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大格局中,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往来,掀开了伟大的一幅文明画卷。而在宁夏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举办的两届中阿经贸论坛,又描绘了辉煌一笔。当我们把目光从现代伸向过去,才发现这其中悠久的历史渊源、经济渊源和文化渊源。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阿占据其三。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巨轮献出了非常重要的力量与智慧。丝绸之路是中阿友谊往来的开端与通道,并由此形成了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渊源。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100人队伍由长安出发,历经艰辛终达月氏。因故返回长安时只剩下他和甘父两人。他将手中节奉还汉武帝,陈述了沿途山水、风物、人情等经历,被当即封为“太中大夫”,从此,张骞“凿空”(开拓之意)被传为佳话。一批批使臣沿着张骞的足迹而去,更多地揭开了丝绸之路的序幕。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派使臣到达黎轩,即现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有“埃及艳后”之称的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克娄巴特拉非常喜欢中国丝绸做的衣服。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人沿陆海丝绸之路到中国经商并传播伊斯兰教。中国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其庞大的船队到过阿拉伯许多地方,进行文化和商品交流,传下了千古佳话。
随着长道的延伸,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丝路传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现在的阿拉伯地区,再由此传到欧洲。源源西去者,其传领域更广,有养蚕、织造、冶铁铸造业,有造纸、印刷、耕作、水利技术,还有丝绸、钢铁、瓷器、漆器、竹器及农作物。同时,也带去了中华文明的精神产物。
异域的文化像一只吉祥鸟,也越过了千山万水,飞翔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随之而来的有胡麻、蚕豆、绿豆、黄瓜、苜蓿、胡萝卜等农作物,有石榴、葡萄、核桃等果木,还有绘画艺术、乐器及音乐舞蹈等。这条联系中国与西域的交通大道,就是誉满天下的丝绸之路。
对于丝绸之路何时辟通也曾有几种说法。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丝路的辟通年代,应从张骞通西域再往前追溯,并以对《穆天子传》的深入研究可以证实上述论断。周穆王约于公元前1001年到前947年在位,距今将近三千年。1981年10月,曾在宁夏固原县的中河乡出土了一个西周早期的车马坑,发现车马具与周穆王所处年代很相近,由此推断周穆王西巡经过此地,道路的通行条件已经具备,可能有丝路先缘。尽管这些说法还有待于考证。但可以这样说,丝绸之路至今最少有两千多年的渊源。
在丝绸之路中,文化和经济的交往丰富多彩且有诗情画意。掀开丝路乐舞故事,就可以窥其风貌。公元前989年,西周周穆王曾有游历西域的壮举。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周穆王带着大量丝织品等丰厚礼物和一个人数众多的乐队,跋山涉水,亲往昆仑山和瑶池拜访他倾慕已久的帝女西王母。在瑶池会面时,美丽庄严的西王母先是接受了周穆王送上的绫罗绸缎、白圭、黑色的壁等珍贵礼物,设宴热情招待,留下了着名的瑶池对歌。直到两千多年后的唐代,着名诗人李商隐写有《瑶池》诗,发出了“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的感叹。在今天敦煌莫高窟壁画上,还能看到周穆王与西王母那亲密畅谈的形象。到了汉武帝建元年间,张骞出使西域时,发现了体积很小、制作简单、音量很大、音色优美的羌笛,也叫吹鞭、横吹、胡笛,由此有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当时,张骞还把西域的笛子及乐曲交给宫廷李延年,给他注入了新的音乐营养,在《摩诃兜勒》的基础上创作了《入关》《出塞》等28首名曲,开创了西域乐曲与中原乐曲融会发展的新声。此后,又出现了《音乐结姻缘》《蔡文姬与西域音乐》《吕光与西凉乐舞》《被封王的西域琵琶高手》《摩舞的传说》《李白与西域乐舞》《杨贵妃与胡旋舞》《第一支玉笛》等许多有关丝路的故事。
耐人寻味是《西域狮与狮子舞》。狮子被中亚各国视为国宝,西域人民也都喜爱狮子勇猛无畏的进取精神。早在公元87年,安息国王向中原献猴,翌年月氏王也已效法。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求学,经过高昌时,高昌王铸金狮子座相赠,鼓励他勇于进取。狮子舞由波斯传入龟兹,再传入我国内地。唐玄宗时,龟兹狮子舞在宫廷里演出,场面很大,皇帝亲自做导演,传说杨贵妃还亲自舞狮而取悦。直到今天,在宁夏一带还有舞狮子乡俗。其文狮舞细腻诙谐,妙趣横生,武狮舞中的“狮子滚绣球”表演精彩,颂扬勇猛。
更为深层的交往也充满了友好的气氛。在中国的四大文明传阿后,阿拉伯地区的数学、天文学、医学也在元明朝时传到中国。公元651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也是靠贸易、文化交流和派遣使者而形成的。其因是中阿文明底蕴深厚,有相似之处众多。这从阿拉伯与汉语比较研究、阿中文学研究、阿中文化研究中都可得到佐证。“言必信、信必果、人无信不立”,这都是中国人恪守的箴言。“撒谎者不是我的臣民”,这又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告诫,这里都有对诚信的共同认知。在中阿的文学交流与商业文化的融合中,我们更能看到中阿的许多共同点。世界名着《一千零一夜》一书所产生的影响和成书过程,都能给我们带来对文学共同的理解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