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西医疗法
围绝经期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年内的期间。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1年。绝经指月经完全停止1年以上。我国城市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绝经过渡期从月经周期出现明显改变至绝经前的一段时期,通常在40岁后开始,长度约4年。围绝经期妇女约1/3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2/3妇女则可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
一、诊断
围绝经期的最早变化是卵巢功能衰退,然后才表现为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退化。此时期卵巢停止排卵,卵巢皮质变厚,原始卵泡几已耗尽,绝经后妇女卵巢体积缩小,其重量仅为性成熟期妇女卵巢的1/3~1/2。
1.月经改变
月经频发:指月经周期短于21d,常伴有经前点滴出血致出血时间延长。
多为黄体功能不足,黄体酮由正常14d左右缩短为9d以内。
月经稀发:月经周期超过35d,因排卵稀少引起,常伴经血量减少。
不规则子宫出血:因停止排卵而发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闭经:卵巢合成性激素大幅减少后,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影响而处于静止状态,发生闭经。
2.全身症状
潮热:为围绝期最常见症状,症状典型,表现为突然发生上半身发热,由胸部冲向头部,或伴头胀、眩晕或无力,持续数秒至30min不等,症状消失前常大量出汗或畏寒。此种血管功能不稳定可历时1年,有时长达5年或更长。
潮热的发作虽与GnRH脉冲频率或强度的增加相一致,但并非其直接后果,GnRH脉冲增加仅标志着中枢的紊乱,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失衡而出现潮热。
精神、神经症状:围绝经期妇女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抑郁寡欢、不能自我控制。
3.泌尿、生殖道症状尿道黏膜萎缩而管腔变宽,同时盆底肌肉松弛,常有尿失禁,尿道变宽,上行感染的机会增加,容易并发泌尿系感染。外阴、阴道、子宫萎缩,乳房萎缩、下垂。
4.心血管疾病绝经后妇女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高血压和脑卒中。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下,使血胆固醇升高,各种脂蛋白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率降低。
5.骨质疏松围绝经期过程中约25%妇女患有骨质疏松症,其发生与雌激素下降有关。骨质疏松主要是指骨小梁减少,最后可能引起骨骼压缩使体格变小,严重者导致骨折,桡骨近端、股骨颈、椎体等部位易发生。
6.皮肤和毛发的变化皮肤皱纹增多加深,皮肤变薄,干燥,甚至皲裂,皮肤色素沉着,出现斑点。绝经后大多数如同出现毛发分布改变,通常是口唇上方毫毛消失,代之以恒久毛,形成轻度胡须,阴毛与腋毛不同程度丧失;躯体或四肢毛发增多或减少,仍有轻度脱发。
二、治疗
1.月经紊乱的治疗
月经频发:单纯的月经周期缩短,经血量不增多,不影响健康,不需处理。
如出血时间延长,经血量增多,可用孕激素治疗以控制周期出血。方法:甲羟孕酮自月经第3~5天开始口服,连续服用26~30d或30d以上,连续3~5个周期后停药观察,好转者停药,无效时再服用,直至停药后不再出血,用药剂量甲羟孕酮每日6~10mg。
月经稀少:除外病理因素,纯系围绝经期无排卵引起者,定期加用孕激素7~10d。
不规则子宫出血:诊刮后刮出物送病理检查,确定子宫出血的原因,如子宫内膜呈增生性改变,按“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处理;如为非典型增生,按癌前病理处理,如有分泌性改变,排除激素应用的影响后,按月经频发处理。
闭经:已停经3个月,可用孕激素5~7d,停药后如出血,将于数日内自然止血,再停经2~3个月后需复用药。如停孕激素后不再出血,即将进入绝经,不必再用孕激素。
2.非激素类药物治疗
(1)镇静剂:适用于失眠较重的患者。可选用以下药物中任一种服用或交替服用。氯氮卓10~20mg,地西泮2.5~10mg,艾司唑仑1~2mg,苯巴比妥30~60mg。每晚睡前服用。
(2)可乐定:α-肾上腺素激素剂,0.1~0.2mg,每日2次,可使潮热降低30%~40%,为避免不良反应,一般初用量为0.05mg,每日2次,逐渐增加至0.1mg,每日2次。
(3)甲基多巴:250mg,每日2次,可使潮热降低20%。
(4)Lefexidine:亦属α-肾上腺素激动剂,0.1mg,口服,每日2次,每周增加至0.1mg,直至潮热消失或出现不良反应停用。
(5)佳蓉片:纯中药制成的片剂。主要成分是倒卵叶五加、肉苁蓉、肉桂、熟地黄等。用量开始时每次4~5片,每日3次,当症状减轻后,可逐渐减量至每次1片,每日3次。用以控制潮热、出汗及失眠。
3.激素替代治疗激素替代治疗主要指雌激素补充治疗,从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绝经后疾病的考虑,雌激素补充治疗效果最好,但个体差异存在,补充雌激素的剂量及时间要因人而异,而且要得到患者的良好配合。制剂及剂量的选择尽量选用天然雌激素,剂量应个体化,以取最小剂量为佳。有子宫内膜炎者,用雌激素同时必须配伍孕激素以对抗单一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刺激引起的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病变和阻止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适应证:主要包括因雌激素缺乏所致的老年性阴道炎、泌尿道感染、潮红潮热及精神症状,预防存在高危因素的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
禁忌证:妊娠、严重肝病、胆汁淤积性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原因不明的子宫出血及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患者应视为禁忌。
用药方案如下:
(1)口服用药。用于多数绝经后妇女激素替代首选给药途径。
单用雌激素。适合用于子宫切除的绝经后妇女。
雌孕激素周期序贯法。每日雌激素用妊马雌酮0.625mg,或微粒化17β-雌二酮10mg,后14d用孕激素甲羟孕酮每日5mg,或炔诺酮每日0.7mg,90%妇女将发生孕激素撤退性出血。
雌孕激素连续联合法。每日口服雌激素制剂同时加服孕激素制剂,即每日加用孕激素,甲羟孕酮2.5mg或炔诺酮0.35mg。50%以上绝经后妇女在体内有不规则激素突破性出血;1年以后激素突破性出血将明显减少。
(2)经皮途径
贴膜。是以乙醇作为雌激素储存剂的半透膜粘贴在皮肤上,雌激素的释放量为每日50~100μg。
涂腹。雌二醇通过涂于皮肤的胶剂释放经皮吸收,常用涂剂使雌二醇血浓度达到95~122pg/ml。
(3)雌二醇皮下埋植剂。现用于皮下埋植的雌二醇丸,剂量为25mg、50mg或75mg,每年2次。皮下填植是累积作用,数年后血浓度会增高2~3倍。因此,皮下埋植必须监测血雌二醇浓度。
(4)经阴道给药。多用于治疗泌尿生殖道局部低雌激素症状。一般小剂量即能达到治疗作用。如妊马雌酮0.3mg(或0.5g霜剂)阴道给药,即能达到明显的局部效果,治疗下泌尿道和阴道症状。此外,阴道给药制剂尚有雌二醇硅胶环,每天释放0.0075mgE2,持续释放3个月。普罗雌烯胶囊或软膏,经阴道1次10μg,仅1%吸收入血,基本无全身作用。
第二节中医辨证治法
部分妇女在绝经前后(45~55岁),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证候,如眩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潮热;或面目、下肢水肿,纳呆,便溏;或月经紊乱,情志不宁等,可持续3~5年,称“更年期综合征”,亦称“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证”。绝经表示月经的最后完全停止,故绝经只能在自然停经12个月以后才能确定。绝经前多指绝经以前1~2年的时间,绝经后是指紧接绝经后的一个时期。
妇女在绝经前后,机体由阴阳均衡向衰退的老年过渡,随着肾气日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精血日趋不足,肾阴阳易于失和,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多数妇女通过脏腑之间的调节,能顺利度过这段时期,部分妇女由于体质较弱,以及产育、疾病、营养、劳逸、社会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不能自身调节,而出现一系列脏腑功能紊乱。其致病机制主要为肾虚。妇女49岁左右,肾气渐衰,冲任亏损,天癸将绝,精气不足,阴阳失去平衡,故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其温养等阴阳失调的现象,从而影响脏腑功能,以致出现种种功能失常症状。故肾虚为该病之本。肝肾同源,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则表现为阴虚阳亢之象;肾阳虚,命火衰,脾土失煦,则出现脾肾阳虚之候。肾精不足,心阴虚而心阳亢,可致心肾不交。此外,尚有肝气郁结、心脾两虚导致气血失调,影响冲任,而出现绝经前后诸证者。
临床治疗重在滋肾补肾,并根据有关脏腑病证予以调节。用药不可肆意攻伐,过用辛燥苦寒之品,以免动津伤阴,犯虚虚之戒。
1.肾阴虚证
证候:绝经前后,烘热汗出,潮热面红,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皮肤感觉异常,麻木刺痒;或阴部干涩,瘙痒,小便黄,大便燥结;或月经先期,量少,或周期紊乱,崩漏淋漓。舌红,少苔,脉细或沉弦细。
治则: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方药:一贯煎加减。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川楝子、枸杞子;加山茱萸、龟甲。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肾阳虚证
证候:绝经前后,面色晦暗,精神委靡,形寒肢冷,腰腹冷痛,水肿便溏,小便清长,夜尿增多,月经紊乱,或崩中漏下,带下清稀而量多。舌淡,苔白,脉沉迟弱。
治则:温肾壮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制附子。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肾阴阳两虚证
证候:年届七七之期,头晕目眩,耳鸣,腰酸,乏力,四肢欠温,时或怕冷,时或烘热,自汗、盗汗。舌淡,苔薄白,脉沉弦细。
治则:温阳壮水,益养冲任。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甲胶、菟丝子;合二仙汤:仙茅、淫羊藿、巴戟天、黄柏、知母、当归。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4.肾虚血瘀证
证候:绝经前后、小腹作痛、或有症瘕病史、烘热汗出、月事紊乱、量少淋漓、色黯有块、舌紫暗、脉涩。
治则:补肾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合二仙汤。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5.心肾不交证
证候:绝经前后,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腰膝疲软,精神思想缓散或思维不连贯,或如痴似呆,可伴月经紊乱。舌红,苔少,脉沉弦细或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补肾宁心。
方药:坎离既济汤加减。当归、熟地黄、生地黄、山茱萸、牛膝、麦冬、天冬、白芍、山药、五味子、龟甲、知母、黄柏。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6.肾虚肝郁证
证候:绝经前后,精神抑郁,闷闷不乐,胸闷叹息,胁腹胀痛,多愁易怒,失眠多梦,或月经紊乱,大便时干时溏。舌红,苔薄白或薄黄或黄腻,脉沉弦或弦数。
治则:滋肾疏肝解郁。
方药:定经汤加减。柴胡、炒荆芥、当归、白芍、山药、茯苓、菟丝子、熟地黄。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第三节中医外治疗法
一、针刺疗法
方1
取穴:照海、申脉、安眠。配穴:内关、神门、三阴交、太溪、太冲、风池、神庭、百会。
用法:照海、神门、三阴交、太溪用补法;申脉、内关用泻法;安眠、太冲、风池、神庭、百会平补平泻。每次30min。15d为1个疗程,治疗前1周及治疗期间停用一切镇静安眠药物。
功效:益心脾,滋补肝肾,安神除烦。
适应证:主治女性围绝经期失眠。
方2
取穴:取额中带(自神庭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约0.25寸条带),额顶带后1/3(神庭至百会)。
用法:局部常规消毒,用30号1.5寸毫针,在额中带并排进2针,在额顶带后1/3并排进2针,针尖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指下轻松感时,沿头皮平刺入1.0寸。快速捻转,在行针时嘱患者吸气、憋气后,手按左侧胸部,在憋不住气时松手行胸式呼吸数次。每次捻转2~3min,留针1h,每隔15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功效:滋阴补肾、调和气血、镇定安神。
适应证:主治围绝经期失眠。
方3
取穴:主穴为神庭、百会、印堂、四神聪、三阴交、足三里。配穴为心俞、肾俞、脾俞、肝俞、内关、太冲、尺泽、丰隆。体位选取仰卧位、俯卧位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