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都非常注重余暇时间的价值。即使在今天,他们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宋朝大学者欧阳修平日公务繁忙,谈起他的读书和写文章,他曾介绍说:“钱思公喜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所则读小辞。宋公垂在史院时,每次去厕所都必带书。我平生所作的文章,也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一天,生病的达尔文坐在藤椅上晒太阳,面容憔悴,精神不振。一个年轻人路过达尔文的面前。当他知道面前这个衰弱的老人就是写了著名的《物种起源》等作品的达尔文时,不禁惊异地问道:“达尔文先生,您身体这样衰弱,常常生病,怎么能做出那么多事情呢?”达尔文回答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的确,达尔文非常珍惜时间,他曾在给苏珊·达尔文的信中说:“一个会白白浪费一小时的人,就不懂得生命的价值。”
著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装饰品,那就是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小纸条。杰克·伦敦非常偏爱这些纸条,几乎和它们形影不离。这些小纸条上面写满各种各样的文字:有美妙的词汇,有生动的比喻,有五花八门的资料。
杰克·伦敦从来都不愿让时间白白地从他眼皮底下溜过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小纸条;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他一边穿衣,一边读着墙上的小纸条;刮脸时,镜子上的小纸条为他提供了方便;在踱步、休息时,他可以到处找到启动创作灵感的语汇和资料。不仅在家里是这样,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也不轻易放过闲暇的一分一秒。出门时,他早已把小纸条装在衣袋里,随时都可以掏出来看一看,想一想。
华罗庚曾说过:“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都常常感到时间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干许多重要的事。而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实际上正是如此。三国时期的董遇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要前去找他求学的人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求学者抱怨说“没有时间”时,他则回答说:“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每天临睡前挤出 15 分钟看书,假如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每分钟能读 600 字,十五分钟就能读 9000 字。一个月是 25.2 万字,一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 302.4万字。而一般书籍的篇幅从 12 万字到 20 万字不等,平均起来大约15 万字。每天读 15 分钟,一年就可以读 20 本书,这个数目相当可观,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人均年阅读量。然而这却并不难实现。
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思考问题的空闲时间,不妨试着坚持每天睡前挤出十几分钟的时间,一旦形成了习惯,就很容易长期坚持。
不仅睡前是很好的余暇时间,茶余饭后都有可利用之处。
唐代大诗人李白好饮酒,但他并非酒色之徒。而是以酒助兴,激发创作的灵感,享受美酒的同时,挥毫泼墨,潇洒飘逸,令人赞叹,喝酒作诗两不误,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爱因斯坦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吃饭时,与主人讨论问题,忽然间来了灵感,他提起钢笔,在口袋里找纸,一时没有找到,于是就在主人家的新桌布上写开了公式。
不只是李白、爱因斯坦善于利用休息时间,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的人物。例如,南宋词人李清照夫妇晚饭后习惯喝茶,他们觉得喝茶聊天是对时间的浪费,就发明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茶令”。茶沏好后,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便开始讲史书上记载的某一件史实。讲完以后,另一人不仅要说出这史实出自哪一本书,还要说出这一史实在书中的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这就是说,知道这一史实,如果没读过此书,就答不出来;读了,而不熟悉,也答不上来。如果答不上来或答不准确,茶是不能喝的,只能闻闻茶香。通过这样的“茶令”,两个人的史学知识不断积累,丰富了创作内容,也充分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我们在休闲和娱乐时,不妨也借鉴古人有益的方法,在闲暇时有意识地增长自己的知识,这样,你的有效时间会变得更充裕,你成功的道路才会变得更平坦。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们随手撒下的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润下,慢慢地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果实。漫长的一生中,我们的命运看似变化莫测,但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走的每一步都已为明天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我们的明天,是由今天的所作所为决定的。要想爬到最高的山峰,必须脚踏实地地迈好每一步。成功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的。要实现远大目标,就必须踏踏实实地把手边的事情做好。因为,手边的每一件小事,正是你理想大厦的一砖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