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固然不能脱离群体,可是如果你喜欢独来独往,也不必过分在意别人把你当成“孤家寡人”。如果你周末喜欢看书,那么就不必勉强自己去参与无聊的聚会。心理学者研究认为,唯独孤独才是人类所能追求的境界。在多感的青春年华中尤其须充分体验孤独的乐趣,有某种才华的人,总会显露出孤独感。
闻名于世、陷入千百万观众和崇拜者的重重包围中的意大利电影明星索非娅·罗兰居然也会感到孤独,而且还喜欢寂寞。她说:“在寂寞中,我正视自己的真实感情,正视真实的自己。我品尝新思想、修正旧错误。我在寂寞中犹如置身在装有不失真的镜子的房屋里。”
这位艺术家认为,形单影只,常给她以同自己灵魂坦率对话和真诚交往的绝好机会。孤寂是灵魂的过滤器,它使罗兰恢复了青春,也滋养了她的内心世界。所以她说:“我孤独时,我从不孤独。我和我的思维做伴,我和我的书本做伴。”
刘海粟大师主张:年轻人“精力正旺,正是做学问的好时光。一定要甘于寂寞。你集中一段时间闭门学习,不去赶热闹,社会上暂时不出现,没啥了不起;等你真正有成就,社会上永远记得你,你就永远不会冷清,不会寂寞了。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对一个名人来说,热闹有时就是捧场,就是奉承。这对从事艺术创作是有害的。因为太热闹,脑子会发热,安静不下来。”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根本的孤独感。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因此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
司汤达在世时,声名并不显赫,但他预言要等到 1880 年左右才会有人欣赏他;贝多芬的许多作品更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他自己也很清楚,他的几部钢琴奏鸣曲是为未来世纪的听众而创作的。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内驱力。如凡·高作画,既不为名,也不为利,他之所以要拼着性命作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
爱因斯坦的一生也患有根本的孤独症。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他坦率地作了自我解剖:“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日俱增。”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作为现代人,都难免偶尔有孤独感。对于人类科学、文化创造来说,孤独感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孤独感会使人处于一种自我发现的紧迫状态。
孤独往往能带给我们大量的独处时间,可供自由支配。大凡成功者都必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否则,幸运为什么独独喜欢降临到他们头上?因此,在生活中不要害怕孤独,要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去努力发展自我。
在很大程度上,命运掌控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努力,去拼搏,才能够获得成功,活得精彩。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因为没有目标而白白耗费了一生。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成功的生活。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唯有如此,你才能赢得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