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尿道
女性尿道短而直,全长为3~5cm。男性尿道是排尿和排精的共同通道,全长约为16~20cm,管径平均为0.5~0.7cm。
2.5.2泌尿生理
一、尿的生成过程
这一过程极其复杂,大致可分为原尿(肾小球滤过)和终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排泄和分泌)生成两个步骤。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一些成分在有效滤过压作用下由毛细血管进入肾小囊,又称为原尿。除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外,其他血浆成分均可滤至肾小囊腔,所以滤液(原尿)的化学组成与血浆极其相似。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经过肾小囊流入肾小管的原尿,不论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后形成的终尿化学成分与原尿大不相同。这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出的物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重新返回了血液。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泄和分泌功能肾小管的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转运到小管液的过程叫排泄和分泌。主要有氢离子、钾离子、氨等物质。其基本作用是排酸保碱,对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二、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调节功能包括对肾小球滤过作用和对肾小管重吸收、分泌、排泄作用的调节实现的。对肾小球滤过作用的调节是通过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对肾小管重吸收、分泌、排泄作用的调节,则主要通过体液调节来完成。主要的激素有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甲状旁腺素、心钠素等。
三、尿液及其排放
正常人一昼夜排出的尿液量在1000~1500ml之间,如长期保持在每昼夜2500ml以上为多尿。每昼夜在100~150ml范围内为少尿。每昼夜少于100ml可称为无尿。新鲜尿液呈淡黄色,外观透明,尿比重一般在1.015~1.025之间,pH在5.0~7.0之间。尿的主要成分为水,约占95%~97%,其余成分以电解质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为主,还有含量极微的糖蛋白质和胆色素等成分。尿的生成是一个连续过程,生成的终尿不断地进入肾盂,在压力差和肾盂收缩的作用下进入输尿管,通过输尿管的蠕动被运送到膀胱,在膀胱内尿量充盈到一定程度时,通过神经反射,将冲动传入位于脑干和大脑皮层的高级排尿反射中枢,产生尿意。排尿是一种可由意识控制的反射动作。脊髓排尿中枢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时,产生尿失禁。
2.6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及分泌性激素。
2.6.1生殖生理
(1)男性生殖生理
睾丸它既是产生男性生殖细胞精子的器官,又是分泌雄性激素睾酮的内分泌腺。睾酮的第一个生理作用是,促进男性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睾酮的第二个生理作用表现在对代谢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代谢,还可促进水钠滞留,骨中钙、磷沉积,并与生长素协同,使身体出现显着增长。
(2)女性生殖生理
卵巢其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放卵子,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雌激素的生理作用有促进女性附性器官(输卵管、子宫、阴道、外生殖器等)发育和生长,促进女性副性征的出现,影响钙磷代谢,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对青春期发育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孕激素在卵巢内由黄体产生,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和保证妊娠做准备,使子宫内膜在增殖期的基础上出现分泌改变,增生变厚,使子宫肌肉不易兴奋,并能促进乳腺腺泡和导管的发育等。
2.7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是分布于身体各部的一套封闭的连续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和淋巴系。
2.7.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由心和血管组成。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部分。心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隔的上方,其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侧,心略呈倒置的圆锥形。
心的传导系统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所组成的。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等。它们的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冲动,维持心的正常节律,并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相互协调。心的血液供应来自起源于主动脉起始部的左、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要分布于左心房、左心室和室间隔的大部分。右冠状动脉主要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和室间隔的小部分,此外还分布于窦房结和房室结。
2.7.2血管
血管按其功能、构造和血流方向不同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凡是把血液从心脏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均称为动脉。动脉管壁较厚,壁内有较多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有一定的弹性和收缩性,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动脉自心脏发出后,不断发生分支,管径逐渐变细,最后分支为毛细血管。把血从外周输送回心的管道称为静脉。小静脉起源于毛细血管,逐渐汇合,管径变粗,最后汇集成大静脉注入心脏。毛细血管是连于动静脉之间的微细管道,它是血液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它管壁极薄,通透性强,血液在管内的流速缓慢,数量很多。
2.7.3血液和血液循环
一、血液
血液是流动于心血管系统中的红色流体组织。血液具有物质运输和功能调节的作用。
血量和血液的一般理化特性人体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6%~8%,血液呈弱碱性,pH为7.35~7.45。渗透压约为300毫渗透分子。全血比重为1.050~1.060。
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红细胞数目最大,我国成年男子红细胞正常值为4.0×1012/L~5.5×1012/L,平均为5.0×1012/L;成年女子为3.6×1012/L~4.6×1012/L,平均为4.2×1012/L。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和破损的红细胞在肝、脾被吞噬细胞吞噬。白细胞是最少的一类血细胞,正常人平均值为4.0×109/L~10×109/L,它分为粒细胞(约占70%)、单核细胞(约占2%~8%)和淋巴细胞(约占20%~30%)。白细胞的功能是参与机体对入侵异物的反应过程,具有防卫功能,从此角度将白细胞分为吞噬细胞和免疫细胞两大类,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吞噬细胞靠吞噬活动将异物或细菌水解消化,最后将残渣排出。
中性粒细胞的运动和吞噬能力都很强,处于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急性化脓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发生感染的危险就增加。单核细胞在血流中吞噬能力较弱,当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分化成巨噬细胞时,吞噬能力大为提高,它主要作用于病毒、原虫、真菌、结核分支杆菌等细胞内致病物。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它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为T淋巴细胞,它的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另一部分为B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白细胞的寿命比红细胞短,粒细胞在血液中的寿命不到一天。单核细胞在血液中的寿命为数小时到数天,进入组织后可生存数月,白细胞的破坏部位主要在吞噬细胞系统。
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演变而来,我国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109/L~300×109/L。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参与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它具有粘着、聚集、释放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ADP的收缩和吸附功能,血小板在血液中的寿命约为8~12天。衰老或受损的血小板绝大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约占体重的60%,按其存在的部位不同,体液又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细胞外液的1/4存在于血管内即血浆,其余3/4存在于组织间隙,称为组织液。血浆比重为1.025~1.030,其高低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称为渗透压。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称其为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另有一部分主要来自血浆蛋白质,称其为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二、循环
血液循环是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运输各种物质和代谢产物,使人体新陈代谢能正常进行。
心脏活动表现为兴奋和收缩,心脏兴奋发源于自律细胞,窦房结自动节律性最强,是正常心跳起搏点。由它发出的冲动,依靠心肌细胞的传导性,沿房肌和结间束传至整个心房,并到达房室交界,再通过房室束及分支传送到整个心室。
心脏每舒缩一次所经历的时间叫心动周期,每分钟心脏舒缩的次数叫心率。
血液从心脏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回到心脏,这种周而复始,循环不止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根据血流在心血管内循环的途径不同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又称为大循环,其循环途径为:携带氧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从左心室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向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内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把氧和营养物质释放给组织,同时又把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吸收进入血液,然后再由毛细血管依次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到右心房。肺循环又称为小循环,是环行于心脏和肺之间,以完成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循环,其途径为:由体循环回到心脏的静脉血,从右心室经肺动脉入肺,并经其在肺内的分支,进入肺泡的毛细血管内,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即释放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这样静脉血又转化为动脉血,最后经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
2.7.4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结和淋巴器官组成。
淋巴器官是由淋巴组织为基本成分构成的器官,包括脾、胸腺以及扁桃体等。脾位于左季肋部,为一长椭圆形的实体器官,脾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参与免疫反应,裂解衰老的红细胞、血小板及贮存一定数量的血液。胸腺也是人体内重要的淋巴器官。胸腺位于纵隔前上部,胸骨柄后方。胸腺在新生儿及婴幼儿期相对较大,青春期达高峰,以后逐渐萎缩变小,并为脂肪组织所代替。胸腺的功能是可以繁殖淋巴细胞,分泌胸腺激素,影响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增殖,使无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变为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
2.8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由特殊感受器及其附属器构成。特殊感受器,如视、听觉感受器,具有特殊的感觉细胞,专门接受光、声刺激。
2.8.1视器
视器又称为眼,包括眼球和眼副器。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