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3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情景二: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固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为主食。副食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样来的。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去章给他父亲听。他父亲说:“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公厨里的食物拿一些送给他吃吧!”
当南部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东西的时候,他再三推辞,争执了半天,才勉强收下。可是,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他送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已经放坏了。他自然很不高兴,问范仲淹道:“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了些饭菜,而你却不肯下筷,莫非认为这样做,就污了你品行吗?”
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骤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将来吃不得苦了。”
由于范仲淹出身贫寒,备尝艰辛,因而对民间疾苦深为同情。他做官以后,提出了许多对劳动人民有利的改革主张。
主题:从古至今,国家民族在创业过程中,都需要一种精神来激励人民、凝聚人心。如果不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只想在前人创造的成果上坐享其成,那么,这样的国家民族,没有不走向衰落的。
经典:
【原文】以强去强者弱[1],以弱去强者强[2]。国为善[3],奸必多[4]。国富而贫治[5],曰重富[6],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兵行敌所不敢行[7],强;事兴敌所羞为[8],利。主贵多
变[9],国贵少变[10]。国多物[11],削;主少物[12],强。千乘之国[13],守千物者削[14]。战事兵用曰强[15],战乱兵息而国削[16]。
——《商君书·去强第四》
【注释】
[1]以强:用强民政策。地主阶级掌权的国家采用儒家的“仁政”治国,既会纵容奴隶主贵族和反动儒生破坏法治,这就叫做强民政策。去强:除去强民。强民主要指不守法的奴隶主贵族、反动儒生等。
[2]弱:弱民政策。国家提倡耕战,实行严刑厚赏,如连坐告奸,杀力,攻力,使富者贫等项政策,就会使民族变得淳朴守法,这就叫做弱民政策。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采用使民众顽固不守法的政策、来除去强民,国家就削弱。采用使民众淳朴守法的政策,来除去强民,国家就强盛(参阅《弱民》)。“去强”和“强民”等项政策,虽然有让老百姓淳朴专一、安居守土,无条件听从国君使用一面,但主要是打击以奴隶主贵族和反动儒生为首的犯法分子。它在当时起到了保护新的生产关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的作用。
[3]国为善:指国家采用儒家的“仁政”治国。
[4]奸:奸民。主要指奴隶主贵族、奴隶主商人和反动儒生等复辟势力。
[5]贫治:当穷国来治理。指推行农战来治国。
[6]重(chóng):更加。重富:富上加富。
[7]兵行敌所不敢行:用兵敢打敌人所不敢打的仗,指实行以法治军,士兵就拼死作战,敢于出奇制胜,而这正是敌军做不到也不敢做的。
[8]事兴敌所羞为:干敌人认为是可耻的事情,指实行法治路线的各种措施,如农战、连坐告奸等,排斥儒家的“仁义道德”。
[9]主贵多变:国君贵在谋略多变化。指国君能够随着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10]国贵少变:国家贵在法令少变化。实际是指法治路线不可改变(参见《弱民》)。
[11]物:事。国多物:国家可以去干的事情太多。指国内民众舍农游食可以从事各种不正当的职业。
[12]主少物:国君提倡专一地搞农战,《靳令》中有“守十者乱,守壹者治”,与此意思相同,可参阅。
[13]乘(shèng):就是辆,指兵车。
[14]守千物:什么事情都想干。这句话是章,即使是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如果不专一搞农战而什么事情都想办,也会削弱。
[15]事:治。战事:军纪严明部队严整,对战事有准备。兵用:士兵肯为国君效力。
[16]战乱:军纪松散部队混乱,对战事无准备。息:停止。兵息:指士兵不肯为国君打战。
【释义】用强制的办法来清除不守法纪的民众,是效率低的办法。用普法教育的办法来减少不守法纪的民众,是效率高的办法。国家施行善政,奸诈的坏人就一定会多。国家很富强,却按照穷国的办法治理,这样的国家会富上加富,富上加富的国家就强大。国家贫穷却当做富国来治理,这就叫穷上加穷,穷上加穷的国家会被削弱。军队能做敌人所不敢做的事就强大;对征战等国家大事能做敌人认为耻辱不愿做的事(儒家把发动战争看做耻辱)就有利。君主贵在多谋善变,国家贵在法制稳定。国家政务繁多,就会被削弱;国君政务精简而不杂,国家就会强大。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只是满足守住一千辆兵车的物资,国家就会削弱。行军征战之事,士兵用心效命,国家就强大;打仗时军阵安排混乱,士兵不卖力,国家就会被削弱。
评解:
商君书也称商子,共有24篇,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法家思想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对于今天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篇谈论如何消除百姓不听从政令的弊端。国家很富强,却按照穷国的办法治理,这样的国家会富上加富,富上加富的国家就强大。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不少人眼里,艰苦奋斗就是要吃苦受累。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艰苦奋斗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客观条件好了,“艰苦”的含义会有所变化,那种简单化的看法不符合现在提倡艰苦奋斗的本意。实际上,艰苦奋斗不仅有“艰苦”的含义,更有“奋斗”的要求,它强调精神上要振奋,思想上要刻苦,顽强拼搏。即使是那些富有之人、发达之国,他们在聚集财富、走向强盛的过程中,何尝离开过艰苦奋斗。因此,艰苦奋斗是精神,也是方法。特别是在条件不充分、环境不利的情况下,通过艰苦奋斗往往可以弥补不足,干成事,干成大事。一个人以艰苦奋斗为准则,自强不息,可以锤炼意志,增长才干;一个民族或国家以艰苦奋斗为风尚,奋发图强,可以众志成城,成就辉煌。
讨论:
(一)课内讨论:
吃苦的人不吃亏
小周与小杨同时进入某企业开始试用。公司安排他们从做烧炉工开始实习。烧炉工是进该企业最危险最艰苦的岗位。小周读了几年大学,到头来竟会成为一名烧炉工,这真是做梦也没想到的。此时小周做好了辞职的准备,就等着实习期满,看老总怎么安排他。
好不容易熬到实习期满,小周壮着胆把自己想换工作的想法说出来,老总和颜悦色地问小周:“你希望做什么工作呢?”小周愣了愣,他只是对眼前的工作不满,至于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他还真的没有想过,就支吾着:“至少,不能总让我在车间里干粗活吧。”老总点了点头,一挥手说:“好吧,既然这样,你到质检科吧,担任质检员,怎么样?”小周一听,心里暗暗高兴:“不管怎样,我到底不用干粗活了!”
小周就这样进了质检科。而小杨依然留在钢炉前,与通红的钢条打交道,没有被调动的任何迹象。几个月后,公司任命了一批新的干部,其中就有小杨,他被老总提升为设备技术科副主任了。
听到这个消息,小周想了很多。
(二)课外思考:
1.今天我们还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吗?
2.如何理解“吃亏是福”的说法?
延伸诵读:
【原文】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偶奇观。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书山妙景勤为径,知渊阳春苦作弦。风流肯落他人后,气岸遥凌毫士前。
——《王宝池·劝学》
【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