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组织管理艺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问、教学举例和课堂讨论既可以作为教学方式方法研究的内容,也可以与教学批评、课堂教学组织一道作为课堂组织管理艺术研究的内容。
第一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问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精确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大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课堂提问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问的意义
1.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提出有意义的、典型的、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的有关问题,将会使大学生陷入困境,然后主动积极地寻求问题的解答,摆脱问题的困扰,将会激起学生认识和理解方面的强烈兴趣,给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的动力。当大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他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困难面前不畏缩,在挫折面前不止步,并努力取得优异成绩。
2.启发大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家鲁利亚说,在人有适当的动机而使课题变得迫切了,并且它的解决成为必要的了。当人要从他所在的情境中走出来,而又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时,只有在这种场合思维才会出现。当一堂课上大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使大学生开动思维机器去主动寻求答案;当大学生思维方向不明确时,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把大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被认知的对象,使大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当大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关时,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大学生开辟新的路径,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产生顿悟与突破;当大学生要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时,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大学生将思维进行有条理的收拢,得出圆满的结论。
3.集中大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台上教师照本宣科,台下大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很难做到真正的沟通,课堂气氛不活跃,成为一种“闷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问题教学则能较好地克服“闷课”现象,它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的提问、点拨、引导、讲解充满机智,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示本质和规律,令人茅塞顿开;又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大学生去探索、思考、发现,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这就让教学双方都处在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之中,为教学活动的成功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4.促使大学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
“夫子循循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一是提问,二是指点。宜揣摩何处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孔子和叶圣陶先生的有关教师提问启发,循循善诱的思想,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同样能给大学生指明清晰的思路,并诱导大学生按照这一思路自然地深入到教材内容中去,从而完成“教师循循善诱于前、学生孜孜以求于后”的教学局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问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切忌不经思考随口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提问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转化认识,提升觉悟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问。其次,要在关键时刻提问,下“及时雨”。当大学生思维犹如平静的湖水时,用提问巧设疑难,造成悬念,激起大学生思维的“千层浪”;当大学生思维处于“十字路口”欲进而不知方向时,用提问引导大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当大学生的思维在“爬坡”,欲上而乏力时,用提问巧妙点拨,以减小难度,以此鼓励之。因此,启发式提问,不仅要求大学生“知其然”,而且更要使大学生“知其所以然”。有经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常这样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些都是启发大学生讲求思维过程,从思维过程中引出结论的好方法。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指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所提问题必须准确,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里,掌握重点,突出难点,抓住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设计提问,一不要面面俱到,主次不分;二不要频繁、烦琐。这样才能以最短时间,创造最佳效果。问题的答案也应在预料之中,要避免答案的不确定,或超过大学生认知水平。
3.引领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大学生思维变化发展的方向,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回答教师的设问深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最终获得理性认识。如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提出中国为什么要同美国等国家联手反对恐怖主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因为认识的局限性,难以正确地从人类价值观的高度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阐明,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这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如果仅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出发,对此问题回答必然带有局限性。
4.科学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提问一定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结构,考虑大多数大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努力思索后能够回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提问要注意科学性,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要有合理的坡度,使不同水平的大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通过回答都能获得成就感。通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提问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次。如在讲”三个代表“理论中的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可以这样提问:
(1)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中国共产党怎么样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选择提问对象时,也要注意大学生水平的差异,以达到因人施问,因材施教的目的。
5.适度和适量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问题的难度而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所提问题太难太生僻,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回避的心理,思维过程不会发生;太简单太容易,又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思维过程也不会发生。适量性原则是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问题的数量而言,即提问要抓教学内容的关键和本质,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接提出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和摒弃”满堂问“的形式。教师提问时,要把握时机,做到少而精,能切中要害。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问的主要方式
1.提出问题点名答
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问题点名让某一大学生来进行回答。教师为了检查大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政治理论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的认识情况,可抽个别大学生来回答问题,通过个别大学生的回答可使全体大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当个别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也可通过提问的方式以引起他本人和大家的注意。只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课、大课比较多,教师在点名让大学生回答问题时大多数时候不得不借助授课学生名册。
2.提出问题大家答
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全体学生共同回答。让大家一起回答的问题,通常是比较简单而又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大家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问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对正在讲授的某一内容或问题,教师也可采取这种方式来了解大家是否能跟上思路或思路正确与否。
3.提出问题自己答
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当教师提出问题后,通过观察学生的神情,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回答时,在学生稍加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给学生一个明确、正确的答案。对一些已学过的知识、理论、原理、观点需要回顾利用时,也可采取自问自答的方法,使大家在回顾思考的基础上,得到正确的答案。教师有时为了节省时间,也可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
4.提出问题暂不答
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问题后,暂不让大学生回答,让大学生在阅读教材或听讲后,再作回答。让大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可充分调动大家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一堂课临近结束时,教师提出与下次课讲授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大家来思考,等下次上课再作回答。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上好下次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问的场合
1.在概念的内涵处设问
讲清概念的内涵,有助于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讲清概念的外延,有助于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较为全面具体地掌握概念。例如教师在讲解”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时,就可以根据”科学发展观“概念的内涵、外延设问:
(1)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它与科学发展有区别吗?
(2)”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
(3)科学发展观是如何形成的?
对这样的提问,只要大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回答,就可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其他内容的理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观点的说明处设问
树立一个观点,关键在于对观点的深刻认识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平铺直叙地说明,未必能给大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这一观点时,如果教师远离生活地讲:第一,威胁生态平衡;第二,危害人类健康;第三,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很难将”危害“的严重性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如设问:
(1)每个人生活需要衣、食、住、行,这些东西从哪里来?
(2)大自然中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
(3)威胁生态平衡就是威胁人类生存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4)每当人们受到不法伤害时,很痛恨罪犯,而受到环境污染却不以为然,这是因为环境污染的危害是小事吗?
(5)环境污染会从哪些方面伤害人类,结果怎样?
(6)经济的发展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何好处?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哪些因素制约?
这样设问,不仅逻辑性强,知识严谨,而且具有启发性,并能使知识前后照应。在此基础上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不仅能讲清道理,同时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
3.在原理的论证处设问
原理就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一种理论,是组成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形成大学生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展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难点之所在。教材中的原理通过论证,揭示其外在表现形式及内在的本质,比较抽象、难理解,如果设问得法,依据原理的论证过程设问,步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地揭示原理,则清晰明了,可牢记不忘。例如讲解马克思、恩格斯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两个规律之一的唯物史观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这一原理时,设问:
(1)生产力包括哪些因素?这些因素是固定不变的吗?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什么?
(2)生产力是怎样决定生产关系的?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哪些作用?
(4)生产关系怎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这样设问,学生一定会明白理解:要使生产关系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掌握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