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促进宁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宁夏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新要求,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宁夏的最大支持、最大关怀,实现跨越式发展机遇难得。“十二五”时期,是宁夏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宁夏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重要发展期,更是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型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和挑战。“十二五”期间,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全区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推进以项目为载体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要任务的农业现代化,着力推进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着力推进以沿黄城市带为支撑的特色城市化,着力推进以生态治理和节能减排为抓手的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推进以生态移民攻坚为重点的扶贫开发进程,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奋力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但是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产业层次低,技术支撑能力弱。因此,宁夏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的主攻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打造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优势农业、高端农业品牌,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把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来推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和层次;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走协调发展之路。
——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的有力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宁和人才强区战略,积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推进管理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创新发展之路。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全民创业,积极扩大就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生态移民攻坚计划,有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走共同富裕之路。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的重要着力点。认真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切实搞好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跨越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走改革开放之路。
1.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充分发挥宁夏独特的区位、光热好的优势,突出绿色、特色、品牌,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北部灌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好枸杞、牛羊肉、奶牛、设施蔬菜、葡萄酿酒等优势特色产业;中部干旱带重点发展滩羊和抗旱性强的特色农产品;南部山区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和马铃薯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带。加快建设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形成引黄灌区现代高效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立足国内外大市场,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枸杞、马铃薯、清真牛羊肉、牛奶、蔬菜、硒砂瓜、高酸苹果、红枣、葡萄等特色产业。
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突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壮大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势产业,形成产业群。大力发展能源产业,适应市场需要,高起点、高水平地把宁东建成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开发火电、水电、风电和太阳能资源;深度发展化工产业,以煤化工、乙炔化工、石油化工为主体,向下延伸产品链;超前发展新材料产业,围绕稀有金属、有色金属、碳基材料、光伏材料,集中力量研发攻关,提升钽铌铍,突破多晶硅,延伸铝镁钛合金及板材,开发功能型碳化硅等新型材料,形成生产规模,打造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着力向专用汽车、工程机械组装制造等整机化方向发展。发展规模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做精产品、做亮品牌上下功夫,大力培育羊绒精深加工、林纸一体化等轻工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生物工程、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3.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一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坚持“上大压小”,坚决淘汰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积极推进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高载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三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好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危险废物处置和生态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措施,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4.着力打造“沿黄经济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沿黄经济区”是指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四个地级市位于黄河两岸的区域,面积约2.7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宁夏总面积的43%。这里集中了全区61%的人口,9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树立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理念,推动沿黄城市带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引擎,构筑以沿黄城市带为核心、固原市为次中心、重点镇和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建设好沿黄经济区,首先要制定好规划,规划包括沿黄经济区发展基础和总体要求、构建现代产业带、建设特色精品城市带、构筑内陆开放带、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形成体制机制创新政策高地、保障措施等内容。规划应将沿黄经济区发展目标的设置与宁夏“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也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要按照“绿色、创新、协调与民生”原则推动发展;运用区域方法推动地方发展,在发展地方经济时应该根据大环境变迁带来的机遇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尽可能避免地方之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地区冲突,同时加强沿黄河地区大范围区域的合作,构筑以黄河金岸为轴线,以银川——吴忠为核心,以石嘴山和中卫为两翼,6个县城、60个重点镇和600个中心村为节点的沿黄经济区空间开发新格局;要加强企业主导型区域合作。沿黄城市带的微观经济主体是企业,一定要为企业的跨区域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企业成为区域合作的主角。通过区域合作扩大沿黄城市带发展的资源来源范围,提高其掌控市场的能力。
二、用创新思维谋划内陆开放型经济
按照国务院《意见》的要求,围绕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主题,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克服“内陆意识”,树立“大开放观”,建设内陆开放经济区,巩固、挖掘、发展自身优势,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大中小项目齐上、一二三产业协调、外资外贸外经联动,使内陆开放型经济成为宁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统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聘请一流专家,从宁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高水平编制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与“五优一新”产业发展规划、沿黄城市带(群)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争取国家批准设立宁夏内陆开放经济区,面向东中部地区开放,面向世界特别是穆斯林国家开放,重点依托钽铌铍等新材料产业向欧美开放,依托煤制油等煤化工产业向南非开放,依托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向穆斯林国家开放,把宁夏打造成东中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生产服务地、面向东部与中东的物流中转地和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高水平承办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架设区域合作交流桥梁。依托回族自治区的独特优势,积极承办中阿经贸合作论坛,成为中阿合作交流与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办好中国(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中国·宁夏能源发展战略高峰论坛等节会活动,发展会展经济,深入项目洽谈,广泛宣传推介,提升宁夏国际形象。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对接,与国家商务部、中国贸促会联合,把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打造成宁夏与东中部、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国家级主阵地。
积极争取设立清真产品综合保税区和领事馆区,提升对外综合竞争力。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争取建设宁夏清真产品综合保税区,吸引国内穆斯林企业和阿拉伯客商来宁投资办厂,加快建设中国宁夏(吴忠)穆斯林用品国际创业园和中国宁夏(银川)穆斯林清真产业国际工业园,发展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出口加工企业,培育较为开放的清真产业体系。借鉴西安、重庆、成都、南宁等地设置领事馆区的成功经验,经国家有关部委同意,争取阿拉伯国家在银川设立领事馆和商务机构,建立宁夏—阿拉伯国家和地区高层互访机制,在严防宗教渗透的同时,加强宁阿经贸文化合作,促进双边贸易增长。
开放式建设工业园区,拓展招商引资空间平台。深入研究世界500强等国际性大企业、大集团的投资动向和东部产业转移趋向,全面把握国际金融危机下穆斯林国家欧美投资回流和东流加快趋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集中力量打造宁东国家级煤电化基地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吸引力的承接平台。围绕工业“五优一新”产业、农业13个优势特色产业、沿黄城市带(群)建设等重点领域,吸引东部产业西移,建设新材料、清真食品、特色医药、羊绒、高载能、宁夏园艺产业园等出口园区和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
规模化建设中国穆斯林商品博览中心,增强市场辐射吸引力。宁夏要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仅靠投资拉动是难以持续的,必须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借鉴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模式,在建设宁夏小商品加工中心、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加工中心的同时,重点建设中国(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博览中心、中国(宁夏银川)小商品博览中心,打造穆斯林特色商业城,把银川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商品集散地(批发市场)和万人创业园区,吸引国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宁夏平原集聚。围绕打造低成本、便捷式的物流通道,发展通道经济,使银川成为中国与中、西亚乃至欧洲经贸往来的低成本物流通道,成为服务全区、辐射周边、联结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形成通达全国的立体化“丝绸之路”。
大力拓展境外销售中心,打响宁夏清真牌、民族牌。加强清真食品产品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建设,重点在香港、马来西亚、泰国、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设立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销售中心,在有关部委支持下,积极争取银川、吴忠与沙特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抢占穆斯林朝觐经济的市场份额,广泛开拓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海外市场,不断提高宁夏产品在穆斯林国家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积极组织“优势企业闯境外”活动,设立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基金,自治区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境外开拓市场、产品展销的区内企业给予适当补贴,把优势产品推出去,把先进设备引进来。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宁设立分支机构,为企业进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注释:
本章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均摘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宁夏2010年·经济要情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