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What can support you(环境支持你干什么?)——静如处子,动若脱兔
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从近期看,全球金融危机,进外企在今后未必就是求职者的天堂,远期看,快速消费品行业在中国还将处于一个低门槛的服务业角色,科技含量还是比较低的,但抛弃快销,重新去做别的肯定也不可取。原百安居CEO卫哲就说过,换岗不换行,换行不换岗。所以我认为还是遵循这一原则,在没有好的机会出现的时候,争取在本行业提升自我能力。
5.What you can beinthe end(你最终职业目标)——像雾像雨又像风
我承认自己在这一点还是比较迷茫的,长期目标不很明确,可能更多的是随着环境去变化。我设想了我的未来,也许应该有这样3种情况:
第一,职业目标:职业经理人。
经过不断奋斗,于40岁左右坐上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位置,然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去西部尽自己所能帮助那里的人们,当然不排除在那里盖一个工厂,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造福地方。
第二,职业目标:创业。
在时机成熟有好的项目的时候,可以考虑创业,我个人还是认为创业比打工好,我们不一定要有多大的能力,但一定要有胆量,人往往后悔的是许多事情没有做,而不是失败,所以如果有好的项目和机遇,我会选择创业,然后到45岁左右退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历史研究,公益事业,等等。
第三,职业目标:做公务员。
我认为既然学习MBA,就要最大规模的利用好,发展好,维护好。如果可以在经济上为国家发展做一份贡献,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这样,我会抽出大量的时间再学习,比如多看看书,深造博士也不排除,等等。这样,也许在我中年45岁左右的时候,如果职场发展不顺,我会去大学教书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我知道我比较心直口快,为人处世不够圆滑,这样的性格显然对于公务员不一定适合。
总之,职业目标也少不了调整优化,反馈修正,这个还要在以后的职业生涯里去不断完善。
说到这里,也基本告一段落了,然而,我的真正行动才仅仅开始。现在我要做的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朝着这个规划的目标前进,要以满腔的热情去获取最后的胜利。
资料来源:杨威同学的职业规划课程作业。
讨论题
杨威同学的职业生涯有什么特点?你有哪些建议给他?
北大MBA杨洪青——另类职业经理人
6年前的一天,很平常的一个日子,在一个互联网公司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杨洪青,在面试了很多人之后,就觉得自己应该被面试一次。投递简历,接到面试电话,被面试,随后成功地获得了一个较高的职位,其实这只是杨洪青的一时间的心血来潮。
那年的杨洪青已经38岁,颇为率性。
杨洪青是北京干锅居餐饮管理公司的总经理,在他身上,职业经理人的特质并不是很明显,他跟大部分职业经理人有点不同。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进入了自己有很深偏见的行业。
在他的人生常态里,放弃也是一种成就自己的方式。
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不快乐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幸运。
“冤家路窄”的选择
一直以来,杨洪青对餐饮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也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进入餐饮行业,“我认为做餐饮的门槛太低了,只有混不下去的人才会去开餐馆”。
杨洪青对餐饮行业的偏见也并非空穴来风。
1995年,他在冶金工业部下属的一个集团工作。当时集团有一个高档餐厅,资金雄厚,但在经营一段时间后由于不断亏损就关门大吉了。这个事情虽然与杨洪青当时的工作无关,但还是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认为餐饮业是一个很难赚钱的行业。
此后,杨洪青亦在变化中调整,取舍之间得失并没有带给他多少羁绊。5年后一个在北京大学读MBA的契机,使得杨洪青对餐饮行业的偏见烟消云散。
学习的那段时间,彻底改变了杨洪青对餐饮这个行业的认识,他认为餐饮行业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行业,在这里可以找到最基础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最基本的管理模型,因为这里每天都在产生着大量的基础数据。
对餐饮行业的个人认识改变之后,非常凑巧的是,2001年,北京元绿回转寿司饮食有限公司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杨洪青理所应当地加盟了该公司,成为副总经理。
元绿回转寿司于1997年开设了他们在深圳的第一家分店,品牌是自己的,管理的核心团队也是一帮校友。经过一帮人不懈的努力,元绿回转寿司目前在国内已发展到有6家公司、50余家分店的规模,成为国内最大的日式回转寿司连锁企业。
在元绿做得正红火的时候,管理层于2002年又在上海筹划了另一个中餐品牌——干锅居,在上海蓬勃发展了两年之后,杨洪青出任北京干锅居的总经理。
已进入餐饮行业5年的杨洪青,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认识,餐饮行业有自己独特的亮点,它是一个在局部技术垄断的行业,但元绿和干锅居打破了这种垄断,创立了自己的整个运营体系,用现代产业化理念改造传统的餐饮模式。只要用心去经营,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得更好。
“餐饮行业的产品有两个,一个是出品,也即我们常说的菜品,一个是服务。这两个方面的质量高低决定了一个餐馆的兴衰。”杨洪青笑笑说。
令人“尴尬”的是,在职场生涯不断调整中,杨洪青迎面撞上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冤家,他的选择是一种“冤家路窄”的选择。
放弃是一种方式
1979年,杨洪青离开内蒙古,来到了心中非常向往的城市上海。在这个城市,他将完成自己本科的教育。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毕业分配给很多人的梦想戴上了枷锁,对杨洪青来说,也丝毫没有例外。
毕业前,辅导员专门找杨洪青谈了一个晚上,告诉他留校的这个事实,尽管当时心里有诸多的不愿意,但这个决定是不能更改的,因为第二天学校就会公布这一届学生的分配方案。
当时,能够留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里,是很多学生想都不敢想的,可是这个看起来非常珍贵的留在上海的名额,在杨洪青的眼里却不是那么有吸引力。
在一个机会成本相对较高的年代里,杨洪青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的做法。
做学生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他也试图去做一些创新,比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上,他制定了一些新的标准,当时热心筹划了很长时间,应用在学生身上,有区别,但区别也不大,整个过程对杨洪青来说,是让他兴奋的,但是这种兴奋感持续的时间很短,总体来说,整个事情收效甚微,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
杨洪青还是很感谢那段经历的。那段时间,他认识了他现在公司的董事长,正是那段看似枯燥的工作经历,使得两个喜欢思考的人容易产生共鸣。
现在回想起那段经历,枯燥的学校生活使得杨洪青迫切地想离开,去学校以外的世界寻找自己适合的生活,但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生活,那时候的杨洪青也不知道。
此后,在一次次的放弃中,杨洪青调整着自己职业生涯的方向。
在互联网泡沫山雨欲来风满楼的2000年,杨洪青进入一个互联网公司做副总,让他记忆深刻的不是泡沫的排山倒海,而是与公司核心决策人理念不同带来的痛苦,他觉得自己手中的权力很微弱,很难实现自己的想法,尽管在那时,他已经预见到了短信将可能是未来互联网增值的一种方式。
管理理念的不同,促使杨洪青选择了离开。
“其实每一次离开的时候,都要放弃一些东西,比如说有成就的职位,但我是一个喜欢梳理积淀的人,每当感觉到困惑的时候,我用离开的方式试图去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杨洪青如此说。
生活阐意的领悟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杨洪青很幸运。
“社会很复杂,很多东西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最稳定也最可靠的就是同学之情。”杨洪青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是有足够的依据的,就是他进入餐饮行业的5年时间,在这点上,他和董事长的同学之情经受住了利益的考验。
其实所有的看似稳固关系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利益前提,一旦离开了这个前提,人性的脆弱就暴露无遗,对此,杨洪青看得非常透彻。
杨洪青是一个非常喜欢思考的人。闲暇的时候,他也会偶尔转念想想,如果当年不离开校园,他的人生际遇也许在另外一个领域里精彩,不过这也仅仅是一种假设。
他颇为喜欢形而上的思考,在大学同学毕业20年聚会上,他发现同学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距?
“其实人从一出生,先是受到父母(家庭)的影响,然后是学校教育对他的影响,再有就是社会的影响,这三种影响力对一个人的成长作用都很大,但都不是核心因素,核心的力量就是一个人对这些影响的自我认知程度,个人的努力,这个力量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现在的杨洪青有所顿悟,做好工作是一种享受,就像玩游戏一样,通过若干程序和细节,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所以做什么,或者做好什么与所处的行业关系不大。
“我是一个被新的兴趣点领着走的人,这中间的开心和不开心都有过,能做到绝对开心的只有三种人,一是刚出生的婴儿,但他还不会表达;一是已经故去的人,他已经无法表达;另外一种就是天生智障的人,他们的一生都处于一种绝对快乐的状态,这些道理如果都想明白了,人生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好的状态。”这点上,杨洪青尤为自信。
这种蕴涵哲意的领悟,对杨洪青来说,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
讨论题
杨洪青职业生涯各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哪些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