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必须着眼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思想。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各民族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同时应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感情,引导他们克服讲义气,重老乡,以同族感情代替理性选择的狭隘的民族意识,避免不问青红皂白、不分是非曲直,就在一种“本民族”意识的驱使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学生的小摩擦中而扩大事态,激化民族之间矛盾的行为[6]。
总之,要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教学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尊心强、文化差异、生性敏感等特点,充分尊重和维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权益,关注他们的现实需求,解决他们面临的具体困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真正地融入人文关怀的思想,才有可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2]李世仿.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2):23.
[3]刘顺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2008(2):33~37.
[4]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2):85~8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
[6]彭剑勇.人文关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7):23~24.
加强人文关怀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郑乐平 王俊
摘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事业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并针对当前政治思想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他们培养成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对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人文关怀,理解和尊重大学生,激励和完善大学生,是当前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人文关怀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发展潜力和生命活力,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郑乐平,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师。]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的关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加强人文关怀,就是加大对大学生的尊重,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并重视大学生的价值,关注大学生的发展。而“心理疏导”实际上是人文关怀的一种形式,着眼于人的内心,实现人的内心和谐,但同时又是一种有着不同层次的专业要求的关怀。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加强德育的建设,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1]对于大学的作用,杨叔子先生认为:“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2]这都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应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仅要教会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加强人文关怀,适合现代教育理念。
其次,加强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教育对象本性的内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而“人绝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据外在力量使必然地被塑造为某种必然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3]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即有思想、有思维、有思考的大学生,更应该如此,需要加以尊重、理解和关怀,以激发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因此,为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需要加强人文关怀。
再次是符合当代大学生主体特征的需要。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期,心理发展具有不稳定性,特别是当前社会竞争的压力大,学习和就业的问题一直困扰大学生,同时受社会的诱惑大,对价值观的认识往往偏离方向,这必然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到大学生的主体特征,主动走近学生、关心学生,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预防和阻止学生发生心理疾患,帮助他们又好又快地成长与发展。
最后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当前大学生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发展,而对思想观念提升的认识仍然在原地踏步,甚至有些退步,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状,必然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大学生切实转变观念,使知识与思想得到同步协调发展。而通过人文关怀,可以使大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以及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不和谐”。
1.理想信念缺失,政治信仰模糊。古人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流”,这些至理名言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问题,致使部分大学生思想认识陷入误区,对于一些是非问题辨别不清,理想信念常处于流动状态;在政治思想上,政治淡化倾向明显,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普遍持冷漠态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仰方面的危机;还有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与具体行动之间相脱节,空想多,实干少。
2.功利意识强烈,道德修养滑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功利意识不断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受其影响在人际关系中缺少真实和坦诚的氛围,浮夸虚假的东西在增多。这种风气不可避免的会对现在大学生造成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注意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养成,抵御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较差,诚信意识淡薄,功利意识强烈,在道德的认知和践行上存在严重脱节现象。这些也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背离,“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与人相交,必以诚相待,切忌恶语伤人。论语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必须帮助别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3.心理承受力低下,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差。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加之从小就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性格上的缺陷,如任性、自私、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心理“断乳期”,抗挫折能力差,一旦受挫折往往情绪一落千丈。另外,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依赖性强、意志力欠缺等状况。
三、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加强人文关怀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重细节,以充分了解他们的个体特征和内心需求,并通过心灵的沟通,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通过人文关怀,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思想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素质得以提高,精神不断升华,以构建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外来文化为补充,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这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教育引导和强化服务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转变观念,做好尽责的教育者和忠诚的服务者,对学生要契合人的本性加以关怀和心理疏导。在现实工作中要从学生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通过教育引导促进沟通,并为他们构建服务平台,强化服务意识,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空间。例如学院应该更多地争取社会资助,提供勤工助学信息,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比如请在事业中有所成就的校友提供就业方面的相关讲座交流,或者是面对面有针对性地就业实习。此外,在生活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联合教职员工号召各位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等,避免教条式的枯燥的教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尤其“8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因此,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尊重社会的发展,也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德育理念。在制定思政教育内容的时候,应充分了解各个学生的想法,召开相关的座谈会或者班会,广泛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充分了解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根据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的不同,对其发展方向提供不同的建议,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品行,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3.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塑造人性的殿堂,因其独特的精神和文化感染着广大师生,也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学生。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关注,传承优良的传统,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如结合民族高校的特点,应加强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联合各个社团,积极宣扬优良传统,培育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通过这种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不仅能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并积极融入社会集体,而且能提高大学生抵御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防止诚信意识淡薄和功利意识强烈的现象存在。因此,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要把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当做一项宝贵财富,使其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道路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