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1
论校园民谣的美育功能
韩辉(河南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校园民谣的美育功能主要包括:艺术美教育、人伦情感教育、爱情观教育以及青春价值观教育等。
关键词:校园民谣;审美教育
一、校园民谣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也在逐步发展,音乐欣赏在审美教育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运用。[2]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对促进学生智力和全面发展、提高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感情,完善人的生命感受和精神个性,健全人的道德品质。[3]美育总是与情感相联系的,当学生面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时,审美对象所蕴含的审美力量就会激起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情感。音乐的美育功能不言而喻,音乐教育综合化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音乐的美育功能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表现欲望,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音乐的想象力与文学的理解力可以实现互补。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时间艺术,是动感艺术,更是一门个性化演绎的艺术。音乐和文学都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在表现手法上音乐完全雷同于文学。音乐和许多文学作品一样,寄寓着时代的背景,蕴含着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并通过曲折隐晦的手法在作品间渗透,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领悟。譬如《蓝色多瑙河》描写了多瑙河清晨的奔腾跳跃景象,暗示着奥地利人民不屈乐观的性格;《梁祝》描写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意绵绵,渴望自由,永不分离的爱情主题,全曲通过阳光的变化暗示事物阴暗即将结束,光明即将到来的美好寓意。
二、校园民谣的美育功能
(一)《丁香花》——朦胧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4]艺术美离不开形象,因而艺术美主要是艺术形象地美,它同艺术形象一样也是源于现实生活,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一样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征,但它又跟艺术形象一样不同于现实生活,它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艺术美包含着艺术作品内容的美、艺术作品形式的美及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美。[5]
2004年唐磊的《丁香花》感动了中国。这首歌的流行与其朦胧的艺术美是分不开的。《丁香花》独具艺术美。[6]《丁香花》的艺术美就在于词作者将意境、意象、性灵、韵律共同组成的诗歌整体之中,使其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丁香花》别具的复沓美、轻柔美、朦胧美将其意象不断深化和升华。词作者在创造意境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情感与性灵的抒发,并借此来展现自身的内心世界。《丁香花》用充满旋律性节奏感的形式与文字符号来展现词作者的精神世界。《丁香花》所塑造的“丁香”的意象,更使得全诗颇具古典诗词的意蕴。丁香又名百结,暮春开放,古典诗词中丁香是伤春、忧愁的,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在古典诗歌创作中,丁香花是诗歌里哀怨的音符,是诗人笔下慢慢流淌的愁绪。未开时的“丁香结”常常比喻为愁思郁结,象征着人间深重的离愁别恨。
从美学意义上讲,2005年庞龙的《两只蝴蝶》更是巧夺天工。庞龙的《两只蝴蝶》以其抒情、通俗、易学易唱而走红。《两只蝴蝶》的意境和它歌颂爱情的那种刻骨铭心的艺术感染力传达出隽美的意象。花前月下,两只翩翩的蝴蝶,缠缠绵绵,相依相偎,飞越红尘,化枯凋零。《两只蝴蝶》的震撼力完全得力于歌词、曲调的完美。品味《两只蝴蝶》,不难发现其艺术美。让拟人的蝴蝶吟唱爱情,充满了童话和稚拙的气息。在意象的选择上,歌词选用了“蝴蝶”可谓独具匠心。“蝴蝶”这一意象暗喻“比翼齐飞”,意境曼妙,诗情画意。《两只蝴蝶》歌词哀惋凄恻而又明丽清朗听着这首歌,能平添几分对甜蜜爱情的信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
(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隽永的亲情与友情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社会,亲情也是人类最自然、最珍贵的情感,因此也是历代文学作品讴歌的永恒主题。[8]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情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这些都是亲情。亲情让我们永远有依靠的对象。亲情的无私不在于每时每刻,而在于一生伴随。
谈到亲情总会让我们不自觉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和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很多名人名言也在不停地警示我们毋忘亲情。“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同样,在校园民谣中亲情的言说也是其永恒的主题。《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管桦词,瞿希贤曲)发表于1958年《儿童音乐》创刊号。这首曲调优美、宁静,节奏较舒展,感情真挚。全曲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幸福的农村夜景。在美丽的田野上,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鲁冰花》“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妈妈的心肝在天涯,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更让母爱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外婆的澎湖湾》是20世纪70年代在歌坛上广为流传的台湾校园歌曲。这首歌清纯活泼,语言通俗流畅,旋律朴实优美,将美好的童年通过外婆亲情的记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友情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情结,也是文学艺术中一个永久性的主题。友情是与人类历史发展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体验联系在一起的。[9]友情是人们与接触较亲密的朋友之间所存在的感情,是人们愿意为朋友付出一些或全部自己所有的思想。大学生对友谊有一种更加强烈的心理需求。对青年期而言,友情是精神上的寄托,是情感的依恋。
高晓松和老狼合作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上铺的兄弟》记录着年轻人的梦想与激情,以真诚与纯洁抒发着青春的回忆,将校园歌曲推向了巅峰。深沉的声音,悠扬的旋律,淡淡的忧愁,上铺的兄弟,纯真的大学生活,快乐时光的友情,这就是我们的青春。“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记得坚持什么,真爱过才会懂会寂寞会回首,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听着周华健的这首《朋友》,你会不会正在咀嚼往日的友情所带来到心痛、遗憾或悲壮。
(三)《光阴的故事》——永恒的爱情
爱情是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互相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爱情常常作为各类艺术品的主题。在今天的流行文化中,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爱情仍然是重要的主题。
上世纪80年代,音乐教父罗大佑开启了校园音乐新篇章,罗大佑的歌词多源自生活、感情真挚。[10]“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也带走多愁善感的青春”,《光阴的故事》就是对青春晦涩爱情的遐想。“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日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怎么想,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转,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们在年年的成长,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当听到罗大佑粗粗的声音,深邃得让人有种要回忆的欲望,回忆青春,回忆成长。光阴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首歌,也是一段心情。
2001年9月清华才子组合“水木年华”发行同名专辑《水木年华——一生有你》获得当年几乎全部年度最佳新人奖。《一生有你》是水木年华真正意义上亮声于歌坛的第一首歌曲,词曲均由卢庚戌完成。歌词生动简洁,别具人文色彩;旋律流畅舒缓,朗朗上口。让人极易联想起那些在年华飞逝的岁月里的凄美而浪漫,温情而青涩的校园故事。这,正是学生时代的爱情宣言。
(四)《我的未来不是梦》——无悔的青春
学生时代的青春是最闪亮的季节。青春是生命之源,是深沉的意志,是壮阔的想象,是热烈的情感。“在年轻人的颈项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更迷人了”(爱默生);“在奉献的幸福之怀中,只要觉察到一点耻辱的渣滓或一丝悔恨的苦味,青春就会立即逝去”(夏·勃朗特);“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青年时代”(歌德)。
沈庆的《青春》是校园民谣的代表作品之一。《青春》用简练的歌词,明了的旋律,反复吟诵着忧郁的青春。“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表述了诗意的青春,青春的诗意美。汪峰的《青春》无论是继续忘记还是继续失去,青春总是抓不住,总是那么的短暂。青春没有开头,青春没有结尾,青春没有孤独。青春难免孤独,难免停留在半路,也难免感伤。但是无论怎样,都必须前行。这首歌没有那么诗意,因为诗意都是失去青春的人给它的点缀,因为拥有青春的人们不会有真正的诗意。
“你是不是像我一样常在太阳下低头,”“你是不是像我一样整天忙着追求,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张雨生)用分分秒秒的时间编织成我们的梦想,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实现梦想成就未来的机会。“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高晓松《青春无悔》)。青春已逝,这不值得悲伤。因为新的美丽等着我们去发现,新的生活等着我们去创造。努力唱好现在这首歌,轻轻地道一声:青春无悔!
三、校园民谣审美教育的启示
校园民谣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研究符合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学熏陶是对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因为文学是人学,能够表现出哲学、艺术、宗教诸多领域的丰富思想,是社会思想的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审美艺术。通过作品鉴赏,可以感受的文学美,从而熏陶学生的心灵,培养高雅的艺术审美。因此,校园民谣的审美教育的启示即在于:首先,审美教育工作可以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关注和研究流行文化,分析其原因,估量其影响,吸取其合理的内容和形式;其次,利用校园民谣这一鲜活的形式,宣传主流文化的内容,并将审美教育的内容揉入其中,使大学生人文素质切实得以提升。第三,校园民谣文化建设可有效地遏制某些不良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和扩大。第四,校园民谣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尊重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偏好,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以健康的流行文化的形式展现自己。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2]迂帝.试论音乐欣赏与审美素质教育[J].安康学院学报,2009(2):125-128.
[3]蔡峻.隐形的翅膀——浅谈美育的作用[J].知识经济,2009(5):157.
[4]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著.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9.
[5]白秋菱.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科版),2009(2):1-3.
[6]王剑锋.唐磊和他的《丁香花》[N].深圳特区报,2005-01-30:4.
[7]曹尉军.《两只蝴蝶》歌词赏析[J].语文知识,2005(10):34.
[8]白景民.《诗经》中的亲情[J].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185-187.
[9]王吉鹏,曹克.鲁迅的友情思想与友情诗歌[J].沈阳大学学报,1996(3):63-66.
[10]王宁山.罗大佑歌词创作的文学解读[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3):57-63.
On Campus Folk and its Aesthetic Education Function
Han Hui
(Literature institute Xinxiang University,Henan Xinxiang,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