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先是来了个富翁,求富贵的,走时将一袋钱币遗失在教堂里。接着进来的是一个穷人,他的一家四口处于饥饿之中,来求上帝救助。当他站起身时,意外地发现了这袋钱,大喜而泣:噢,上帝,你可真灵!当他拎起钱袋跑走后又进来一个年轻人,年轻人要出海远航,特来祈求平安。正祈祷着,那个丢了钱的富翁匆匆跑回来了,一口咬定是死不肯放……两人闹得不可开交之际,看门人憋不住开口了……不消说,富翁立即奔出去找那个穷人,而年轻人匆匆起身去赶那班船。
当他们都走后,上帝气愤地站起来:“谁让你说话的?你给我下来!”看门人也很气愤:“难道我说的不是真相吗?”上帝说:“不错,你说的是真相。但是,你知道吗?那个富翁的钱是准备去嫖娼的,理应丢失;那个穷人一家都快饿死了,那袋钱本可救这一家子;而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本来,再纠缠一会,他就晚点了,现在,他乘坐的那条船正在沉没……”
遇上一个自以为聪明的领导绝不是员工的幸福。你每走一步他都要指点一番,你每做一事他都批评一番,在他的嘴巴下,员工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熟读《三国演义》的人们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钦佩不已,长期以来国人更是将其“锦囊妙计”视为领导者成功谋略的典范。在《三国演义》诸多谋略中,最引人入胜的是诸葛亮送给保驾刘备去东吴招亲的大将赵云的三个锦囊妙计。事态的发展,完全如同锦囊妙计所料,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才能。诸葛亮的锦囊妙计真的完美无缺吗?绝对不是。事实上,诸葛亮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事必躬亲,直接插手员工内部的事务,没有充分尊重员工作为执行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三国演义》强化诸葛亮作为谋略家的多智,带来了一个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严重后果——领导者直接插手员工的执行活动,且让这一行为名正言顺。
长老的球技
一位犹太教的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
在一个安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杆,但犹太教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
这位长老终于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想着打九个洞就好了。
由于安息日犹太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觉得不会有人知道他违反了规定。
然而,当长老在打第二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到上帝面前告状,说某某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
上帝听了,就跟天使说,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
从第三个洞开始,长老不断打出超完美的成绩,几乎都是一杆进洞。长老兴奋莫名。到打第七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
因为打得太神乎其技了,于是长老决定再打九个洞。
天使又去找上帝了:“到底惩罚在哪里?”
上帝只是笑而不答。
打完十八个洞,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级的高尔夫球手都优秀,把长老乐坏了。
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你对长老的惩罚吗?”
上帝说:“正是。你想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强调分享而不强调独吞,强调激励而不强调指责。侧重于正面的、积极的一面,而回避那被视为负面的、消极的一面。这种只赏不罚,只赞不弹,在别的工作的层面上可能具有正确的意义,但对企业管理而言,却不能这样。赏和罚需要并行,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一纸的两面,构成了管理者对于下属功过的完整态度。
大家都喜欢获赏,因为赏对自己有好处,无论这好处是属于物质金钱方面的,还是其他方面的福利,或是纯粹精神性的,都一样具有激励作用。同时领导者必须清楚,奖或惩应因人、因事而异才能起到相应作用。工作如人生不是独角戏,快乐和痛苦都要有人分享,没人分享的成功是一种最残酷的惩罚。对症下药,奖惩的效果才会达到最佳。
傻瓜与智者
在一个城市里,住着一个傻瓜,他为大家都把他看成傻瓜而感到苦恼。
有一天,一位专门为人解答人生困境的智者,来到这座城市,傻瓜便跑来向智者求助。
“你有什么生命的困境呢?”智者问。
“我不喜欢别人把我看成傻瓜,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别人把我看成是聪明人呢?”傻瓜说。
“这非常简单,从现在开始,不管任何事情,你都给予最多最无理的批评,特别是对那些美好的事情加以批评。七天以后,大家都会认为你是聪明人了。”
“就这么简单吗?那我该怎么做呢?”
“例如,若有人说:‘今晚的月色很美!’你就立刻加以批评,直到别人相信月色对人生无用为止。若有人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爱!’你也立刻加以批评,直到别人相信爱对人生一点也不重要。若有人说:‘这本书写得很好!’你仍然立即加以批评,直到别人相信人生根本不需要书。所有的事都这样,你懂了吗?”
“懂了!懂了!”
傻瓜说:“但是只要这么简单,人们就会相信我不是傻瓜吗?”
“相信我!我会在这里停留七天。七天之后你来,我保证别人不管你的内在是不是傻瓜,他们都会认为你是聪明人了。”
傻瓜于是就照智者教导的去做了,他不论听到任何事情,总是立刻跳起来批评,把他所知道的所有非理性的字眼都倾吐出来,直到别人相信他才停止。
七天之后,傻瓜回来探望智者,他的后面跟随着一千多个门徒,对傻瓜毕恭毕敬,并且称呼他为“大师”。
很多领导愿意发表与下属不同的见解,习惯于批评他人,以示自己的高明。而人们的焦点也永远放在被批评的事情上,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批评的人是不是傻瓜,以至于傻瓜都有了追随者。不想成为傻瓜或傻瓜追随者,就要独立思维,不在表面的评论中打转;要对团队的成长,保持正向和喜悦的态度。
从另一方面看,要想成为一个真正高明的管理者,你必须先是个不盲从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没有独立的思维方法、生活能力和自己的主见,那么,管理就无从谈起。只有把别人的话当参考,按着自己的主张走,一切才处之泰然。
熊的蜂箱
熊和棕熊喜食蜂蜜,都以养蜂为生。它们各有一个蜂箱,养着同样多的蜜蜂。有一天,它们决定比赛看谁的蜜蜂产的蜜多。
黑熊想,蜜的产量取决于蜜蜂每天对花的“访问量”。于是它买来了一套测量蜜蜂访问量的绩效管理系统。这个由先进的计算技术支持的系统耗资不少,但也的确能准确记录每只蜜蜂每天的工作量。在它看来,蜜蜂所接触的花的数量就是其工作量。在季度中期,它公布每只蜜蜂的工作量;另外还设立了奖项,奖励访问量最高的蜜蜂。但它从不告诉蜜蜂们它是在与棕熊比赛,它只是让它的蜜蜂比赛访问量。
棕熊与黑熊想的不一样。它认为蜜蜂能产多少蜜,关键在于它们每天采回多少花蜜——花蜜越多,酿的蜂蜜也越多。于是它直截了当地告诉众蜜蜂:它在和黑熊比赛,看谁的密蜂产的蜜多。它花了不多的钱买了一套绩效管理系统,测量每只蜜蜂每天采回花蜜的数量和整个蜂箱每天酿出蜂蜜的数量,并把测量结果张榜公布。它也设立了一套奖励制度,重奖当月采花蜜最多的蜜蜂。如果一个月的蜜蜂总产量高于上个月,那么所有蜜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
三个月过去了,两只熊查看比赛结果,黑熊的蜂蜜不及棕熊的一半。黑熊大惑不解,自己花钱费神设立的绩效评估系统怎么会不管用?这时,蜂王告诉它,蜜蜂的访问量每月都增加一成以上,而每月产蜜量差不多下降一成以上。黑熊非常生气,连声问有没有谁偷吃了蜂蜜?
蜂王说:“没有谁偷吃蜂蜜,问题出在没有足够的花蜜来酿蜜。为尽可能提高访问量,蜜蜂们都不采太多的花蜜,因为采的花蜜越多,飞起来就越慢,每天的访问量就越少。您有没有注意到,在给工作量最大的蜜蜂发奖的时候,其他蜜蜂立即一齐发出不满的嗡嗡声?蜜蜂之间竞争的压力太大,一只蜜蜂即使获得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某个地方有一片巨大的槐树林,它也不愿将此信息与其他蜜蜂分享。您要是早说您是在与棕熊比赛,而不是在让我们比谁访问的花多,蜜蜂们的工作就大不一样了。”
黑熊这才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太对头,于是虚心地向棕熊请教。
棕熊说:“我之所以让蜜蜂们专注于采集更多的花蜜,是因为花蜜才是与最终的绩效直接相关的。你的评估体系很精确,但你评估的绩效与最终的绩效并不直接相关。枝节越多,越容易走入歧途,越容易忘掉最终目的而把手段当成目的。
“另外,你的奖励方法也有问题,本来是为了让蜜蜂搜集更多的信息才让它们竞争,由于奖励范围太小,为搜集更多信息的竞争变成了相互封锁信息。我的蜜蜂不一样,因为我不限于奖励一只蜜蜂,为了采集到更多的花蜜,蜜蜂相互合作,嗅觉灵敏、飞得快的蜜蜂负责打探哪儿的花最多最好,然后回来告诉力气大的蜜蜂一齐到那儿去采集花蜜,剩下的蜜蜂负责贮存采集回的花蜜,将其酿成蜂蜜。虽然采集花蜜多的能得到最多的奖励,但蜜蜂之间远没有到人人自危相互拆台的地步。激励是手段,激励单个的蜜蜂更是手段的手段,相比之下,怎么激发起所有蜜蜂的团队精神重要得多。”
当黑熊给一个蜜蜂奖励的时候,其他的蜜蜂并没有理解这种奖励的真正目的,于是,它们选择了一种对它们最低成本的方式——少采蜜多跑路。结果它们总是那么忙碌,只不过从来不问忙碌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这就给领导者的绩效评估思路提出了疑问:评估过程是否与绩效目标相一致?
黑熊失败的原因在于,评估系统没有直指目标,而是掺和了一些枝节,这就给蜜蜂们提供了一个错误的信息:不要管采多少蜜,跑够了路就行了。正是组织对评估系统设计的缺陷,导致绩效的不理想。所以说,奖惩标准和评价系统是一个组织引导员工高效工作的“永动机”。
抢食的乌鸦
树上飞来了一只嘴里衔着一大块肉的乌鸦。它的后头跟了一大群的乌鸦同类。叼肉的乌鸦急促地飞落在树枝上,不停地喘息着。它深怕好不容易找到的美食因一时的疏忽而被其他同类叼走。它只好停在那儿,嘴里紧紧地咬住那块得来不易的肉。由于嘴里长时间叼着东西造成呼吸困难,同时因为被同类追赶着,它已显得无精打采!它稍不留意晃了一下,肉突然从它的嘴里失落,其他乌鸦见机不可失,纷纷猛扑下去。
在这场你争我抢的混战中,一只非常机灵敏捷的乌鸦抢到了那块肉,立刻展翅扬长而去。当然又引发一场追逐战!头一只被追得精疲力竭的乌鸦也无力地跟着飞,但已明显地远远落在后头。结果第二只乌鸦遭到像第一只一样的下场,弄得精疲力竭后,也终于失落了那块肉,于是又是一场激烈的争食战,所有的乌鸦又去追赶那只“幸运”的乌鸦……
可以想像得到,最终没有一只乌鸦可以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吃掉这块肉。乌鸦因为得到了一块肉而遭到同伴的追赶,同样的,人也会因为得到奖励或提拔,而受到同事的冷遇——尽管这种反对不像乌鸦的那样直白。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懂得与他人分享荣誉,如果一个人独享,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也享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