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双钩
双钩是双器械的一种,以勾、搂、锁、挂、带、托、压等钩法所组成的套路。它的特点是“钩走浪势”,钩随身走,身随钩活,身灵步活,步法轻稳,钩活势飘。
10.九节鞭
九节鞭属软器械,以抡、扫、缠、挂等软鞭鞭法组成套路。主要动作有手花、腕花、缠臂、绕脖、骗马、背剑等。它的特点是“鞭走顺劲”,“鞭随人意”,抡起鞭来必须顺着鞭的走势而飞转变化,又必须软中有硬,软时如绳索缠绕,硬时如铁棒直转。双鞭需要练习者有双手同时掌握鞭的能力。单刀鞭要求练习者两手有运用不同类型的器械的能力,能分别把鞭法和刀法恰当地表现出来,需要有较高的协调性。
11.三节棍
三节棍属软器械,以抡、扫、劈、舞花等棍法所组成的套路。它的特点是能长能短,硬中见软,勇猛快捷,刚健有力。
12.绳镖
绳镖属软器械,以缠、抛、抡为主,以绳索缠绕身体各部分而变化出许多动作的套路。主要动作有踢球、拐线、缠脖、“十字披红”、“胸前挂印”等。它的特点是“巧打流星顺打鞭”,运用巧劲,一根长索在身前、身后、脚部、腿部、肘部、颈部缠绕收放,不用巧劲就难以变化自如。它是技巧性较强的项目。
13.流星锤
流星锤也是一种软器械,是一端系有锤头的长绳,运用方法及特点大致与绳镖相同。
(三)对练
对练是两人以上按照固定动作进行攻防格斗的套路练习,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1.徒手对练
徒手对练是以徒手踢、打、摔、拿攻防技术组成的拳术对练套路。不同的拳种具有不同的对练特点。例如,查拳的对练,多闪展腾挪、蹿蹦跳跃等动作,华拳的对练,除蹿蹦跳跃外,还有跌扑滚翻等动作,太极拳的对练,多粘连黏随等动作;南拳的对练,多肘臂的桥法动作;形意拳对练,多紧凑快速的动作,八极拳的对练,多挨傍挤靠的动作;擒拿对练,多封拿锁扣等反关节和闭气脉的动作。
2.器械对练
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击、刺等攻防技术组成的器械对练套路。有短器械对练,长器械对练,双器械对练,软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软对练,双与软对练等等。常见的有单刀进抡、三节棍进棍、对刺剑等。
3.徒手与器械对练
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以拳术,一方以器械而组成的对练套路,以套路运动形式来练习空手技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枪等。
(四)集体项目
集体项目是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的集体演练,可以编排成图案和采用音乐伴奏。表演时队形整齐,动作划一。
二、格斗运动
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则,两人进行斗智较技的对抗运动。开展较多的有散打、推手、短兵三项。
(一)散打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搏斗运动。散打的特点是手脚并用,全身肌肉的张力极大,而动作又进行得非常迅速。散打能够使肌肉富有弹性,提高灵活性。同时由于肌肉活动激烈,也提高了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机能。它能够使人们学会利用时机来进行攻击,并提高攻击的准确性和突然性,提高防身自卫和实战能力,能够培养勇敢、顽强、沉着、机智等品质以及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二)推手
推手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搏斗运动。推手的特点是双方在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条件下,运用肘、腕、拳、指等本体感觉来判断对方肌肉力量上所发生的细微变化,引劲落空,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它能使本体感觉的机能和中枢神经迅速变换,抑制与兴奋作用的功能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短兵
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藤、皮、棉制作的似短棒的器械,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击、刺、劈、斩等剑法和刀法进攻对方以决胜负的搏斗运动。短兵的特点是融击剑和劈刀于一体,剑法和刀法并用。在比赛时剑法和刀法并用。在比赛时剑法和刀法变幻不定,需要及时辨清予以进击,对中枢神经系统迅速转变外界刺激物反应的能力要求较高。它能使人体中央视觉、运动感觉等感受机能的敏锐性和神经系统与各部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武术的特点与功能价值
一、武术的特点及地位
(一)刚柔相济
中国拳言道:“刚则折,柔则亡,不刚不柔,拳中之法”,充分说明了刚柔相济的辨证关系及其作用。
(二)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的技击性是武术的精髓与魅力,也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项目和战斗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体现了它的军事价值。由于古代武术直接为战争服务,因此,受兵法学的影响较深,技击性是显而易见的。剧烈的军事斗争促进了多种攻防技能的发展与提高,所谓“十八般武艺”,就是用来形容古代兵器之多和攻防格斗技术的多样化的。
今天,武术作为体育运动中的一个项目,技法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且将技击性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武术散打是训练技击性的主要手段。即使是套路运动,其中的劈、刺等动作,既是对抗运动的主要动作,也是套路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以套路运动为主
中国武术一直循着相击的搏斗运动和演练的套路运动这两种形式向前发展。古代以前者为主,近代以后者为主。套路是由若干单个动作,按照一定的顺序恰当的连接而成。拳种不同,风格各异,套路的长短也不尽相同,并有单练、对练和集体表演套路之分。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的特点是以踢、打、摔、拿、劈、刺等击技动作为主,并结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平衡、旋转等多种动作构成。任何一种套路都要求动作连贯,往返多变,起伏转折,节奏鲜明,特点突出。
(四)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是武术运动的又一大特点。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整体,既要求内外合一,又讲究形体规范,精神传意。许多拳种和流派都十分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例如,查拳强调“精气神”,华拳强调“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太极拳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强调“内三合,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南拳强调“内练心神意气胆,外练手眼身腰马”。
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运动形式。
(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由于武术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所以,它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的项目来进行锻炼。武术能在民间经久不衰,与这一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促进武术进一步社会化和国际化。
(六)中华武术的地位
中华武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深受万众景仰,是因为它不仅仅门派林立旗帜招展,也不仅仅南拳北腿技法繁难,更不仅仅刀枪剑戟棍钩叉棒兵器如毛,是因为它在“人体”的运动形式之外,还与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相依相生共存共荣,并且逐渐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术文化。随着中国武术风行欧美,在当代英语中出现了一个响亮而常见的外来语词“中国功夫”,可见中国武术影响深远,魅力无穷。
二、武术的功能价值
武术的价值取决于武术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武术价值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
(一)增强体质
江泽民同志指出:“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中国,武术已成为全民健身的重头项目,据了解,经常习武的人已超过6500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运动。
武术运动的强身健体作用已经得到了科学证明。武术的健身效应是通过平时的训练、实战、节庆表演、比赛等形式获得的。由于武术的运动方法特殊,要求心悟体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可以运动身体肌肉、韧带、关节及五脏六腑。它不仅是形体的锻炼,而且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达到“壮内强外”的效果。尤其是武术的许多功法都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是十分有益的。
(二)防身御敌
武术的攻击性具有防身御敌的功能。通过习武,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而且还能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劈、刺的技击方法。这不仅可以作为公民自卫和御敌的手段,还可应用到公安、军警的训练和对敌斗争之中。例如,散打和擒拿术可以训练徒手格斗技术,把短兵运动略加发展,即可成为警棍的训练内容。即使是军事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公安、军警里广泛深入地开展技击术仍有现实意义。
(三)医疗保健
现代医学已证明,武术锻炼能防治很多慢性疾病。特别是武术中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及各种桩功,对动作、呼吸、意念均有一定的要求,称为“三调”。通过“三调”的锻炼,对多种慢性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北京体育学院生理教研室、北京医学院等十几家研究所和医学院曾对练武者进行各种生理指标的测试研究证明,练武能防治疾病、延年益寿。表1.1是其中的一个试验。
(四)锻炼意志,涵养道德
学武者需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品质。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地克服疼痛关,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习基本动作套路,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参加比赛,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勇敢无畏、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在实战中,培养斗智斗勇,勇猛顽强、敢打敢搏的精神。
武术的实用价值,还表现在人们利用它作为一种传授中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及社会规范的教育形式。因此,中国武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教育功能。植根于“礼仪之邦”的中华武术,深深印上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儒家“仁学”和道家“道学”对武术理论影响较深,从而构成了武术道德内涵——武德。“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成了武术界自然恪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因此,武术具有可贵的礼让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通过武术实践和武术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可以培养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五)娱乐观赏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赛场上双方斗智斗勇的对抗性散打比赛,或是显示武功与技巧的套路表演,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通过观赏,给人以教育和乐趣,同时也丰富了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
武术的娱乐观赏作用,是通过亲自参加、观赏两个途径来实现的。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无疑是一种健康的娱乐活动;观看武术比赛,能调节情感,增强心理健康。武术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还有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功能价值。这里从略。
武术的文化内涵
武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中华历史上绵延数千年。在当今世界上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它是更富哲理的运动,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武术运动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形式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典哲学是武术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我们仅从古典哲学的本体沦、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武术的思想渊源。我国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道”与“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桩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髓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由于生命的盛衰变化都是“气”作用的结果。人体“气”的质量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优劣,因而“气”也被视为武术养生的理论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