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文概述
(一)应用文的概念与沿革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在处理各项公务和日常事务中为解决实际问题时所使用的具有惯用格式的实用性文章的总称。
我国应用文写作已有3500余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商周时期的钟鼎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等,都可以看作是应用文的原始形态。
从殷墟甲骨文中可以发现,其多数是生活、生产中某些事项的记载,主要内容是占卜记录(占卜的时间、原因、应验之类),这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实用文。《尚书》历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散文总集,但同时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应用文专集。书中记载了虞、夏、商、周4个朝代属于应用文体例的祝词、誓词、诰言、法令等文书,还有反映各诸侯国之间关系的盟约文书等。可以说,从有文字开始,就有了应用文写作。
秦汉时期,公文文体分类和公文格式已基本形成,皇帝制作的公文“命曰制,令曰诏”,有了上行文和下行文的区别,臣下向皇上的文书有:章、表、奏、议;皇上向臣的“圣旨”有:制、诏、策、戒。秦始皇时期对公文格式作了许多具体规定,例如上行文开头用“臣××言”,结尾用“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遇有“皇帝”字样时,另起一行,顶格书写,称之为“抬头”。这些有明显等级观念的公文格式,被后来历代王朝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4类8种:“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4类8种,多属应用文体。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把文章分为33类,其中属于应用文的就有21类之多。萧统编的《昭明文选》,选文37类,其中属于应用文的有20多类。
唐宋以后,文学创作日趋发展,不少文人致力于诗、词、曲、小说的创作,但应用文写作仍处在“政事之先务”的主导地位上。着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就有不少可称为“应用文”的闻名作品。
明清时期,文体分类日趋详细、繁杂。清代学者刘熙载正式提出“应用文”这一名称。纵观古代应用文写作,佳作如林。如西汉时期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晁错的《论贵粟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三国时期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西晋时期李密的《陈情表》,张载的《剑阁铭》;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刘禹锡的《陋室铭》,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宋代欧阳修的《答吴充秀才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明代宗臣的《报刘一丈书》;清代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都是古代应用文写作中的奇花异葩,至今仍熠熠生辉。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长达2000年的封建制度,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巨大的社会变革,必然也推动了应用文新的发展。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宣布废止几千年的体制,并颁布了《新公文程式》,规定政府公文为令、谕、咨、呈、示、公布、状等;并取消了“老爷”“大人”等称呼,代之以“先生”或以职务相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应用文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建立起现代应用文体制。从1951年到1981年的30年中,党和政府先后发布了10多个关于机关公文写作的文件,使我国公文写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93年11月对此又作了修订,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为12类13种,这是对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公文写作系统的全面的总结。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了党的机关公文共14种;国务院于2000年8月24日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公文13种,标志着我国应用文写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同别的文体比较,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要谋篇布局、用词造句、使用标点符号,讲究条理性、逻辑性,但同时必须体现其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相互间的交往更加频繁,需要传递的信息日益增加,人们几乎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应用文这个记录、传递信息,商洽、处理问题的工具。可以说,在各种文体中,应用文是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无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撰写的公务文书,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撰写的事务类文书,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处理或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和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写的。
2.真实性。应用文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强调的是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客观事实的真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行文,事实确凿可信、不虚构,统计数据准确无误、不夸张,有根有据,这是应用文写作对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3.简明性。应用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处理或解决实际问题,它的语言在准确得体的基础上必须做到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不能堆砌辞藻,滥用修辞。
4.时效性。应用文为实用而作,为解决实际问题、应对突发事件、迅速及时传递信息情报而作,所以务必及时迅捷,否则贻误时机,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将会给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利。例如,会议通知就一定要在开会前发出,若会后再写通知,就失去了它的效用。
5.规范性。应用文在漫长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规范格式和语言。各种文体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不可随意交换适用。
二、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意义及方法
(一)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意义
1.提升素质。听、说、读、写能力是现代人才应该具备的四大基本素养,其中以写作能力最能检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应用写作作为接纳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2.优化知识。学习应用文写作,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同学们的知识能力结构更合理,对将来的发展更有裨益。
3.增添优势。学习应用文写作,可以提高学习者在言语交际、文字表达、遣词造句、思维训练方面的能力,因而,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同学们可以凭借其优势在求职、交际以及处理公私事务方面表现得更加出色。
(二)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方法
1.大量阅读应用文范文,积累感性认识
阅读和借鉴范文是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诗歌创作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之说,其实从事应用文写作学习,阅读和借鉴的价值似乎比诗歌创作更直接、更明显。比如,写一封求职信,多看几篇例文,就可能会受到启迪,增加对求职信写作的感性认识,并从中悟出一些写作方法和要求,甚至在应急时可以模仿与自身情况比较吻合的文本去写作。
当然,在阅读和借鉴范文的同时,还要善于总结,不能走马观光地看,而是要用“脑”去思考,范文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的优点是什么,等等。这样,读的多了,思考的多了,相关文体的文本印象就会镌刻在脑海里,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从量变转入质变,真正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方法。
2.学习应用写作理论,掌握基本模式
应用写作包含的文种众多,个体仅通过阅读和借鉴范文来学习应用写作知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个人精力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应用文的写作知识都通过对应用文范文的阅读和借鉴去掌握。学习已有的、千百年来无数人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应用写作理论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因为,这样做可以帮助学习者少走一些弯路。
同时,由于应用写作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应用文逐渐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或法定的基本模式。这些模式经过人们的反复实践使用,也日趋规范和稳定,并被总结出来供人们写作时参考借鉴。因此,初学者在阅读范文、学习理论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相关文体的写作模式。
3.坚持多写多练,在实践中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叶圣陶创作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25页)提高写作能力,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坚持多写多练。这正如学游泳,站在岸边看别人游一千次,看游泳指导书一千册,听游泳教练讲一千遍,自己就是不下水,肯定是学不会游泳的。应用写作也是如此,仅仅阅读应用写作的范文,学习应用写作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多写多练。因此,在做到前两点的基础上,必须刻苦训练,持之以恒,才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真正掌握和不断提高应用写作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