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
关于“炎黄子孙”的说法很多。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黄帝姓姬,是黄帝族的首领。他们率领两支部落从西方游牧民族聚居的地带进入了中原。当时中原地区是由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统治着的。所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了争得地盘就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期的部落间冲突,炎帝族在作战中失利,最后被迫逃避到涿(zhì)鹿(今河北省境内),后来得到了黄帝族援助,攻杀了蚩尤。
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今河北省境内)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黄帝族与炎帝族的子孙们,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
汉朝以后,他们又被称为汉族。
炎黄二帝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中华民族往往自称是“炎黄子孙”。
另一种说法是,炎帝和黄帝两个人是兄弟,这大概是因为这两个部落有通婚的关系。据说,炎帝姓姜,号烈山氏。该部落崇拜牛,生活在姜水流域(今陕西一带),以后向东发展至中原地区。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该部落崇拜熊,居住在北方,后来定居黄河流域。这两个部落联盟在汉民族发展史上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以后的尧、舜(shùn)、夏、商、周、秦各代以及当时许多小诸侯都渊源于他们。因此,人们常把炎黄二帝当做汉民族的始祖。这样后来的汉民族便统称是“炎黄子孙”了。
“中国”这一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祖国是中国。但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四种含义: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指中原地区。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sù)到很早很早以前的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hài)革命以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开始的。从那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表的起源和用途是什么?
华表在天安门前、明十三陵以及卢沟桥等处都可以看到,尤其是天安门前的那对高大的华表,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古朴精美,高大挺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的一部分。但华表的起源和用途,至今还众说不一。
一般认为,华表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相传在我国尧(yáo)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树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另一种观点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现在天安门广场的华表上蹲着一头怪兽,非狮非狗,名为“望天吼”,民间传说这种怪兽喜好观望,让它望着宫外,是让它盼望远游的皇帝早日归来,整理朝纲。而远古的人们都将本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在华表上,顶礼膜拜。后来随着图腾崇拜时代的结束,华表柱顶的图腾也就逐渐演化为“望天吼”类的吉祥动物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华表在上古名为“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桩,为人们出谋划策提意见提供方便,后来演化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还有意见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乐器演变而来的,这种乐器名为木铎。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铎(duó)引人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询意见,而是将木铎放大,树立于王宫之前,提醒人们劝谏,逐渐演变成了华表。也有人将华表认定为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以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施工期长,立表必须长久保存,就改立木柱为石柱。施工完成后,石表就保存下来了,逐渐演化为一种标志性建筑,由实用性的仪器,变为装饰性的华表。尽管上述说法各不相同,便都反映了华表凝聚着中华祖先的智慧。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龙这一虚幻的神物,盘旋人们心中已有几千年之久。
中国龙起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与祈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构造了一种拥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覆雨、兴风作浪的神力,这就是龙。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用黄土造出来的。女娲这个人物形象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什么是图腾呢图腾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xī)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最初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为“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和龙之间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频繁出现,它成为了开天辟地的神,帮助黄帝统一了中国,又力保大禹治水,为千千万万人民造福。
在封建时代,龙象征着皇权、神权,有不可侵犯的威严;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龙则成为一种吉祥物,飞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人们舞龙、赛龙舟,在灯谜、对联、图画中,龙成为了不朽的主题。
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jīn),在这新的时代,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还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据《语言及语言交际手段问题介绍》说,目前,世界上已知道的语言2400多种。其中有500种语言为人们所研究。
除此之外,有1400多种语言尚未得到承认或正处在衰亡阶段。有250种澳大利亚地方语言,使用人数总共只有4万人。有170种印地安地方语言,使用人数更少,而且大多只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使用。
世界有哪七大语系?
19世纪,欧洲的比较学派研究了世界上近一百种语言,发现有些语言的某些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有对应关系,有些相似之处,他们便把这些语言归为一类,称为同族语言;由于有的族与族之间又有些对应关系,又归在一起,称为同系语言,这就是所谓语言间的谱系关系。现在,世界上主要的语系有七大类: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下分印度、伊朗、日耳曼、拉丁、斯拉夫、波罗的海等语族。印度语族包括梵语、印地语、巴利语等。伊朗语族包括波斯语、阿富汗语等。日耳曼语族包括英语、德语、荷兰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主要语言。拉丁语族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斯拉夫语族有俄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波罗的海语族包括拉脱维亚语和立陶宛(wǎn)语。
汉藏语系下分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克伦语、壮语、苗语、瑶语等。
阿尔泰语系下分西阿尔泰语族、东阿尔泰语族。前者包括突阙诸语言以及前苏联境内的楚瓦什语,后者包括蒙古语以及前苏联境内的埃文基语。
闪含语系又称亚非语系。下分闪语族和含语族。前者包括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后者包括古埃及语、豪萨语等。
德拉维达语系又称达罗毗荼语系。印度南部的语言都属于这一语系,包括比哈尔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马拉亚兰语等。
高加索语系这一语系的语言分布在高加索一带,主要的语言有格鲁吉亚语、车臣语等。
乌拉尔语系下分芬兰语族和乌戈尔语族。前者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等,后者包括匈牙利语、曼西语等。
此外还有一些语系,如非洲的尼日尔—刚果语系、沙里—尼罗语系、科依散语系,美洲的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以及一些印第安语系,大洋洲的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密克罗尼西亚语系。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有些语言,从谱系上看,不属于任何语系,如日语、朝鲜语等,就是独立的语言。
@是怎么来的?
如果你有上网、发e-mail(电子邮件)的爱好,一定非常熟悉电子信箱(xiānɡ)地址中@这个符号。那么,你能说说它的来历吗?
@在英文中曾有两种意思。一种表示介词at,常指“在……”的意思,如at home(在家里)。除此之外,它还有each(各自、每个)的含义,所以它也常常被用作表示商品的单价符号。
1971年,美国的一位电脑工程师Tomlinson(汤姆林森)奉命寻找一种电子信箱地址的表示格式。他考虑到许多人会用自己的名字作为电子信箱的名称,而人名中又不会出现@这个符号,他就选中了@,并取其前一种含义,于是@就理所当然地登上了电脑网络。Tomlinson设计的电子邮件的表示格式为“人名代码@电脑主机或公司代码·电脑主机所属机构的性质代码·两个字母表示的国际代码”,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用的电子信箱地址的格式。
手语是谁发明的?
大多数人说话都是用嘴巴来发音的,当然,在说话的同时也会做一些手势。但对于聋哑人来说,打手势则是他们和别人交流的最常用办法。
世界上第一个为聋哑人设计一套手语的,是一位法国传教士兼教师,他就是阿贝·德·列培。
在传教和教书过程中,阿贝,德·列培经常会碰到一些不会说话的聋哑人。尤其是他班上的一个叫尤里的学生,非常好学,但是他无法开口说话,这使列培非常同情,他想:“要是这些聋哑人也会说话该有多好啊?”
1760年,列培在到山区任教的路上,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单手或双手的不同姿势来代表不同的字母,或者整个单词。用紧握的拳头代表字母A;将一只手握成一个空心、开口的拳(quán)头表示C;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V;用拇指按一下食指,伸出另三个指头表示列培一路上不停地琢磨着,从山区回来后他马上按自己编的这套手语教给他的学生尤里,没过几天,尤里就学会了用手“说话”。师生俩毫无障碍地“交谈”起来,此时,列培的心里多么兴奋啊?
列培编的手语,后来成为人们使用的手语体系的基础。许多聋哑人都学会了用手“说话”。
当然,手语也并不是聋(lónɡ)哑人使用的惟一交际工具。许多人还学会了认读唇语,就是看见你的嘴唇怎么动,就辨别出你在说什么,有的听力丧失的人甚至还会开口说话,虽然他们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一刹那”是多久?
读书看报时,常见到“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字眼,这些都是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概念。它们到底有多久时间它们之间是否有差别?
我们可以从古代的梵典中找到明确的答案,在《僧只律》中即有这样的记载:“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yú),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可推算出具体时间来。即一天一夜24小时有480万个“刹那”,或24万个“瞬间”,1万2千个“弹指”,30个“须臾”。再细算,一昼夜有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却只有0.018秒。在写文章时,为了表达恰当的意思,对上述概念应斟酌选用。
为什么用“桃李”比喻学生?
“桃李满天下”,是人们对辛勤育人,教出的学生遍布各地的老师的赞誉之辞。那么,为什么称学生为“桃李”,而不是其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