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封闭的孤独
拉丁美洲的孤独又表现为封闭的孤独。殖民者的长期掠夺已经使拉丁美洲灿烂的文明衰落了,他们远远落后于世界前进的脚步,独立后许多国家的独裁统治更加剧了他们和先进世界的反差。墨西哥独裁者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纳为自己的右腿举行葬礼,萨尔瓦多暴君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一次就屠杀了三万农民,独裁者的恐怖统治令人发指。拉美人民的深重灾难远不止于此,频繁政变造成的政局混乱,加西克主义以及美国虎视耽耽的政治欺压和经济侵略,这一切使拉美人民无所适从,人人自危。
这种孤独落后的现状,这触目惊心的现实使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拉美作家奋起,他们要唤醒民众起来打破那使他们与世隔绝的铁屋子,冲破那束缚他们发展脚步的孤独。文学作品就是他们刺向孤独硬壳的利剑,他们衷心希望自己的民族在阳光和自由中获得新生。
二、孤独在拉美文学中的表现
孤独的主题在那么多拉美作家笔下萦绕,但他们笔下的孤独却是那么不同,有着千姿百态的表现方式,拉美作家把孤独阐释得淋漓尽致:
有人力求在对权力的追求中摆脱孤独。如:《幽灵之家》中的埃斯特万·特鲁埃瓦在失去了妻子克拉拉的爱情之后转向了政治,把自己溶入狂热的政治活动中以求解脱,成为权倾朝野的保守派元老;《佩德罗·巴拉莫》的同名主人公在父亲被杀,苏珊娜离乡之后,巧取豪夺,坑蒙拐骗,在杀人、奸淫、抢掠中体现自己的力量,排遣内心的孤独;《百年孤独》中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也曾陷入权力的泥坑……他们渴望在权力中体现自己的力量,摆脱孤独感觉。但是,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表象背后隐藏的是更深切的孤独,他们用暴虐维护权力,用冷漠表现刚强,于是身边的人一个个离之远去,他们众叛亲离,无奈地固守着自我,咀嚼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有人希望以爱情治疗孤独。正像柏拉图所说,人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爱情就是对完整性的追求。身陷孤独的人尤其渴望爱情,佩德罗·巴拉莫、埃斯特万·特鲁埃瓦都是炽热的情人,对爱情的渴求甚至决定了他们一生的轨迹。还有奥雷良诺·布恩地亚、阿玛兰塔和阿里萨,他们都受过狂热的爱情的煎熬,渴望心与心的交融能融化坚冰一样的孤独。但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的,孤独就是不具有爱的能力。他们炽烈的爱情只能给被爱者带来伤害和毁灭的命运。一方面是倾情付出,狂热爱恋,另一方面是欲爱而不能,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拉美作家以令人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渲染了孤独的无奈。
有人向往死亡以抛开孤独。在古代印地安人的观念里,死去的人和其他动物植物一样,在一段时间的消失后将重新回归大地和宇宙,生和死都是生命的自然状态。所以,拉美人不惧怕死亡,他们过万圣节和死神游戏,与它亲昵,甚至有人向往死亡。佩德罗·巴拉莫向往死亡,为了摆脱现世绝望的孤独,为了到另一个世界去追寻他的苏珊娜。在胡安·鲁尔弗笔下,孤独封闭的科马拉已失去任何一丝疗救的希望,人们死去也不离开这个地方,仍聚在一起,喁喁私语追忆过去。“在一个封闭、没有出路的世界,一切都是死亡,死亡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2](p236)鲁尔弗没有给科马拉留一点希望,它只有死亡。必须死亡才能接受全新的生活,必须投身烈火才能成为新生的凤凰。当我们从《佩德罗·巴拉莫》中读出胡安·鲁尔弗对暴政下孤独苦难的科马拉的绝望之外,是不是也可以读到作者砸碎一切专制、暴政和孤独的愿望?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那个被飓风吹走,永远也不会有第二次生存机会的孤独的马孔多是否寄寓了与胡安·鲁尔弗在科马拉寄寓的同样的希望?
有人在娱乐中排遣孤独。拉丁美洲人在孤独的硬壳中封闭自己,不愿任何人走近,只有在孤独中才敢于成为自己。他们粗暴生硬以保护自己的生活不受人打扰,彬彬有礼以不干涉他人的孤独,他们戴着这被帕斯称为“墨西哥面具”的东西固守着自己的孤独。可是,完全的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极易导致自身的崩溃与毁灭,像科马拉,像马孔多。为了民族精神的健全,为了补偿无依无靠的感觉,拉美人除了给自己留下大量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使自己可以自由伸展个性之外,还给自己安排了许许多多节日。在节日中他们完全放松自己,放弃了平日的矜持、严肃和礼貌而纵情狂欢,他们尽情跳舞、斗鸡、狂欢甚至殴斗。读者一定不会忘记《族长的没落》中族长诈死后人们那场狂欢,长期生活在暴政下的人们尽情宣泄着他们压抑的自我。《佩德罗·巴拉莫》中苏珊娜死后的那场狂欢更是空前宏大而热烈,这和佩德罗·巴拉莫的残暴统治造成人们的精神极度压抑密切相关。大家一定还会想起马孔多那间歇性的吉普赛人的来访和《金鸡》中的斗鸡场面。节日在打破孤独、保护拉美民族精神健康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还有人在宗教或幻想中慰藉孤独,有人在反复营造中化解孤独……拉美作家写尽了孤独,写活了孤独,孤独的心在泣血,孤独的人在流泪,孤独的民族寻求着新生的机会。孤独文学的繁荣就是拉美作家关心社会、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感的典型体现,他们衷心希望“命中注定处于一百年孤独的世家终将并永远享有存在于世的第二次机会。”[3](p216)
孤独是题材,是思想,也是艺术。拉美作家表现孤独的艺术形式也让人耳目一新:以环形结构、同心结构、套盒结构象征孤独,以停滞的时间、循环的时间或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界限的心理时间表现孤独,以多人称独白、私语或跳跃无序的对话演示孤独……艺术形式的创新使拉美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崭新的面貌,焕发着勃勃生机。他们借鉴并发展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以之形象地阐释拉丁美洲深切的孤独,即使在普遍重视形式的当今世界文坛,他们也独树一帜。
孤独与当代拉美文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作家以其鲜明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执着地去发掘和表现社会、民族的孤独,以唤醒民众、砸碎孤独为己任,孤独成为当代拉美文学的灵魂。同时,当代拉美文学也因为孤独主题所具有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而获得了神奇的生命力,以其民族性和世界文学接轨,走向了世界文学的前沿。可以说,孤独创造了拉美文学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2]赵振江.帕斯作品选[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3]两百年的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创作[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5.4修改定稿
“玉不琢,不成器”。写毕业论文也是这样。古今中外的好文章都是修改、锤炼出来的。毕业论文初稿出来之后,并不能算论文的完成。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初稿是不完美的,只是半成品,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待到定稿誊清后,才算是最后的完成。
正如清代学者唐彪所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修改文章实为撰写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种知识和本领。
5.4.1论文修改的意义[参见陈果安、徐新平《大学文科毕业论文导写》,P193,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古人强调写文章要“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乎炼”,“百炼成字,千炼成句”。曹雪芹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写《光与生命》,反复修改9遍,一直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正式发表。美国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读过近200遍才最后发表。由此可见,修改是文章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环。为什么论文写作要强调反复的修改呢?
5.4.1.1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修改的必要性
人们对某一对象的认识总是遵循着从表层到深层的逐步演化的过程,以及从单方面到多方位多角度以达到整体把握的过程,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次性地完成。换言之,对事物的每一次认识、每一次考察都可能是留有遗憾,留有不足的。对文章初稿的反复阅读提供了一个再观察再认识研究对象的机会,以弥补先前研究工作的盲点,纠正先前研究工作的误点,使作者在课题研究的可能性范围之内尽量达到深刻全面地把握对象的特征。
5.4.1.2研究工作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决定了修改的必要性
人的思维认识对象总是经过从感性认识经过知性分析达到理性把握,而每一思维环节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研究成果。所以,在论文初稿完成之后,根据人的思维可逆性、可重复性的特点,检索每一个思维环节,感性认识是否强烈、知性的分析是否全面深刻、理性认识是否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是符合人的思维特点的。
论文在起草初稿的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个论点、论据都想得周密,表达则更难做到准确无误、点石成金。而论文的修改,则是作者从容地在新的水平上的写作活动。这时,作者的着眼点可以从局部写作移到总体审视,高屋建瓴地检查、推敲中心论点的是否突出,各层次、段落的安排是否妥当。其次,作者的立足点可以从撰写者移到读者方面,对论文各个部分进行“评头品足”、“挑三拣四”,更客观地更严格地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使论文趋于成熟与完美。
5.4.1.3修改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提高写作能力,既要多写,更要多改。古人说:“善作不如善改”,“文章是改出来的”。对于毕业论文,尤其是初学者,反复修改不仅可以提高论文质量,同时可以培养作者的自我评价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写作水平。心理学研究成果早已证明:“人在学习时有自己特有的优点。许多动物偶或通过“做”来学习,而只有人能通过对已经做过的事进行再检查、再思考来学习。”因此,在修改中学习和提高,是增强写作能力有效的和重要的途径。
思维敏捷,写东西也比较快,但因为不重视文章的修改,推敲和琢磨较少,写成的文章往往结构比较松散,词句重复累赘,错别字多,因而文章多而不精,缺少佳作,写作水平提高不快。初学者应该把修改看作是写作过程的—个重要环节。学习怎样修改文章,也是写作的一种基本训练,而且是更有效的训练。鲁迅曾把领悟“不应该那么写”——即修改初稿的方法称为极有效的学习方法。
5.4.1.4调整修改可以不断增强毕业论文的理论色彩
毕业论文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系统的结论。论文的理论色彩在于它不是现象的罗列,不是一般原理的阐释,也不是实践经验的介绍,而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和升华。事实往往在论文中被浓缩、被抽象,或凝聚成一串串数据,或衍变为各种表格与图式,感性的东西深化为理性的东西,客观存在加入了思维的序列,从而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在毕业论文中,理论是作者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抽象而又生动的科学概括,是缜密而又新颖的推理,这种被升华了的思维的结晶,才是毕业论文的核心,也是需要不断调整提高的。
5.4.2论文修改的范围
论文的修改有大改与小改两种。所谓大改,即在初稿完成后发现论点不够完善、结构不够严谨,材料不够充分或过于累赘,这方面的改动牵扯到论文的全局,称之为“动大手术”。而小改则是在对原稿的论点、框架结构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针对个别词句、个别细节材料、段落的连接承续以及注释上进行修缮与更正。
一篇优秀的论文,立论要客观,有一定的独创性;论据要翔实,具有确证性;论证要严密,富有逻辑性;结构要严谨、规范,语言要准确、精练。为达到这个目标,在修改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4.2.1论点的修正
毕业论文的中心论点是研究者从对材料的研究分析之中,从对某种灵感的深入剖析中提炼而来的,也是在提纲及正式行文中使之明确化的。所以,论点并非在论文动笔写作之初就已经十分明确的,而是在写作过程中,在具体的语言材料论证过程中逐步显露出来的;随着在写作过程中对材料的深入开掘,一些在作者构思提纲阶段不曾想的新问题、新思想会随之凸现出来,它补充、完善、调整甚至冲击原有的论文构想。这时,论文的初稿很可能包容若干发现、若干思想的火花,但这些新见、创见可能难以互相和谐成统一的总论点。在这个时候,对这些芜杂的观点和思想加以整顿,从中抽象出一个更具概括性的总论点,就是在修改论文初稿时要做的工作。通过对各个小论点、分论点的调整与疏通,甚至修改与删除,最后要达到论点严谨、明晰、统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