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高校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个民族高校普遍进行了本科专业整理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增设了不少应用技术类、管理类学科专业,民族高校以人文社科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一些院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有的新建民族院校则以理工学科为主要特色。应该说,民族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分析,民族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仍滞后于国家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以学科专业是否齐全为追求目标,以新增多少个学科或专业为业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只做加法、少有减法的情况。这在一定发展阶段内有其必要性和合理的一面,但到现在为止未必合适。
概括起来,这种情况主要导致了三方面的后果:
1.专业数量快速扩张,老专业的改造未跟上。以学校为例,目前本科专业的数量已经达到65个,覆盖11个学科门类。自2002年起,学校专业数量从38个发展到现在的65个。新增专业与社会需求及学科的发展是密切结合的,对我们学校而言是合理的,但老专业的调整与改造未跟上。
2.专业层次不明显,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依附于学科。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较清晰的、统一的、长期的学科规划,存在专业设置较凌乱,专业层次和特色优势不明显,学科群结构欠合理的情况。
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与社会需求脱节。本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而目前存在一些专业社会需求较少,毕业生难以就业,而招生人数仍然较多的现象。
3.专业质量需要提高,新专业建设亟待加强。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凝练不够,导致竞争力不强,也就是专业的质量亟待提高。
新专业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比如,有些专业长期师资欠缺,办学条件未及时改善等。
二、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要解决专业结构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本文认为,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等文件为依据,以发展为主题,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为着眼点,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结合民族高校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形成与民族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民族高校本科专业体系,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促进民族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三、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原则
原则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框架。本文认为,委属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应该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民族院校实际,坚持改造与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1.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性原则。主动适应国家和民族地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体系,把培养高质量的少数民族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形成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市场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体系,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与此同时,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完善学科专业布局,从整体上牵动民族高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促进民族高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2.坚持推出特色原则。民族高校依据自己的办学性质、办学条件和服务面向的特殊性,努力建设好自身所特有、独有和国家与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取胜,以特色强校。
3.坚持比较优势和非均衡发展原则。在凝练特色的基础上,民族高校在专业建设中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扬长避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4.坚持循序渐进和动态调整原则。高校的专业调整既是一项整体性工作,又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统筹规划,全面考虑学科专业的层次结构、数量结构、类别结构等方面的整体结构的优化调整。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调整、优化、再调整、再优化”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实现自我完善。
5.坚持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原则。民族高校已有的特色专业及传统优势专业,存在进一步优化和创新的问题。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对学科资源的优化整合,努力拓宽专业方向,衍生新的专业,从整体上提升民族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形成有利于民族高校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
6.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民族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充分遵循高等教育的自身规律,处理好近期与长远、质量与效益、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始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在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委属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七个方面:
1.优先发展与民族地区装备制造、特色农牧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民族生物医药、民族食品加工、民族建筑、天然气石油化工、绿色能源、水资源、风资源工程、交通工程等重点扶植、重点发展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各高校要围绕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和结构调整,努力形成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逐步形成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2.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实际,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和建设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学校可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能较好地适应地方人才需求的专业,可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置社会急需、已具备培养条件的本科应用型专业。
3.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多元主修专业模式,灵活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在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掌握人才市场供给情况,把握政府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加强与有关行业和用人部门的联系,综合分析社会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所属地区及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采取按学科大类招生、按专业方向培养的政策,在前两年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后两年学生可同时选择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积极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4.积极培育和增设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有条件的学校应尝试打破学科壁垒,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逐步改变高度分化、相互独立的教学机构体制,加强校级管理的调控能力,使学校能够对全校学科进行有效协调,建成各种可以随意搭配的模块,培养跨学科的专业人才。
5.努力改造有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良好的传统学科专业。发挥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加大使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以实现传统学科专业的新发展。通过调整专业方向,积极引入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现代技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传统学科专业的新发展。对一些确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程组进行培养。
6.大力加强新办专业建设。各高校要加大对新办专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及图书资料等办学基础条件的建设,确保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7.适当限制增设布点比较集中且近年来毕业生就业趋于饱和的专业,严格控制增设布点过多、招生规模过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以减停招生、合并或撤销专业等方式,调整重复布点过多、社会需求量明显下降、办学水平不高、办学效益较低且没有特别保护价值的专业点。
五、建立健全专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
要顺利实现专业结构调整,还必须建立健全专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
1.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各高校应充分认识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对学校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要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战略要求、办学定位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制订科学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并分年度制订详细具体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实施计划,扎实推进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2.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加快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建设。加快建立委属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信息资源库,定期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等信息,为高校优化专业布局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供信息服务和宏观建议。高等学校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信息资源,紧密跟踪并准确把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途径,广泛听取社会各个方面对学校专业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为高校前瞻性地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的有效机制。国家民委在充分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将继续依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全国民族院校的专业布局进行宏观调控。一方面严格控制各高校的年度新增专业点总数;一方面对高校申办国家及民族地区鼓励和支持发展的专业予以政策倾斜,对低水平的重复布点予以严格控制。
4.建立健全专业评估体系,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广泛开展专业办学水平评估。通过评估,对改革力度大、办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和就业形势好的专业给予政策倾斜与重点扶持,努力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明显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点;对办学条件差、社会声誉和就业状况欠佳的专业,给予“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同时,鼓励高校提早谋划,提前准备,积极创造条件接受国家即将开展的专业认证工作,把专业建设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从跨越式发展到可持续发展
——浅谈化学与环保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
丁克毅
“十五”以来,化学与环保工程学院历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围绕学校党委、行政提出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方针,带领全院师生,针对学院学科专业单一、办学规模太小、办学层次不高、办学效益较差的实际情况,遵照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围绕学科专业建设这个龙头,励精图治,精心谋划,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在进入“十一五”末期和进行“十二五”规划之际,我们必须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趁势而上,进一步巩固“十五”以来学科专业建设的成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深化教学管理,提高培养质量,优化学科布局,提高办学层次,逐步向教学研究型学院的转变,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丁克毅,西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化学与环保工程学院教师。]
一、现状分析
(一)“十五”以来取得的成绩
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覆盖面不断拓展
化学与环保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4人,博士后4人,博士1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5%。教师人数与“九五”末期相比增加不多;但职称分布、学历层次、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学院的本科专业已由2000年的2个增加到现在的9个,形成了化学化工、药学、城市规划和建筑学3个学科群;在校生人数由不到300人增加到1380余名;硕士研究生点已实现了零的突破,有机化学硕士点已经毕业研究生近20名,在校研究生达54人,他们已经成为学院科研的生力军。
2.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术水平逐年提高
近年来化环学院各项事业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学院实验室建设总面积达到68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550万元,大大加强和提升了本科教育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也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近年来化环学院教师科研论文被SCI和EI收录的数量一直高居全校榜首。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一直居于学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