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人大代表徐力群
去年两会与宁夏团的徐力群代表侃谈“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今年聊点什么?话题也不小,民族工业与职业教育。
徐力群代表目光炯炯。近些年,国内民族工业走出去到国外打拼的企业越来越多,结果大多“英雄苦短”,境况不是太好。于是,媒体就此大发宏论,如科技含量不够、技术不够顶尖、自主研发力量薄弱、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等导致这些企业发展不太好。依我看,都不是,我们的企业不是创造不出国际一流的产品,而是生产不出一流产品,根源只有一个,国内缺少大批量的精准劳动者。
大到汽车发动机、电子产品芯片,小到机床磨具、指甲刀,我们企业的产品质量都无法与发达国家媲美。培养精准劳动力,二战以后德国工业经济崛起是从职业教育开始的。因此,可不可以这样说,民族工业的出路取决于职业教育的高度。
拿中卫市来说,教育的滞后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2010年年底,中卫市高中入学率为57.7%,排在全区倒数第二。2006年以前的10年间,中卫市共有83583人没有上高中,那么今后的10年内,全市上不了高中的人数还会新增近7万人。更为严重的是,在2006年8139名接受高中教育的人中,只有1801人接受的是职业技术教育,占22.1%,这个数字要比德国、日本低40个百分点左右。在教育投入上,教育投资远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占GDP4%的标准,更低于发达国家6%~8%的标准。
于是,“十一五”期间,中卫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高起点”地办职校。怎么个“高度”呢?第一是提升幸福感认知的“高度”。中国人既聪明,又勤奋,为什么生产技能、操作工艺无法实现精准呢?原因是不敬业、不爱岗。必须在学生们思想深处树立靠自身劳动创造幸福最光荣的价值观,培养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荣辱观。第二是增强职场适应力的“高度”。要在学生心灵深处确立一身“绝技”方能走四方、能干不是为了混饭、学无止境、自己提拔自己等现代理念。第三是培养技能精准的“高度”。请进来,聘企业、三产一流的工程师、技师授课;走出去,带学生到省内外一线实习、操练,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每天都有企业来要人,市职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徐力群代表最后乐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年初我市第一职业学校1700名毕业生已提前实现100%就业。另外,今年我市投资1.2亿、5000多名师生的第二所职业学校(很快升级为职业学院)已开土动工。”
“职业教育是民族工业的堤坝,这个堤坝有多高,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就会有多高。”徐力群市长最后说。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