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作规律和技巧
第一节网络问题新闻采访方式的多样性与采访技法
网络问题新闻采访主要指利用各种网络交互手段,完成问题新闻报道中的部分采访或者全部采访工作。网络技术开拓了很多新的交互工具,常见的有:电子邮箱、BBS、QQ、新闻组、网络视频、网络调查、博客等等。网络问题新闻采访既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采访方式,如直面采访、体验采访、电话采访、视觉采访等,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即时互动的工具来进行。这些交互工具各具特色,可以根据不同的采访目的、场合和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采访手段,发挥利用网络手段采访的作用。
一、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就是通常所说的E-mail,它是网上进行信息传递的便捷方式。电子邮件是一种非直面的、非同步的交流方式,可以用来完成文字、图片及音频、视频等的传送,往往适合远程采访。《深圳日报》的辜晓进采访美国20多家媒体,就是"全凭难以计数的电话、E-mail和信件来往,加上对美国新闻界以诚相待的信赖",充分利用电子邮件来做敲门砖,终于完成了45万字的《走进美国大报》的前期采访。
利用电子邮件采访省却了记者远程跋涉的过程,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要的资料。反之,如果记者接受采访任务,订好机票、匆忙打理行李、赶到采访现场的时候,发现自己想要的内容已经被别人捷足先登了,而人家仅仅通过一封电子邮件,那该多么令人沮丧啊!
电子邮件的目的性与采访对象的针对性很强,适宜采访明确的个人或者集体,比如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等等。
电子邮件避开了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流,给采访对象留下充足的空间回复问题,可能会收到比较全面、完整、慎重的答复,免去了事后遇到不愉快和尴尬。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黄健翔事件,如果《南方周末》的记者能够通过电子邮件多做些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吃透黄健翔的底线,也不至于落到面对面采访时的尴尬和冲突。
电子邮件可以完整记录整个采访过程,记者可以随时调用其中的内容,大大省却了整理材料的时间,提高了发稿的效率。
电子邮件采访适合各种媒体使用,报纸、杂志、网站等主要以文字信息为主报道新闻的媒体,更适合使用。广播、电视等以音频、视频为主报道新闻的媒体,电子邮件就不是首选工具,但是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进行采访前的沟通与交流,尽可能熟悉采访对象。
使用电子邮件采访问题新闻,应该注意一定的技巧。与普通的事实报道不同,问题新闻大多充满矛盾与利害冲突,甚至是负面的报道。被访者可能回避问题的核心,也可能激起被访者的逆反,不容易窥探到事实的真相与矛盾的实质。所以,记者发电子邮件应十分谨慎地措辞,尽量做到有礼貌、有同情心,尽可能地对采访对象表示尊重。
首先,礼节性地介绍自己的身份与所属媒体的基本情况;透露自己了解对方的程度,适当提及对方的成就并表示敬意;说明采访的目的。
其次,列出详细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不要问大而空泛的问题,尽量做到具体。一封电子邮件最好只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小问题,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另外,问题的文字表述尽可能做到简洁、精炼,使被访者不必费神去辨别字里行间的意思。
第三,注意网络书信的格式,格式不能够出错,尤其是开头和结尾;不能出现错别字;将自己要发送给对方的信件写上明确的主题词。比如辜晓进采访美国20多家著名的媒体,每封都写上"AChinese editor asks for visiting your paper",方便对方从邮件主题分拣出信件的类别,以免被当做垃圾邮件过滤掉。
最后,附上自己详细的联系方式,如电话、邮箱、通信地址、邮编等,方便被访者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自己。
电子邮件采访相对比较封闭,不需要及时反馈,记者与被访者都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只要一切做到细处,这种方法还是比较稳妥和保险的。
二、MSN、QQ、ICQ采访
MSN、QQ、ICQ采访是一种即时、同步的采访手段,记者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工具同采访对象进行类似于"面对面"的交流。
以QQ采访为例:如果针对约好的人,必须要有对方的QQ号,加为好友后才可以进行不受干扰的私密聊天。QQ采访支持文字和视频,可以主要用文字配合QQ表情进行,也可以直接视频。
QQ实现了和采访对象的互动,适宜赢造"面对面"交流的谈话场。实际上,QQ传送的信息还有一点延时,如果问题不得体,对方也可以有一点思考回避的时间。双方在网上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但从前后不同的打字速率、语气变换和QQ表情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对方的反应。同时,QQ可爱的卡通表情也能帮助缓解紧张气氛,营造积极、良好的采访氛围。
MSN、ICQ和QQ的功能类似,只不过采访用MSN比较好,因为它比QQ、ICQ更直观。E-mail采访整理起资料来会相对方便、清楚一些,但是不可能比MSN、QQ、ICQ等实时工具更能体现采访对象的应激反应。比如在MSN、QQ、ICQ上,采访对象一般会在比较随意的语境下,放松戒备心理,回答问题更倾向于脱口而出,反映出采访对象对问题的真实看法。而E-mail采访留给采访对象更多的考虑时间,反馈回来的信息会更详尽、更缜密,但是却往往透露不出第一反应的信息,也许就遗漏了许多真实的、原生态的、有价值的议题。
使用MSN、ICQ、QQ等工具采访要注意采访策略。首先,提前通过E-mail、电话、MSN、ICQ或QQ留言,约好采访时间。尽可能在采访之前,多和采访对象交流几次,这样采访双方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陌生之感。
其次,准备采访对象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直接向采访对象或者其朋友、网友要,也可以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多方面掌握资料,这样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独家问题。如果采访对象及其周围的人没有提供任何资料,网上也不能搜索到任何关于此人此事的信息,那就只好和对方慢慢接触,一步步试探着来运作了。
第三,列出采访大纲。采访的问题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视对方给自己的采访时间而定。太多会使采访对象丧失耐心,不配合采访;太少则问不出深度的信息和独家的新闻。如果采访对象以前曾经接受过采访,那么,和以前采访记录、介绍性文章重复的问题一定要跳过,把更宝贵的提问时间留给未知的问题。采访提纲尽量列得深、细、全,可以先给采访对象看,允许对方回答或者不回答其中的内容。采访说白了就是沟通的艺术,只有双方平等的交流,给彼此充分的信任和尊重,采访的过程才会顺利,采访任务也才能完满。
第四,采访开始时,要注意提问题的优先顺序。封闭式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结合着来问,生活化的问题和敏感性的问题穿插着问,不要急于打破砂锅问到底,迂回一下再以另外的方式表述出来,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最后,待采访结束,要及时整理采访记录,把相关、相类似的材料整理到一起,各自写上小标题,集中到同一个文件夹里,便于写作时调用。
这种方式一般适合采访非严肃性的话题,比如做明星访谈。
三、网络调查
网络调查对应于传统的社会调查。喻国明在《构建民意表达的"绿色通道"》中说:"所谓舆情调查是运用口头或书面对话的方式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舆情现象的经验性材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与综合来认识舆情现象,进而对其作出科学解释的一种社会研究方法。"网络在社会舆情调查中,充当了一个收集信息、反馈意见、获取数据的平台,在本质上与传统的社会舆情调查没有根本的区别。
与传统的社会调查相比,网络调查是一种新的沟通形式,主要采用问卷选择的方式,针对某一问题,获得大量的原始数据和经验性材料。网络调查扩大了调查面,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受众都可以访问页面,自愿参与调查。
网络调查问卷设计有以下注意事项:
(1)问卷最好做成选择题的形式,单选、多选形式皆可接受。
(2)问卷最好做成顺序式,即答完前一题才能继续作答后一题,以免电脑统计遗漏数据。
(3)问题表述清楚,无歧义。
(4)均衡设计问题选项,不能重复问题选项,选项的程度、范围等应有一定的区分度。
(5)避免设计诱导性问题,以免误导受众。
(6)问题设计相互有关联性,最好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现象到本质,先感知后评价。
网络调查能够实现大面积反馈,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的舆论取向。但是网络的随意与开放,也可能存在拉票、作假、随意等问题,可能影响对受众群体的准确、严谨的分析与掌控,调查结果也可能有失客观和公允。网上调查所显示的数据,除非有相关部门精确的管制与统计,否则不能作为判断社会舆情的唯一标准。比如"张钰性录像带事件"新浪网的网上调查:
1.你认为张钰公开录像带的目的是什么?
A.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B.揭露演艺圈丑态
C.自我炒作的花招
D.不想在演艺圈混了
2.你认为这盘录像带的真实性可靠吗?
A.有可能是真的,演艺圈这种事太多了
B.肯定是假的,伪造技术够高的
C.不知道,我没看过
3.你支持张钰公开录像带这种行为吗?
A.支持
B.从来不关心
C.跟我没关系
这份比较粗糙的调查,严格来讲不很严密,比如没有"其他"选项,有时候备选答案不能完全反映受众的想法。再比如,第三题的选项B和C意思上非常接近,有重复之嫌。所以这个调查只能粗略地反映大致的舆情。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1月15号上午10时,共有133,833人点击回答问题,认为"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占43.89%;93.17%的人认为"有可能是真的,演艺圈这种事太多了";高达80.3%的人"支持"张钰公开录像带的行为。据此,我们只能粗略地看出,社会舆论同情弱者,社会的道德底线还在。
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依据统计学原理,参照国际惯例,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网上计算机自动搜索和网上联机调查等三种方式来完成的调查报告,就比较严谨、准确,对实际问题有指导意义。比如,比较精确地看反映我国上网用户的分布、基本情况、特征;我国上网用户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行为习惯;我国上网用户对有关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倾向等。
四、BBS和新闻组
BBS(电子公告板系统)和新闻组(Usenet或NewsGroup)这两者都是互联网提供的公共区域,最大的好处是分类讨论区。进入BBS或者新闻组,可以选择不同的话题组或新闻组浏览信息、发帖、跟帖等。在讨论区,可以和不同的网友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大讨论,能够听到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核桃林,话题组有很多,进入BBS,点击"广院海报栏",就会看到五花八门的内容:租房的、寻人的、求资料的、买电脑的、招兼职的……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利用BBS采访,最好先设一个主题留言,然后想办法让此留言"浮出水面",也就是积攒人气,不要让它被其他帖子淹没了。BBS的留言要有特色,主题适当包装一下,显得新奇、独特一些,比较容易吸引眼光。
新闻组采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采访主题。新闻组类似电子邮件与BBS的结合体,但比BBS优越得多,新闻组是一个完全交互式的超级电子论坛。它比BBS有两大优势,一是新闻组具有海量的信息、全球连通,可以发带有附件的"帖子",传递各种格式的文件。二是可以离线浏览,也可以通过Outlook Express进行交互,但新闻组不提供即时聊天。新闻组主题非常明确,数据传输速度与网页相比要快得多。但是大部分要付费使用。在国外,新闻组账号和上网账号、E-mail账号一起并称为三大账号。新闻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
comp:关于计算机专业及业余爱好者的主题。包括计算机科学、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信息等。
sci:关于科学研究、应用或相关的主题,一般情况下不包括计算机。
soc:关于社会科学的主题。
talk:一些辩论或人们长期争论的主题。
news:关于新闻组本身的主题,如新闻网络、新闻组维护等。
rec:关于休闲、娱乐的主题。
alt:比较杂乱,无规定的主题,任何言论在这里都可以发表。
biz:关于商业或与之相关的主题。
·misc:其余的主题。在新闻组里,所有无法明确分类的东西都称之为misc。
新闻组在命名时以句点间隔,通过主题分类,我们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新闻组的主要内容。大多数的新闻组则是一种内部服务,即一个公司、一个学校的局域网内有一个服务器,根据本地情况设置讨论区,并且只对内部机器开放,从外面无法连接。国内外对外开放的新闻组较少,但用途极大。比如下面这几个:
(1)新帆:[url]news://news.newsfan.net[/url]south.newsfan.net(电信线路)
(2)济南万千:[url]news://news.webking.com.cn/[/url]
(3)宁波:[url]news://news.cnnb.net[/url]
(4)奔腾新闻组:[url]news://news.cn99.com/[/url](网通线路)news.yaako.com
(5)微软:[url]news://msnews.microsoft.com[/url]
(6)前线:[url]news://freenews.netfront.net[/url]
只要把地址输入搜索栏,根据电脑提示进行操作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