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就和任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一样,中俄的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各自的国家利益基础上,特别是在战略上,双方既有共同应付美国的意图,可是,却又无法建成结盟的关系,把美国当作共同的敌人。这不仅是因为中俄两国合起来的综合力量不足与美国相抗衡,同时也没有和美国敌对和抗衡的理由,较实际的状况是,在少数课题上,中俄需要和美国周旋,在更多课题上,和美国交往是利多于弊,甚至是势所不能免的。因此,中俄之间建立起联合战线来对抗美国的问题是不存在的,更明显的是,一旦美国改变战略手段,中俄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
鉴于中俄在过去的历史情结很深,恩怨不断,这就注定双方的合作只能建立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在国际关系变幻不定的大环境中,两国的携手合作既有其可行性,也有脆弱的一面。
四、中国是欧盟的“一块基石”
中国与欧盟1975年5月建交。25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关系取得长足发展。在政治领域,特别是1995年以来,中欧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欧盟先后制定了《欧中关系长期政策》、《欧盟对华新战略》和《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3个对华政策文件,指出“欧洲同中国的关系必然成为欧洲对外关系,包括亚洲和全球关系中的一块基石”,主张同中国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中国也一再重申,中国与欧盟都是当今世界舞台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世界,中国与欧盟都是具有重要分量的和平力量,而且相互之间不存在重要的利益冲突。双方对待彼此重要性的认识更趋明晰。中国视欧盟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上升的一极,欧盟则视中国为“影响21世纪国际秩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在,欧盟的总产值已超过美国,内部的政治联合和防务合作不断深化,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在加强。正如朱镕基总理所言,中国重视欧盟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中国将发展与欧盟的关系置于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中欧合作有利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近几年来,中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高层交往频繁,已经形成领导人之间的定期会晤机制,体现了双方对发展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1998年开始,中欧建立了每年一次的领导人会晤制度,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磋商。近年来,中欧高层互访频繁,1999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相继访问欧盟部分成员国;荷兰女王、芬兰总统、德国总理等欧洲领导人也访问了中国。今年以来,中国3位副总理已先后对欧盟一些成员国进行了访问;西班牙首相等欧盟国家领导人也访问了中国。中欧高层次、多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加深了双方的理解,极大地促进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中欧发展长期稳定的关系不仅符合双方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欧盟大力发展对华关系不仅是为进入中国巨大市场、获得经济利益提供条件,也是长期战略需要。近年来欧盟加快了欧洲一体化建设的步伐,目前正致力于独立防务建设,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加紧内部机构改革,进行欧盟扩大谈判,欧元正式进入流通。今年以来,欧盟对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强烈不满,在外交上采取一系列重大行动,拉开了与美国的距离。欧盟意欲通过这些努力使其成为未来多极世界的重要一极,中国关于多极世界的主张符合欧盟的长期战略目标。
中国也重视欧盟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把发展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关系置于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位置。中国认为,发展与欧盟的长期稳定的关系符合双方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也有利于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领导人近年来多次对欧盟及其成员国进行了访问,双方就重大国际问题和扩大彼此合作广泛交换意见,对加深相互了解、推动中欧关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欧经贸领域的合作发展较快,双方贸易额连年呈大幅度上升趋势。欧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1997年中国同欧盟贸易总额为430亿美元,而2000年贸易额达到690.3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4%。2001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增速普遍放慢的形势下,双方贸易仍呈较快增长势头,总额达368.86亿美元。
欧盟还是中国引进外资与技术的重要地区,而且对华投资大项目较多,技术含量高。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对华投资项目近1.2万个,协议金额400亿欧元,实际投资220多亿欧元。2002年前6个月,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601个,合同金额23.78亿美元,实际投资19.5亿美元。
但是,从中欧总体经济规模看,双方的经贸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合作的领域和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欧盟对华贸易还落后于日本和美国,欧盟的对华投资仅占其对外总投资的2.24%。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为中欧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欧盟如果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彻底改变对华贸易中的某些歧视性政策,取消对中国向欧盟出口产品的限制,取消它对华技术出口的限制,无疑会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欧经贸合作水平。
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区域集团,双方经贸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无限的潜力”,中欧合作的空间还相当宽广。
中欧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空间广阔,近年来中欧经贸关系快速发展。欧盟是继日本和美国之后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引进外资及技术的重要地区。中国则是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居美国、瑞士和日本之后。欧盟对华投资大项目较多,而且技术含量高,芬兰诺基亚、德国大众、法国雪铁龙、荷兰菲利普、比利时贝尔等,都已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欧洲公司。在双边贸易方面,据中国海关统计,1999年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额557亿美元,增长14%,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3%;进口255亿美元,增长23.2。欧盟专家预测,从第一季度的贸易发展势头看,今年的欧中贸易将会比去年有较大增长。
中欧关系虽然不断稳定发展,但由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原因,双方在诸如人权等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这是正常现象。现在双方正在不断加强各种对话,以期加深相互理解。在贸易领域,欧盟虽已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中国产品仍在反倾销、数量限制等方面不能完全享受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对此,有专家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能促使欧盟改变带有歧视性的对华贸易政策。
总体看来,中欧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中欧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五、中日不再战?
中日目前的关系问题很明显,就是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中国一直对日本太宽容(在日本看来就是太软弱),而日本则一直寸步不让、得寸进尺,拒不认罪。虽然这里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中国不讲原则的宽容和宽大客观上不利于让日本深入反省和认罪。中国越是让步,越患得患失,投鼠忌器,日本则越是嚣张,反而觉得他们自己有理,无理取闹的反而是中国。
因此,对日本一定要讨回公道,要在国际舞台上确立公正合理解决问题的形象,日本该负什么样的责任就必须让它负什么样的责任,我们受害者不能反而去同情加害者,免去加害者应负的责任——这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荒唐可笑的。放弃对日战争索赔,目前看来是没有达到这一举动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目的,相反为中日关系埋下了冲突的隐患。事实表明,对日本施行谦让、以德报怨的传统“美德”是根本不管用的,正确的方法只能是“以直报怨”——即以公道为标准,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历史认识问题是中日的持久战
2001年8月13日东京时间下午四点半,日本小泉首相终于去到靖国神社,以“内阁总理大臣小泉纯一郎”的名义登记注册后,在靖国神社本殿行使了“一个礼节”的神道参拜仪式。在参拜之前,福田官房长官发表了小泉就此问题的一个公开谈话。谈话中称“(小泉)很惭愧收回曾经说过的话”(注:指在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至此,备受注目的靖国神社问题告一段落。
对于小泉声言要参拜靖国神社,中国政府曾多次提出了严重警告。例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在5月17日约见日本驻华大使,就此问题指出:“日方目前的做法显然是要从根本上动摇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这是一种危险的举动,势将对今后的中日关系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态度不可谓不严厉。
7月上旬,日本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公明党和保守党三位干事长访问中国,就靖国神社问题投石问路。据日本《读卖新闻》8月7日的报道,中国方面提出了三项要求:参拜的时间移到8月15日之外;明确参拜的性质是私人参拜;慰灵的对象是一般战殁者而不是甲级战犯。这三项建议实际上比较灵活,与中文媒体的厉声谴责有所差距。而自民党于事长山崎拓回到日本后对小泉的建议则是请求小泉把参拜的日子移到15日以外。从目前的情况看,小泉听从了这位自民党元老的意见,把原定的8月15日参拜改为13日参拜,且在参拜的“公”“私”形式上打擦边球,对中国的建议打了折扣。
1982年中国政府首次就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提出抗议,1985年又就在任首相中曾根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提出抗议。屈指算来,这两个历史认识问题的争论已经近20年了。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方面的态度还算好,但自此以后,日本越来越表现得强硬露骨,每年的终战日都有成群结队的内阁大臣和国会议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右翼的民间团体要求摆脱tt自虐历史意识”、修改历史教科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终于导致今年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了美化日本侵略的新版历史教科书。这近20年间,中日关系都因此而面临着严峻的倒退。例如,总有日本的某些在任内阁大臣在美化侵略历史问题上“失言”或“忘言”,然后在中国和韩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下草草道歉、辞职了事,过后不久又有这样的“失言”或“忘言”事件发生,引致新一轮的中韩政府和民间的抗议浪潮。
这真是中日间的一场持久战,说不清是谁牵着谁的鼻子走。从目前看,日本右翼势力在这场持久战中越来越占上风,因为它表现得越来越强硬露骨。
小泉的妥协,不是缘于他本人对日本侵略历史的真诚反思和忏悔,而是出于中韩人民的强烈反应和中韩政府的严重警告;日本一些政治家和民间人士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和新版历史教科书,也不是出于他们对日本侵略历史的真诚反省和歉疚,而是担心中日关系和韩日关系的严重失衡会影响日本的经贸利益。而且,日本某些舆论还认为,中国和韩国老是“唠叨”那些半个世纪以前的历史问题,只不过是惦记着从日本的口袋里捞取日元贷款或其他利益的一个借口。
总之,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日本可以顾及中国、韩国的面子和情绪而做一些策略性退让,但那只是“退一步、进两步”而已。
如果作恶者不自觉醒,由别人通过压力和舆论要他反悔,这只能起一时之效。看来,靖国神社问题和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幽灵,还会在今后的中日关系中萦绕飘荡,侵蚀着中日之间的信任基础。对于日本方面的口服心不服式的妥协、挤牙膏式的道歉、一有时机就重新翻案的种种行为,中国除了愤怒、谴责和批判以外,又有什么好的建设性的方法呢?已经有近20年了,这对于中国外交的智慧和魄力真是一个考验。
中日友好,必须是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的友好,如果在历史问题上公道和正义得不到伸张,那么任何对中日友好的吹嘘和粉饰都是徒劳的,一相情愿的“中日友好”最终只能如泡沫般破灭。
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近年来,由于日本方面的原因。中日关系一直龃龉不断,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在影响中日关系的种种消极因素中,台湾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而又一时难以解开的结。
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
一段时期以来,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逐渐浮上台面,并且被日益政治化,笼罩着较强的政治色彩,成为影响中日双边关系的一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