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高校学科建设这些文献进行统计分类,发现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两类:一是各高校有关学校自身学科建设的经验或某一具体学科建设的“经验介绍”;二是从宏观角度阐释,其研究成果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高校的学科建设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总体阐释”类文章。进一步细分,关于民族高校学科建设研究的学术论文的研究视角可归纳为四点:
其一,综合民族高校学科建设实践,从战略高度审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建设的关键环节,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例如,图道多吉的《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推进民族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何龙群的《21世纪民族院校学科建设刍议》;石迎春,张立辉的《学科建设——新世纪民族院校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等;雷召海的《浅议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等。
其二,结合不同民族高校自身特点,介绍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和指导性。例如,朱雄全针对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央民族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扎西东珠针对西北民族大学的《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学学科建设述评》等。
其三,从某一视角来阐述学科建设对民族高校所发挥的作用。例如,李杰的《学科建设与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等;赵曙的《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高校的关键———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分析》;金涛的《学科建设与民族院校的发展》等。
其四,针对某一方面学科来阐述如何建设的问题,针对性较强。例如,孟立军的《对进一步加强民族院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时光、刘艳妍、曹正忠的《民族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取向浅议———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倪依克、赵苏喆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建设》等。
二、学科建设之于民族大学的重大意义概述
不同学者对学科建设于民族高校的意义都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尽管表述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即充分肯定学科建设的重大作用。比如,学科是高校存在的先决条件,是高校发挥其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基础[1]。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种表述:
1.学科水平是民族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学科是构成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有效载体。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2][3]。加强学科建设是解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需要[4]。长期以来,民族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众多的困惑和压力,根源在于没有办出让社会重视和关注的学科[5]。
2.学科建设是民族院校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民族院校也只有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才能不断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形势,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布局,保持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才能吸引高水平师资,吸引高质量生源,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才能带动教学、科研、产业等一系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6]。学科建设在高等院校全局工作中具有牵头的重要作用[7]。从民族院校的全局及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办学本质就是办学科、办专业学科,专业水平上去了,才能促进学校质的飞跃。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工作,在高等院校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9]。在新世纪,民族院校学科建设旨在构建一个与学校规模、基础、环境相协调的,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学科专业新体系,以推动民族院校在新世纪的发展。
3.学科是吸纳和团聚高水平师资的阵地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等学校的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一所学校拥有多少专家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大师级专家决定着该校的地位,影响着学校的声誉,也影响着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的被认可度。民族院校的学科体系和水平是通过专业技术队伍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分布和层次体现出来的,没有相应的队伍就没有相应的学科[10]。民族院校也只有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布局,保持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才能吸引高水平师资,民族院校要发展,非得从学科建设入手,才能留住并吸纳高素质的人才[11][12]。
4.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保证培养的人才对社会的专业适应性。民族院校是培养高级民族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衡量人才价值的首要条件。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民族院校若要实现较大的发展,非要加强学科建设不可。舍此,则不可能建成有影响的大学,不可能产生一流的学术成果,也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13]。人才价值的实现是由人才对社会的专业适应性来决定的,而专业适应性则是由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决定的。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人才具有专业适应性的有力保证。同时,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保证培养人才对社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适应性[14]。
笔者认为,一流的学科建设可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是民族高校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对于民族高校的发展和壮大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民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由学科建设的水平决定的,因此,学科建设也是人才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当前民族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概述
纵观我国民族高校的办学状况,既具备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15]。学术界针对民族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点:对学科建设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师资队伍不强,学科布局结构不合理。
1.对学科建设的认识不足,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善
尽管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少院校对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未给与足够的重视,对所属学科的发展方向存在着认识模糊的现象。有的连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都还不太完全明确,更不会用全局的、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学科建设问题。学校在学科建设的实践中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学科建设模式,缺乏有效的学科资源整合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效务实的管理系统。对学科的创新性研究不够,推动不力,学科发展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创造力,发展后劲不足[16][17]。
2.先天基础不足,学科建设资金投入不够,环境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民族院校来说,学科建设由于起点相对较低,发展相对缓慢,综合实力相对较弱,整个建设都一直处在低水平上,呈现出学科建设的先天不足。随着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科建设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但由于经费紧张,无法满足学科建设所需投入,缺口仍然很大,造成了民族院校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落后[18]。经费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约民族院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19]。
3.学科总体水平偏低,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在全国有影响的重点学科
民族院校的学科建设突出表现在学术梯队断档,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缺乏,特别是在学术领域方面缺乏领军人物和大师级人物。就目前的形势看,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中高水平的教师仍然很少的现象。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中高水平的教师仍然很少、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待遇仍然较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突出[20]。
4.学科布局结构不合理现象需要调整
国家级和部委级重点学科数量太少,博士点和硕士点太少,博士授权点和硕士授权点数量不多,分布不均[21]。重视学科单个学位点的建设,忽视整体学科的建设,忽略了学科发展的交叉、综合性,使许多少数民族高校无法形成学科的综合优势[22]。民族高校普遍存在着综合交叉学科少,基础学科基础研究水平低,应用学科应用性不强,特色学科发展难显优势[23]。
四、进一步加强民族高校学科建设的策略概述
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学界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1.提高学科建设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加强民族院校学科建设,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科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关系到学校能否持续发展、能否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能否提升民族大学的综合实力和能否实现教育创新的高度来认识学科建设的紧迫性。切实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将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给予高度重视,将学科建设纳入校、院(系、部、所)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要工作议程,建立校长(院、系)(主任)是本单位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机制。学校党委、行政班子要定期研究学科建设工作,听取有关方面对于学科建设的意见,把握方向,指导规划,制定政策,关心和支持学科建设[24]。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创一流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科水平的重要手段。坚持根据自身的办学基础和国家与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在吸收、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特色优势学科,通过自主创新和对学科资源的优化整合,从整体上提升民族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形成有利于民族高校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学科增长点[25]。同时,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和科研双提高、双促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增强科技实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克服科研选题的分散性和盲目性,加强科研选题与学科建设规划的有机结合。
3.加大经费投入,为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民族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增加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在每年的事业费中列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进、设备投入、科学研究等学科建设项目。学科建设经费以学校投入为主,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府部门、社会企业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外来经费,包括各类项目经费、成果转让经费等,将其投入到学科建设中[26]。
4.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亡;用人才者进,弃人才者退”,这是一条历史规律。学科建设要以人才队伍为基础,树立“人才强校”的理念,积极引进高端拔尖人才,采取特殊政策和特殊方式,优先引进一批有影响的学者。要根据各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规划,有重点、有组织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同时,人才引进工作要与学校的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不盲目引进,不浪费人才[27]。此外,要高度重视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学科梯队人员在学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必须把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28]。
5.科学选择和重点建设重点学科与特色优势学科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是国内外著名高校取得成功的共同经验,也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条规律。对于民族高校来说,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民族高校应该注重从特色化、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四个主要方面进行重点学科建设[29]。民族院校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就应充分认识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对实现民族院校进一步发展和建设一流民族院校的重要作用。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切实突出重点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明确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不断增加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提高重点学科的建设层次[30]。
对于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全国民族院校应该进一步整合民族类学科资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民族类学科专业体系。民族院校的特色学科,不能与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相比,要坚持有所不争、有所必争的原则,要在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领域培植特色学科[31]。
6.高度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学科,扶持交叉、新兴学科
要在确保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兼顾其他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及非重点学科的发展,通过重点学科与非重点学科的横向交叉,使之相互补充、综合、延伸,从而形成覆盖面宽、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学科群体。基础学科建设要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力争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局部优势。新兴、应用学科要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上下工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将培植学科特色放在重要位置[32[33]]。
四、评述
分析我国民族高校学科建设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目前大多数文献研究视觉较为单一,且仍停留在定性研究和描述上,这样的研究结果对学科建设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题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在现实中应多采取实证分析等定量手段使理论能生存于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