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九年(1411),吴与弼奉父母之命返乡完婚。在乡里,他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每次到京探望父亲,穿的都是布衣旧鞋。中年以后,家境日贫,他亲自下田耕作,自食其力。对不义之举,一概不为;对不义之财,一概不取。所以,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他都谆谆教诲。甚至招待学生食宿,以此远近闻名。其学生胡九韶说:“惟先生遇患难仍能学习、进益,别的人则不免意志颓唐而懒怠下去。”
吴与弼一生不应科举,章学家乡,屡荐不出。正统十一年(1446),由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举入朝,后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也一再荐举,他都谢绝不出。景泰七年(1456),御史陈述又荐举他入阁章学,帝下诏江西巡抚韩雍前往礼请,他又辞谢不出。天顺元年(1457),大臣石亨与大学士李贤上疏荐举,并派人前往征召吴与弼进京。第二年五月,授为左春坊左谕德,他上疏请辞。英宗召入文华殿,咨询其因,他以“浅陋之学,衰病之躯,有负期待之重,岂敢窃禄为官”力辞。后又多次上疏辞职,并由其子向吏部告以病重,才得以允准。辞官归里后,在呈英宗的谢表中力陈十事,说:“一曰崇圣志,二曰广圣学,三曰隆圣德,四曰子庶民,五曰谨命令,六曰敦教化,七曰清百僚,八曰齐庶政,九曰广言路,十曰君相一德同心。”词语恳切,获英宗嘉许,派人护送回乡,并命地方官按月支给仓米,以示关怀。成化五年(1469)吴与弼病故于家。
《郡守拙斋萧侯崇祀记》:作者周汝登(1547-1629),字继元,别号海门,嵊县(今属浙江)人,万历五年(1577)丁丑进士,擢南京工部主事,历兵、吏二部郎官,官至南京尚宝司卿。在芜湖时,周汝登因不忍横征,被贬官,榷税不如额,谪两淮盐运制官。
周汝登虽身在官场,仍笃信王阳明之学,以王阳明的“本心”之学为宗,并身体力行。他主张做人应该以忠孝为根基,不能为利欲所诱惑。他经常在任职期间,开设章学会,章解王阳明学说,论点新奇,语言充满理性,往往引来听者的阵阵掌声。他在南京任职时,创建了规模宏大的阳明祠,他的弟子将他的学说辑录成册,名为《或问》,后来又辑入《东越证学录》。
年至花甲时,周汝登曾召集近百人在绍兴阳明祠内章学,陈述王阳明学说,精辟的章演令听者无不颔首。在辞职回到故里时,他也经常往来就近府县章学,并有一段时间留聘金华霞院书院主章。由于他见解高远,章学结合当地实际,听他演章者,不论贫富贵贱,皆有所得。
周汝登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深广,著作较多。除万历十六至十八年总纂《嵊县志》外,还著有《东越证学录》《圣学宗传》《四书宗旨》《王门宗旨》等著作,为嵊州宋、元、明、清知识分子中所少见。
庄元臣《叔苴子内外篇》:庄元臣,字忠甫,号鹏池主人,松陵(今江苏吴县)人,约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隆庆二年进士。他的主要著作《叔苴子内外篇》站在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把道家的游世思想与佛教的出世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从多方面发挥了道家思想,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过去却很少为人所注意。其内篇多言道德性命之理,约占全书六、七万字的百分之七十,外篇则论及治乱兴衰之事。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于《叔苴子外篇》。从经济思想上看,庄元臣对传统的重农观点从理论上作了新的阐释。他指出当时农业遭受“侵食”的严重状况。“十分天下之民,农居其一”,余则士、商、工、兵、胥吏臧获、缁黄(即僧道)、游食、妇女、老稚等各居其一,此“九者皆不耕而食于农者”。他的著作还有《三才考略》《觉参符》《时务策》《凤阁草》等。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宋元学术史专著,明清之际黄宗羲草创,黄百家、全祖望修补,王梓材、冯云濠、任绍基校刊,全书100卷,共分87个学案和两个学略(《荆公新学略》《苏氏蜀学略》)、两个党案(《元祐党案》《庆元党案》),约列人物2700余名。清代史学家全祖望(1705-1755)在其《黎洲先生神道碑文》中说,宗羲“晚年于《明儒学案》外,又辑《宋儒学案》《元儒学案》,以志七百年来儒苑门户”。该书基本上围绕理学的濂、洛、关、闽及象山、永嘉、永康、金华等学派的师承门户,分别归综立案。编者的倾向在濂溪、象山学派一边。卷首有全祖望为100卷书所作的88篇序录,对各学派的宗旨、学风均有指陈。书中有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王梓材、冯云濠的大量按语,褒贬、抑扬,出入于各派之间。该书内容虽比较驳杂,但体制严整,条理井然,观点大体一致。它是研究宋元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
张载(1020-1078)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字子厚,汉族,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熙宁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于道,年五十八。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
《训欲遗规》:作者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临桂(今广西桂林)人,。雍正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外任三十余年,任经十二行省,官历二十一职,所至颇有政绩,得乾隆帝信任。革新云南铜政,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理天津、河南、江西、南河等处水利,疏河筑堤,修圩建闸。先后两次请禁洞庭湖滨私筑堤垸,与水争地。治学以薛瑄、高攀龙为宗,为政计远大。辑有《五种遗规》。乾隆三十六年卒。谥文恭。陈宏谋原名弘谋,晚年因避乾隆(弘历)讳,改为宏谋。他是清代广西及桂林籍官员中,官位最高(宰相),雍正元年(1723)进士,任官时间最长(48年),任官历经省份最多(12个省),政绩卓著而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一位清官、名臣。
陈宏谋有感于世上多有弊端,遂于公务之余,采录前人关于养性、修身、治家、为官、处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迹,分门别类辑为遗规五种:《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总称《五种遗规》。
《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清咸丰时人,具体行藏不详。其所写《围炉夜话》分为二百二十一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和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这本书是作者王永彬“于清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的一经堂完成的。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代以来,其书影响颇大,与明人洪应明写的《菜根谭》,陈继儒写的《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