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标点符号
中英文之间不同的常用标点符号有顿号、书名号、句号、破折号(dash)和连字号(hyphen)。在汉译英时,因为英语中没有顿号、书名号,所以,顿号用逗号表示,书名以斜体字的方式表示;句号则是用句点(圆点)表示;破折号在英文中长度占两个字母的位置,是中文的破折号长度的一半;英文连字符的长度更是其破折号的一半,只占一个字母的位置,主要用于连接复合词,例如up-to-date,self-centered等。
此外,切忌依赖翻译软件写英文摘要。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翻译软件虽然可以提供一些语言信息作为参考,但不可能翻译出完全符合原意的完整句子,从网络上的免费翻译软件中翻译出的论文摘要更是出现一些“不像话”的词句,例如古代章回小说的“回目”被译成了“go back to the eyes”,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姓名中的“马”被逐字翻译成了“horse”,令人匪夷所思。
5.3.3关键词
5.3.3.1什么是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反映论文主题内容和满足文献检索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的词或词组。关键词要求能够揭示论文的主题信息,是对论文最核心的内容、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提炼和概括。同时,关键词又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原则,便于信息检索。
关键词包括主题词和自由词两类。主题词是指《汉语主题词表》等专业词表中列出的经过规范化处理的词;自由词则是从论文中直接选取的未经过规范化处理的词或词组。
《汉语主题词表》于1980年推出,是我国为便于文献的电子化管理而编制的首部综合性主题词表。此后还有一些专业的主题词表陆续推出,如《中国分类主题词表》(1994);社会科学方面的还有《社会科学检索词表》(1996),等等。
按规范化的要求,毕业论文中的关键词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等专业主题词表中选取,但由于这些词表收词量大,涉及学科门类多,专业性强,词群关系复杂,标引者如不具备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和熟练的标引技能,很难迅速、准确地找到相应的主题词,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因而,目前大多数社科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标引,实际以选取论文内容中的自由词为主。自由词属于自然语言范畴,其特点就是用词的自由性。用自由词作关键词的优点是:标引迅速、容易、方法简便,省去了确定主题词、查阅专业词表的程序。但带来问题则是标引者容易“自由发挥”,标引出的关键词不规范,使标引工作失去意义。规范标引关键词,目的是使文献在进入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和在读者进行检索时具有恰当入口,从而实现在电子化平台上学术成果的广泛交流和文献资源的共享。关键词标引的规范化,是运用计算机系统对文献信息进行数据化管理和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之一。
5.3.3.2关键词标引的规范化规定
为了使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规范化,上世纪90年代,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等机构,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标准,如《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国家标准GB/T317992)、《文献叙词标引规则》(国家标准GB/T38601995)、《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1990年试行,1996年第一次修订,1999年第二次修订)、《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1993年试行,1998年修订)、《〈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1999)等,这些标准和规范都对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作用、标引原则和编排方式作了阐释和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凡学术期刊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为A、B、C三类者,均应标注中文关键词,有英文摘要者,中、英文关键词要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作为标识。
2.每篇文章选用3~8个关键词,即关键词最少不能少于3个,最多不能超过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编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3.关键词应尽可能选用《汉语主题词表》等专业词表中所提供的规范词。
4.专业词表中明显漏选的新概念,以及表达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等新出现的概念,可用自由词作为关键词标出。
5.专业词表中未收录的地区、人物、文献、产品等的名称和重要数据名称,可作为关键词标引。
5.3.3.3关键词的选取原则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学术论文关键词的选取以自由词居多,因而这里所讨论的关键词的选取原则是针对自由词的选取而言。
1.所选取的关键词在概念上要与文章主题内容相符
应避免所选词概念的模糊或空泛,使其不能准确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如“作品”曾被一些论文选为关键词,但“作品”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科各类、各式各样的作品,如文艺作品、科技作品、工艺作品等。文艺作品中还分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等,其中,文学作品中还分小说、散文、诗歌等类项;艺术作品也分舞蹈、音乐、美术、雕塑等类项。因而,关键词应尽量准确地与论文主题概念相对应,不要扩大也不要缩小。
2.关键词应选用专业性强并为人们所熟悉的词汇
避免选用与专业内容不甚相关的通用词。如“意义”、“影响”、“方法”、“对策”、“策略”、“分析”和“探讨”等。这些词并不具有实质意义,以这些词进行检索,会出现大量与论文主题无关的内容,使检索失去意义。
3.关键词应有适当的标引深度,应全面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
有些论文主题并非是单一性的,而是复合性的,具有多个主题。如有的既有主要主题,也有次要主题;既有显性主题,也有隐藏在内容中的隐性主题。因而,关键词应在规定的数量内依次分析表达出论文内容的全部主题,达到反映主题内容的全面性。
4.关键词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非名词性词汇不能选作关键词
短语或缩略词除非已被社会或学科约定俗成而通用(如“WTO”“统战”等),一般不能选作关键词。
5.关键词要有正确的排序,应主次分明,层层深入
表达同一范畴的概念和意义紧密相连的关键词,一般要相对集中,同一语义场中的几个关键词,上位词在前,下位词在后,如:“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儒家哲学”。反映论文研究目的、对象、范围、方法、过程等内容的关键词在前;反映研究结果、意义等的关键词在后。例如:
左攀峰《梦的灵感与文艺创作》一文的关键词为:梦;灵感;文艺创作。
王向阳《试析〈歧路灯〉中名量词与名词的选择匹配关系》一文的关键词为:歧路灯;量词;名词;语义。
5.3.4前言
前言又称导语、导言、引言、绪论等,是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
前言的内容主要有:研究的主题和目的;研究的理由(属于哪一方面的课题;课题是怎样拟定的;确定课题的动机、背景、缘起;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有何作用和意义);理论依据和实验设备基础;预期的目标;本课题在学科领域中所占的地位;研究所涉及的界限、规模和范围;对他人已有成果的评价及相互关系;新概念和新术语的定义等。这些内容并不必逐一作答或涉及,而要按具体情况取舍。
前言在写作上要求: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避免公式推导和方法介绍。在引言中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要注意实事求是,切忌武断地说:“前人没有研究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一项空白”等。对于前人在相关领域已做的工作,要客观地介绍,绝不应蓄意贬低,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另外,在前言中一般不要使用“才疏学浅、水平有限”等客套话,水平如何,读者自有公论。
例如,袁蕾《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比较研究》一文的前言:
豫北方言区在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它地处中原腹地,西邻晋东南,南接郑汁洛,东连鲁西南,太行山脉由北向南绵亘西部。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豫北方言语音独具特色,为我们研究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提供了活的资料。总体来看,豫北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的一支。按照现在有无入声为标准,大致可把豫北方言分为两区:一为豫北方言入声区,方言中仍保留着入声,这些地方主要指京广沿线及以西地区(孟县除外),此区域包括安阳、新乡、焦作、济源等地;二为豫北方言非入声区,现在方言中已没有入声,这些地方主要指京广线以东地区,包括原阳、长垣、濮阳等地。
再如,王向阳《试析〈歧路灯〉中名量词与名词的选择匹配关系》一文的前言:
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歧路灯》是清代文人李绿园用河南方言写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108回,近60万字。在语言学语料价值方面,《歧路灯》记录的日常对话繁多,较忠实地反映了两百多年前清代口语的真实面貌,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歧路灯》中使用的量词十分丰富,共有名量词298个,动量词135个,可以说为汉语量词发展史提供了一个断代的个体模型。本文仅就《歧路灯》中名量词与名词的语义组合关系和双向匹配关系作一粗浅分析。
5.3.5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集中地对绪论中提出的问题加以分解、分析,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分解、分析是指将一事物分解成几个侧面、几个部分加以研究的方法。一般毕业论文所提出的总论点都必须经过将其分解成几个分论点的过程,有些分论点之中还可能分解出若干小论点,这就牵涉到本论的结构层次问题。总论点可以分成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构成一个大的层次,一篇论文由几个分论点组成,全文就包含几个大的层次。在层次和层次之间,为了区别起见,有些论文以小标题的形式归纳出每一层次的大旨,有些论文不设小标题,而仅以序号来标明层次,还有的论文既不设小标题也不用序号,而以论文的自然层次来显示论文的结构框架。
初学论文写作,如果接触比较复杂的问题,作比较长的论文,设置小标题和序号有助于作者自己把握全文思路,也有助于读者读解你的论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分论点下面还要分出小论点,如果也采用序号式结构,要注意与分论点的层次序号相区分,一般的中文数字标示分论点层次,以阿拉伯数字标示小论点序号。
关于本论部分各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主要有三种:并列结构式、递进结构式与综合结构式。
5.3.5.1并列结构式
该结构指本论部分是并列、平行的关系。一般来讲,这类结构都有若干个小标题,这些小标题相互独立,都有各自的基本观点,共同阐述论文的中心论点,从理论到事实,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这些小标题也横向地反映了论文内在的逻辑关系。
比如,左攀峰《略论创作灵感的基本特征》一文以四个小标题概括了本论部分的四个方面内容:
1.从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来看,它具有突发性和触发性
2.从创作灵感产生的时间来看,它具有短暂性和易逝性
3.从创作灵感产生的内容来看,它具有创造性和不可重复性
4.从创作灵感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看,它具有潜意识性
在作者论文的逻辑框架中,这四个小标题概括了创作灵感的四个基本特征。
并列结构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使本论条理清晰,结构分明,便于作者论证和读者理解。同时,采用这种结构把总论点分成若干分论点,便于向深度挖掘,触及事物的本质。
5.3.5.2递进结构式
这种结构是采取一种直线推动、层层深入的方式进行论述的。可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逐层剥笋,步步推进,最后得出结论。本论部分各分论点是层层深入的纵向关系。
使用这种结构时,要把握两点:一是对各分论点进行全面分析。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各个简单要素,并分别加以研究。这种分析不能点到为止,而要深入事物内部,了解各要素的性质和特点;二是处理好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各分论点是一种递进关系,论述时要注意它们的连贯和内在逻辑关系,这并非各分论点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分析研究基础上,依照它们的有机联系,从总体上寻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得出中心论点。
5.3.5.3综合结构式
本论写作多是综合运用上面讲的并列和递进两种结构方式来论证。这种综合结构尤其适用于篇幅较长的论文。
本论的结构形式各异,但都必须服从于内容的需要。事实上,本论的安排和论证层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述的先后顺序,文章的层层推理,这些都要根据研究对象内在规律,并考虑论证效果来组织安排。因此,单纯运用并列式或递进式有时不能全面地论证中心论点,需要综合运用这两种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