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雪中送炭赢人才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胡雪岩深谙其道。
商场上的竞争,与其它行业的竞争一样,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智力竞争。因为生意最终是人做的。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有钱帮钱场,有人帮人场。一个人立身于世,要想获得大的成功,没有人帮忙照应是不行的。不管你有多大本事,也不管你有多大的实力,孤立一个人,就无异于赤手空拳,要想有所成就,将比登天还难。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越需要有帮手。当今现代,称之为人才竞争。
搏杀于商场,生意涉及多个行当,场面控得越大者,当然更需要帮手。因此,选择帮手就更加重要。帮手选得好,事业成功的把握就大,而一旦用人不当,后果常常不堪设想——用错一个人,往往会败坏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整个江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要在商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他的最大的本事,应该就是能识人、会用人。
人要人照应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只有叫花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不大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伙计。胡先生的手面你是知道的,他将来的市面要撑得其大无比,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无用。——《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
这番话是小和尚陈世龙对阿珠的父亲老张说的。老张是一个老实人,而且一生小心谨慎,安于带着妻子女儿在松江之上驾船载客,只求一个靠力气挣饭吃的平稳的生活,本来也就不是一个适合做生意的人。以前因为拗不过女儿阿珠和阿珠娘,有和胡雪岩结亲戚的打算,因此接受胡雪岩的建议,把那一条客船卖掉,回到湖州来开丝行。后来胡雪岩觉得娶阿珠做“小”实在委屈了她,而且有许多不妥之处,便用计撮合了阿珠与陈世龙的一段姻缘。因为这个原因,老张觉得再受胡雪岩的照应也不妥,便想打退堂鼓。陈世龙为开导老张,便说了上面这段话。
陈世龙的话,既是在启发老张,实际也说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深刻的原因,即人都要有人帮忙,要有人照应。当然,一个人要立身于世,不管是在官场、商场,还是在别的什么“场”,都少不了要靠自己的才识、能力。所谓才识、能力,无非就是搜集信息、正确决策的能力,就是能见人之所未见、准确判断的能力,就是巧妙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制定出合理计划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没有这些,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
但当这些能力具备以后,外界的所谓靠山、人缘,也即能够给自己以帮助的人,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没有人帮助、照应,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事实上也是枉然。比如王有龄。这个人清代史料中有记载,应该是很会做官而且也有一些能力的,当时在浙江官场即有能员之谓。但是,除了他会做官有能力之外,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也决不会成为浙江官场的红人。
当初他只是一个落魄文人,没有功名不说,花钱捐得一个正八品的盐大使官衔,却连一个实缺都没有得到过。不用说,在他穷途末路之际,如果没有当时还是钱庄伙计的胡雪岩的鼎力相助,他根本不可能有进京捐得一个候补七品知县的能力。王有龄得到胡雪岩的资助进京捐官,归途之中又巧遇外任江苏学政的何桂清。何桂清少时家贫,曾受到过王有龄父亲的照顾,并曾受业于王有龄的父亲,王家于何桂清事实上有成就之恩。何桂清感念旧情,于是向浙江巡抚黄宗汉推荐王有龄。而此时黄宗汉因为索贿不成,在漕米调运的事情上制造事端,逼死浙江布政使(藩司)椿寿,遭朝廷查究,正需要何桂清替他掩盖责任,因而不敢不买何桂清的账,所以很快就任命王有龄为浙江海运局“坐办”,实际主持海运局事务。于是王有龄一下子又成了封疆大吏黄宗汉面前的红人。不用说,没有胡雪岩的帮助,没有何桂清的照应,或者黄宗汉根本不买何桂清的账,王有龄大概最终只能以一介落魄客死杭州。
王有龄后来的官运亨通,也是因为有胡雪岩这个朋友的大力帮助。王有龄刚一接手海运局的差事,就遇到漕米解运的麻烦。清水运积弊已深,早已运转不灵,故而已由河运改为海运。初改海运,事情千头万绪不说,更难办的是由于触动漕帮利益,浙江漕帮定然不会愿意将浙江糟粮运至作为当时苏、松、太地区的出海口的上海,因而也决不会给予相应的配合,甚至还会有意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乱子。另外一方面,在漕米解运的问题上,历来是部门重重、政令不畅,官僚政客各自盘算自己的得失,见利争先,而有事时,却又避之唯恐不及,海运一事,本来就难以很快实行。加上王有龄初入官场,既无根基又情况不熟,他所遇到的困难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朝廷却不管这些,而一再催促南粮北运,不得迟误。对于王有龄来说,漕米解运能否按时完成,不仅关系到他未来的宦途,弄不好甚至有步椿寿后尘的危险。
正是在胡雪岩的策划下,打破常规,大胆采用就地买米的办法,在上海附近买米就地解运出海,解决浙江漕米迟迟运不出去的问题。具体运作中,也是胡雪岩凭着他的手腕,用金钱开路,拿酒肉敲门,用各种方法收买、笼络有关官员、漕帮首领、钱庄老板、上海米商,从而使其提出的就地买米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不仅巩固了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地位,而且还让他一下子就得到能员之誉,很快便得以调任湖州知州的肥缺。
不用说,胡雪岩的本事再大也要有人照应,自然也是事实。事实上,在胡雪岩走向“红顶商人”辉煌顶点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像王有龄、左宗棠、古应春、尤五、郁四、刘庆生乃至张胖子、刘不才、这些人的帮助、照应,他也确实是“天大的本事也无用”。“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浅显的道理。越是简单浅显的道理,也越是至理。
因此本事越大的人,也越要牢牢记住这个理。
牡丹虽好,绿叶扶持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能用人,用人首先要识人,眼光、手腕两俱到家,才智之士,乐于为己所用,此人的成就便不得了了。——《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
这是王有龄在时来运转、办事顺利时的一番感悟。王有龄在浙江海运局任上,由于全力依靠眼光、手腕两俱到家的胡雪岩周密计划、多方奔走,使漕米解运得以顺利完成,自己也得到浙江官场能员的声誉。在他的心里,这自然是自己能识人会用人的结果,因而也就有了上面的这一番感悟。
王有龄的这番感悟中,确乎透着那么一点由时来运转而得的踌躇满志。其实,胡雪岩全力帮助王有龄,一方面确实是为了朋友,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他有为实现自己的大计划而全力培植一棵官场大树的目的在起作用。王有龄能够在浙江官场站稳脚跟,胡雪岩在浙江的生意也就有了一分托靠,他帮王有龄,实际也是帮自己。漕米解运的事一办完,胡雪岩就提出要办自己的钱庄,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胡雪岩的打算。所以,王有龄和胡雪岩的关系,绝不是一种简单的主人与仆从或老板与伙计的关系,甚至连东主和幕僚的关系都不是,王有龄能够得到胡雪岩的帮助,自然也并不是因为王有龄特别会用人。只是王有龄的这一番感悟,却也无意中实实在在道出了一个事实。
胡雪岩也懂得这个道理,他自己就说过:“光是我一个人有本事也不行,‘牡丹虽好,绿叶扶持’。”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别的许多本事也许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能识人、用人的本事。即如胡雪岩,一个点子可以点化出一道财源,一路拳脚可以踢蹬出一条财路,但如果没有能够将一班人拢在自己的周围,而且都能为他们安置一个位置以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的能力,他最多也就是一个成功的“个体户”,而决不会成为一个集钱庄、典当、丝行、药铺乃至军火、粮食、房地产生意为一体,生意范围扩展至江苏、上海、新疆、云南、北京几乎大半个中国,甚至把手伸到外国人那里去了的红顶商人。的确,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会用人,能够让那些才智之士乐为己用,这个人一定可以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让你的人缘好起来
俗话道得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我是在家亦靠朋友,所以不能不为朋友着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
做生意第一要齐心,第二要人缘,这是胡雪岩的总结。
齐心,是就自己商号内部而言的,是说自己商号内部上上下下帮手、伙计都能一条心,都能怀着共同的意志和愿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与每个人的饭碗连在一起的商号的兴旺发达,而共同努力。人缘,则是就商号外部而言的。商务经营总是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有同行同业的相互配合和鼎力支持。在同行同业中树立起良好的自我形象,与同行同业结成良好的生意伙伴关系,也即有一个好的人缘,生意的兴旺发达也就有了很好的条件。
齐心与人缘,是商务经营成功的两个十分重要的人力发挥因素,也是一个有大成就的生意人识人、用人的目的所在,不用说,能不能使自己的手下上下一心,有没有好人缘,也是显示一个人是不是真能识人、会用人的本事的所在。
胡雪岩一生的成功,就是靠了他的好人缘。从内部看,他有一批可以生死相托的才智之士鼎力相助。比如古应春,洋行“康白度”,也就是买办。一口流利的洋文,加上日日在洋人与国人之间交道,对洋人的脾性、趣味、习惯、做生意的方式,都了然于心,对国人的做派、心理、需求也都心中有数,混迹于十里洋场如鱼得水。更难得的是他还有对于政局、生意的敏感,例如左宗棠与李鸿章的矛盾,左、李之间的矛盾必将引发的对于胡雪岩生意的影响,他都能及时的觉察且不失时机地向胡雪岩作出提醒。没有古应春的忠心耿耿全力支持,至少胡雪岩在上海的生意,比如与洋人的丝茶交易,发展决不会那样迅速。
比如尤五,松江漕帮事实上的当家人。几十年帮会道上的风风雨雨,自然练就他一身看事敏锐、处事周到、待人接物左右逢源的本事。手握漕帮势力,松江至上海一路,可以通行无阻,而且重义气、讲信用、能忍让,受人之托必忠人之事,如胡雪岩在杭州被围时冒死出城到上海买粮,从采买到向沙船帮求助运输,都是他一力承办,为能成就,他甚至向一向是对头的沙船帮低头也在所不顾。没有尤五和他的漕帮势力的帮助,胡雪岩的生意也不可能得以迅速发展。
比如刘庆生,阜康钱庄的第一任“档手”。刘庆生起先虽然只是大源钱庄一个站柜台的伙计,但得胡雪岩延揽造就,很快便脱搬出道,且得胡雪岩“真传”,处事机巧、气派不让先生,如处理罗尚德存款、取款一事,手法的灵活、办事的果决、予人的大气,都俨然有胡雪岩之风。在胡雪岩创业之初,他为胡雪岩独当一面,料理阜康钱庄的生意,胡雪岩几乎可以完全放心而不必过问。这其实对胡雪岩生意的发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他的独当一面,胡雪岩也就不可能在钱庄开办之初就可以腾出手来开始他的丝茶、军火等生意的运作。
从外部来看,胡雪岩生意的成功自然也得自同行同业的真心合作。比如在钱庄生意上,他就得到信和的大力帮助,他的阜康钱庄的开办启动资本实际上就来自信和钱庄的长期借款。比如在生丝生意上,他就得到了丝商大户庞二的支持,没有庞二作为后盾,他事实上不可能一进入生丝销洋庄就开始垄断市场、控制价格的运作……
实际上,胡雪岩的每行生意都有极好的合作伙伴,而几乎他的每一个合作伙伴,都对他有一个“懂门槛”、够意思的评价。
所有这一切,的确都显示出胡雪岩能识人、会用人的手腕。其实,胡雪岩能够结下好人缘,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诀窍,总之一句话,也就是“自己不能做‘半吊子’”,也就是:
第一,重信义,不能光打自己的“小九九”。比如在第一笔生丝生意交割之后,虽然盘下账来分文未赚且拉下“倒账”,但合作者该分多少就分多少,宁可自己吃“倒账”,也不能让朋友白干。
第二,为别人着想。比如松江漕帮看在胡雪岩的面子上,为帮助王有龄解决漕米解运的麻烦,而瞒下自己的困难,宁可委屈自己。在胡雪岩看来,自己已经知道了漕帮的困难却装聋作哑,就是“半吊子”,胡雪岩决不那样做。
第三,得容人时且容人。比如信和“档手”张胖子当初因为胡雪岩擅自做主用自己追回的欠账资助王有龄,将他逐出了信和,但王有龄得官之后,还账之时胡雪岩却避开风头,连王有龄都心生佩服,评之曰:“好宽的度量。”
第四,重人轻财。比如胡雪岩在经过考查发现刘庆生是个人才而决定用他之后,年薪一下就给到200两银子。当时住在杭州,一人一月维持一个相当不错的生活,也不过一二两银子,而当时刘庆生不过是一个站柜台的伙计。如此重人而轻财,哪有不让人实心办事的道理。
说到底,一个人要能够成为一群人的核心,要能让自己手下的人,让与自己合作的人真心为自己办事,要能得到真正的人缘,必要的拢住人心的技巧总是不可少的,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仍然是自己的人品。一个人只有靠自己的人格力量、人格魅力去吸引人,也才能真正得到实心办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