天空中只有一个月亮(相当于“理一”),但在河川江湖中,每一处水面都有一个完整的月亮(这就是“分殊”),他说: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这些道理。

他的这种观点与佛教华严宗“一理一切”和禅宗“一法遍含一切法”观点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可见在朱熹的思想中,佛学有了一定程度的渗透和影响。

从政治上说,“理一分殊”思想是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作辩护和论证的。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作为一般的“理”在不同事物中的表现(用)是不同的,这就是一般和万理的关系。每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就要按不同地位所应遵循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可遵守一个共同的标准,即封建伦理道德。

从哲学思维上看,“理一分殊”是“理为气本”思想的发展,它把虚构之“理”、“太极”视为僵死不变的东西,并将之安置于每个具体事物中,作为每个具体事物存在的依据。这看到了在差别的背后存在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但最终又强调“理”为主,强调“理”的完整性而否认了客观的差别性。“理一分殊”的“殊”不是指事物本质之差别,而是指事物外在形式、数量、场所等的差别。

(三)“理主动静”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作为万物产生根源的“理”,在朱熹看来,同样也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他吸取周敦颐“太极说”中关于阴阳动静的唯心主义思辨内容和二程“义理之学”中“无独必有对”的辩证法思想,形成了“理主动静”的运动变化观。

首先,“太极”本身就包含动静之理,通过阴阳交错表现出来。他说: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他认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即太极之动,静而太极之静”。朱熹又进一步解释太极之所以能“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在于有“动之理”和“静之理”。

有这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有这静之理,便能静而生阴。既动则理又在动之中,既静则理又在静之中。

所以在朱熹看来,“太极”所以有动静是因为有动静之“理”存在,也正由于这个“理”,动静才表现为阴阳;而“阴阳,形而下之器也”,它是具体的有形态的事物。由此可见,朱熹的思想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展开的:“太极”本身就包含着动静之“理”,正是这“理”表现为阴阳而主宰着一切事物的变化,所以他又明确表述: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即“理为气之主”。

其次,“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朱熹在论述仁、义、理、智四种道德原则时,曾将之加到自然界上,赋予自然界以道德属性,从而继承和阐述了程颐提出的“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思想。他说:仁为四端之首,而智则能成始,能成终,……仁智交际之间,乃万化之机轴,此理循环不穷,吻合无间,程子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者,此也。

朱熹又进一步解释说:“动静无端”,盖此亦是且自那动处说起,若论着动以前又有静,静以前又有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而静,静而动,辟阖往来,更无休息。

这就是说,动与静、阴和阳是无开端、无起始点的,“动”以前有“静”,“静”以前有“动”,二者互为根本,处于不断的循环变化之中,永无休止。朱熹看到运动是无限的过程,肯定了运动的永恒性,这是正确合理的。但是他又将真理向前引申一步,把运动变化看成是往来辟阖,循环不已的,将运动引向了循环论,从而走向谬误。

最后,分阴分阳,相反相成。朱熹根据二程“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的说法,提出了天下之理包含阴阳、动静这种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两个方面的思想。他说: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

五行具……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于一物之中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

在朱熹看来,太极本身就有动静之分、阴阳之别,在动静、阴阳的交错变化中,才有了具体事物(两仪、五行、四时)的对立存在。他针对“对是物也,理安得有对”的疑问回答道:有高必有下,有大必有小,皆是理必当如此。如天生之物,不能独阴必有阳,不能独阳必有阴,皆是对。这对处不是理对,其所以有对者,是理合当恁地。

朱熹看到了事物对立双方的存在和相互渗透,一方的存在必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包含了辩证法因素,这是受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一物两体”的影响所致。但是,在看到事物对立统一关系时,更多强调的是区别与对立,认为对立面永远有其各自的名分地位,不能统一。“分,犹定位耳”,既然分开,表明其地位已经确定,不能再改变。这样就从肯定对立而走向将之凝固、僵化。这也成为后来他用以论证君臣之位不变的理论根据。

(四)“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在认识论上,朱熹与二程一样,对《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命题进行了解释,涉及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认识过程、认识与行动的关系问题,从而将二程以来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加以深化和发展。

首先,朱熹在《大学章句·补格物传》中对“格物致知”解释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同类推荐
  • 大家小书·译馆:动物肖像

    大家小书·译馆:动物肖像

    本书是法国著名博物学者布封所写的一本关于动物之美的小册子,分为文艺理论、动物肖像、科学论文三个部分。布封对于动物的描写全部来自于对描绘对象认真充分的科学观察,是透过人生写出来的,往往借物讽世,因此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动物肖像》译者为著名翻译家范希衡,他的译文文雅而情感充沛,为读者充分展示了法国十八世纪博物学著作的风貌。
  •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老板与老子的对话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就因为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在这个前提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知识经济也即双赢经济,知识的可再生性,使双赢合作成为合作的主导模式,有无不但应当统一,而且可以统一。老子的哲学是对称哲学,即:无和有的对称、有限和无限的对称、静和动的对称、柔和刚的地称、进和退的对称……先人的智慧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会产生新的火花……
  • 平民之道

    平民之道

    本书讲解了《道德经》的前26章,每一章包括原文、释文两部分,讲述了做人的道理。
  • 生存解释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生存解释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无论在传统解释学还是经历了存在论转变的哲学解释学思想中,语言、文本、理解和解释都是基础性的概念范畴,它们之间的理论关联建构起解释学思想的大厦。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对于语言、理解与解释的生存论分析,使解释学与生存论之间的内在勾连得以彰显。在解释学思想的生存论阐明中,语言不再是为人所操纵的交流工具,而是存在的自行道说和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它在人的生命存在中展现为语言世界经验和生命的精神化。无论是生存论,还是解释学,其共同的视域乃是当下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既是人们当下所生存的世界,更是变动不居的生成的世界与存在的界域。
  •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介绍了马斯洛的理论精华,书中解答了我们关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本质为何?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我们怎样才能健全自我的人格?我们怎样才能挖掘自我的潜能?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本书引导我们了解马斯洛,了解自己的人生,帮助我们调动自身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实现最完美的自我,创造最美好的人生境界。
热门推荐
  • 剑道破杀

    剑道破杀

    剑破天地之际,少年修行之时。我要修行,不为掌天控道,不为超脱生死,心中执念未息,怎么可以停在这里……
  • 医药江湖大乱斗

    医药江湖大乱斗

    古之杏林一脉六大世家延传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各大药企集团,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抢占市场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自幼跟着原城五怪长大的陈丹溪,学得各种“绝技”,只是五怪的各项技能都属原创,尚在研发期,多少有点副作用……所以就要到原城找药谁知原城住处竟然住着青药集团董事长千金……
  • 渣了大佬后她翻车了

    渣了大佬后她翻车了

    自从绑定了快穿系统之后,安暖便走上了放飞自我的道路。“恋爱选我我超甜,不渣不要钱!”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她的人生格言!系统:这位宿主请注意,本系统是为了让你装哔让你飞,不是让你过来撩汉子的!安暖:反正也不会翻车,我搭理你?自认为不会翻车的安暖某天睡醒一觉突然悲剧的发现,她穿越到了一个异常惊悚的世界!为嘛那几个大佬也在这儿咧?当真是撩汉一时爽,翻车火葬场啊!分手,必须分手!可是当她提出分手来时:1号大佬:生同衾死同椁,暖暖我买了一块墓地,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2号大佬:就你这种智商还敢跟我提分手?呵~谁给你的自信!3号大佬:暖暖你快看直播,我接下来的这首歌是送给你的哦~……看着这一个个大佬,安暖突然感觉,渣女真香啊!本文1V1
  • 快穿古代耽美:受闯天下

    快穿古代耽美:受闯天下

    凤凰作为凤氏集团唯一的儿子,长相可谓是一绝,家世又显赫,凤凰这个名字,又是寄托了深深的期望。可又是因为这个名字,凤凰一直找不到女朋友。可怜如他仰天长叹,上帝,赐我个美人吧!终于有一天,伟大的系统出现了,给了小凰儿一个快穿泡美人的机会,本以为是妹子环绕,可是……凤凰:“系统,你给我死出来,为什么美人是男的!”系统呵呵一笑:“小凰儿,我可从来没说过美人不是男的呀~”本文总受,不喜勿喷哟~
  • 对不起,让你承受了这么多

    对不起,让你承受了这么多

    我爱你时便是那温柔似水,不骄不嗔;我不爱你时便恨不得把你千刀万剐,五马分尸!我就不信了,我一个女人只要有足够大的信念,便可什么都不怕,以德服人,引领万千!当我经历一番世事之后,我终于明白,人世间的男欢女爱、权钱地位不过浮眼云烟一般,生命的初衷不过是如那清澈的泉水无所贪,无所欲,无所求。心湿昙花碎,痴笑含梦醉是我负了你一生用命抵挡来守护是我负了你一次心存遗憾稀珍贵是我负了你一诺来生定会把你抱终获重逢再相遇落下相思那滴泪玫瑰酿酒千杯醉你忘记我也无所谓只要能把你照顾今生今世已足够对不起让你承受了这么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陌路追忆荼靡谢

    陌路追忆荼靡谢

    魂穿异世与君见,奈何造化不如愿。思君千日盼久伴,怎知陌路天涯绊?
  • 快把你的东西带走

    快把你的东西带走

    鎏金的屋顶上一个红色的身影正在快速地穿梭着,背后的大包袱丝毫没有妨碍她的速度,只见她在一间屋子上停下来,然后毫不客气地把屋顶掀起一个大洞,然后对着里面的人喊道:“快把你的东西带走,别耽误本姑娘寻找春天。”说完潇洒的把包袱一扔而下,然后头也不回的快速离去。屋子里一大一小大眼瞪小眼,男子对着怀里的小子说:“不是去找你娘亲了吗?怎么让人嫌弃了?”小正太翻了个白眼说:“还不是你没用。”男子只是轻声说着:“他很快就会回来的。”
  • 造物者游戏之匿名玩家

    造物者游戏之匿名玩家

    从蛮荒时代到现代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亘古不变。然而,在这个世界,只有1%的人能脱颖而出,成功立足于上流社会。剩下99%的生命则会在平庸中逐渐暗淡。假如某天,你得到一个机会,可以通过下载游戏改变颜值、财富、能力,从而改写人生,你会如何应对?是视而不见亦或是付出一定代价接受任务?容貌丑陋的林妍已踏足社会三年,虽能力不凡,却总因种种缘由被埋没才华,饱受欺凌。某天,她突然收到一条神秘的手机游戏推送信息,从此命运出现了转折点,她摇身一变,成为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神。霸道总裁、超级巨星,她左右逢源,然而她却发现,这款游戏好似一个黑洞,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一切……
  • 财旺奇缘

    财旺奇缘

    在一座只有贵族才能上的女子学校里出现了两位和常人不同的女孩。一位家里十分富贵(旺财),每天都会来六瓶旺仔牛奶,另一位家里并不是非常富裕,(财旺)的父母为了送她上这所学校,欠了不少债。在大一新生的分班考试中财旺偶然的看见了旺财的抽屉里有着让她着迷的旺仔牛奶。……最后她们两个为何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