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心理健康与工作需要
“应当有工作”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一句话,没有人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工作在社会上、在经济上、在道德行为上的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不过除了这些以外,它还有其在心理方面的意义,它是保持及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人称之为心理方面的维生素也不为过,因为它是人不可或缺的。健康的人都有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颇难维持其身心健康。塞尔尼(Hans Selye)医师毕生致力于心理紧张和压力的研究,他却指出工作是达到寿而康的必经之路。
1.工作可以增进个体的发展
有人曾经用狗做过一个试验:将狗关在笼子里,饲养约一个月,然后在其右后腿上施行手术取出一条肌肉,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肌肉纤维的数目及其大小。当狗的伤口痊愈之后,就让它出笼跑动。
开始每天跑得不多,以后逐渐增加,至20日后,每天约跑20公里。这样经过了40天之后,再在它的左后腿施行同样的手术。取出和前次相同的肌肉,将其和前次所取的两相比较。结果发现从左腿上取得的肌肉较右腿上所取的大了约一半,虽然肌肉纤维的数目并没有增加。这个实验证明了我们平日的想法:适当的运动,将增进身体的发展。
工作和运动,从运用身体器官的观点,并没有区别,比如像上述的运动,对狗来说其实具有工作意义。我们工作的时候,也是在运用身体的器官;而运用的部分则依工作性质而异。在某些工作中感觉器官负担较重,有些工作中运动器官较为辛苦。事实说明身体各部分,需要经常的运用,才能充分发展;而工作正是给身体器官获得被运用的机会。自然生长的进度和年龄有关系。不过有一个与此关系密切的现象是经常存在的,就是:缺少适当的运用时,身体器官将呈现萎缩的现象。
2.工作可以使你获得满足之感
研究行为动机的人,都知道“追求成就”是人类行为极重要的动机。每个人都有过很多这样的经验:上课时计算了一道难题,旅行时爬到了山顶,在家里修好了电灯开关,帮助一个小孩或老年人走过一座小桥……大家也定能记得在做完那些事以后的愉快和满足之感。那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要,人们会去做各样的工作。工程师设计房屋和桥梁的建筑,科学家埋首于实验室的研究,艺术家整天浸润在调色盘中,小孩子在用心垒他的积木……各人所做的工作彼此不同,但当他们完成了其所做的工作时,最大的报酬,就是他们内心满足的感受;工作中所经历的辛苦,也完全消失了。随着成就而来的,乃是对自己的信心。做成了一件事,就让自己确切知道本身具有某项工作的能力。很多时候,一件工作可能看上去十分繁复,当事者没有把握能将其完成,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胜任;只有在实际做的时候,一步一步的成就,使其信心增加;而在有了较高的自信心时,本身的能力常更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取得更大的成就。对工作者来说,这乃是极宝贵的经验。
3.工作给予个体“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儿童的行为逐渐社会化。他要学着循社会所容许的途径,满足其本身的需求,也要学着以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来表现本身的意见和愿望。同时也要使本身的能力与才华,获得施展的机会。于是工作就成了最合宜的自我表现的途径。
严格说来,自我表现不仅是人类共有的动机,也是做人的基本责任。从整个文化发展的观点看,每个人其实都负有承先启后的责任,把过去累积的知识接受过来,和本身的智慧、经验融合在一起,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传递到后一代去。这中间有的只是保存了以往的成就,有的或是将它改进了,扩展了;有的或是新的发明和创造性的成果。这些若不表现出来,则文化的传递工作就将受到影响了。而这种传递的过程显然是通过各种工作的形式在进行的。
4.工作可以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过去人们以为清闲是一个人的福气,现在大家知道这个想法不甚正确,清闲通常只会为人添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所以正常人都要做些工作。即使已经从职位上退休的人也不例外。近数十年来医院对于病人也摒弃了所谓休养的方法,让病者把思想和注意力逐渐移到实际而具体的工作上来,而不复有机会思虑那些不必要忧惧的问题,同时也从工作中体会到适应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情况。
所谓不必要的忧惧,是指那些没有实际危险的情况,或是虽有危险而我们无法做有效控制的事件,用工作去排除不必要的忧惧。“不必要”三个字颇为重要。因为正常的忧愁和恐惧,是表示当事者遇到了真正困难或危险的情境,而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去应付的。有些人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忙碌;使其对于一些应当处理的问题,也无暇顾及。那只是一种变相的逃避方式,而不是健全的态度。
5.工作可以保持和现实环境的接触
健康的人应当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和现实相对的是幻想的世界。这并不是说健康的人就完全没有幻想。每个人都偶尔会有些幻想。像幻想自己在某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幻想自身因某一原因获得别人的赞赏,幻想自己在某方面获得极大的满足等,是十分普遍的。已有的研究指出:在大学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这类“英雄式”的幻想。不过健康人的幻想通常是十分短暂的,不会妨碍他的工作和人际关系;而且他们常可以利用它来补偿在工作过程中未能获得的满足,或加强工作的动机。心理不健康的人却往往生活在幻想中。
消除幻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工作。工作总是实实在在的一回事。在做工作时,每个人总是在接触一些实际的事物,在一个实际的环境中活动,和另一些人发生交往,这些经验都是很实际的。同时为了增进工作的效果,他必须努力去认识其所在的环境,了解其所进行工作的性质,因此他就易于留在现实里。他甚至于可以利用幻想中的蓝图,逐步改善其实际的情况;那样幻想就成了理想或计划,成为了工作的动力,而不再具有消极性的作用了。
6.工作可以使人不过于注意自己
过分注意自己的一个毛病,就是常会将原来正常的现象,看成不正常或病态,给自己添了若干不必要的烦恼。内科医师经常听到病人诉说一些病状:如“我听到自己的心跳”、“我摸不到自己脉搏”、“我的小便颜色太黄了”……事实上那些现象都是正常的。心脏是无时不在跳动的;平时我们忙于工作,不去注意它,就听不到它的跳动,夜深人静时,你若未曾睡着,就常能听到;此时你倘若误以为那是病象,因而有点紧张,心跳就将加速,于是你将听得更清楚。这些人的病,常只是“自扰”而已。有些病人经常察看自己的气色,随时去按自己的脉搏,等到去看医生时,能道出一大串症状,“如数家珍”。有时因为毛病太多了,还得事先写个条儿,照着去念出来,以免遗漏。通常医师们遇到了这些口袋里带个条儿的病人,就已晓得几分病情:他们太过于注意自己。正常有工作的人多不会如此。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它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同时还关系着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所以每个人都得有一份工作,有一份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为了协助人们达到这个目的,近代社会中对于职业辅导工作非常重视。职业辅导的原则是:使每个人能安置在最适合他的工作位置上;同时使每一项工作或职位能找到最适当的人员。这是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益处的事情。
8.2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8.2.1职场病态心理面面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1.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的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3.猜忌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4.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5.排他心理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负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6.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7.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8.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8.2.2学习积极心理学:给自己注入积极的基因
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的精神、充满乐观的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世界?来自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积极心理学。
相信你在了解了他的理论后,一定会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忌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现代人的一个心理疾病是抑郁症,与反社会型人格不同,他们的攻击能量指向自身,他们不去杀人却自杀。
当面临挫折和挑战时,当面对竞争失败的结果时,一些弱者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导致失败,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他们觉得如果某一重要的事情失败了,人的一生就失败了,生命变得毫无意义。现代社会,抑郁症是专对幸福的杀手,它令一个人活着,却在精神上枯萎。统计表明,90%以上自杀者都伴随着抑郁情绪。有关研究表明,越是年轻一代抑郁的人就越多。它是一个现代瘟疫,四处传播。
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人们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消极心理。弱势群体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具有强烈的仇富情结,而富人则觉得自己是全凭个人奋斗才出人头地的,成功全是个人因素造成的,没有看到社会给他提供的机遇,对他人和社会不讲回报,对弱者缺少必要的关心,具有冷漠情绪。个人主义的盛行,使人将失败和成功都归咎于个人因素,以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实用主义哲学来衡量人生,导致成功者的冷漠和自大,失败者的愤怒和抱怨。这种不能超越简单竞争的幸福观对于社会的各阶层人的心灵都具有损害作用。
竞争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幸福生活的手段,如果竞争令人精神上不幸福,甚至痛苦,竞争成为生活终极目标,人类一定会被这一自身创造出来的增加财富的手段所毁灭。
1.快乐的第一法宝是宽恕的心
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邻居的脚步。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乐》的作者塞利格曼所说,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来不管别人做什么或拥有什么。利诺斯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爱德·迪恩纳说:“对于快乐来说,物质主义是一种毒品。”即使是那些富有的物质主义者也不及那些不关心挣了多少、花了多少的人高兴。快乐的人以家人、朋友为中心,而那些不快乐的人在生活中,时不时地冷落了这些东西,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倍感孤单。迪恩纳还认为,如果经常与炫富的邻居做比较,这将会是不高兴的开始。密歇根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认为,宽恕与快乐紧紧相连,“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