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怎样认识人生中的苦与乐。苦乐观是指人们对于快乐与痛苦及其关系的态度和看法。苦与乐有肉体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有时这两方面同时存在。享乐主义所谈论的苦与乐主要是肉体的苦与乐。对他们来说,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与清谈,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恶劣与不方便,都会被视为痛苦,反之则是快乐。悲观主义者所说的苦乐,虽然也包含物质方面的苦与乐,但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苦与乐。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因而在生活中,大学生朋友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苦与乐的考验。有的人受社会上“超前消费”的影响,在生活上盲目攀比,讲排场,为了赶时髦,强逼父母增加汇款,个别的甚至以偷盗或不惜以贷款来玩乐。这是一种享乐主义的表现,这种乐不是真正的快乐,犹如文化哲人钱钟书在《论快乐》一文中所说:“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到了最后,方知是上了当。因此大学生朋友们要正确认识和掌握苦与乐的辩证法,苦与乐是人生境遇中一组相互对应的生活感受,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系。说排斥,这是因为无论表现在物质生活领域还是精神生活领域,苦与乐的主观感受是不能互相代替的。说联系,是因为苦与乐是相互比较而存在,相互渗透的,没有苦就没有乐,没有乐也无所谓苦,在苦中酿造乐的因素,在乐中也蕴藏着苦的因素,“苦尽甘来”,“乐极生悲”,正是从生活实践的体验方面概括了苦与乐之间相互渗透转化的辩证关系。
3.什么是正确的荣辱观。荣辱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指人们对于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看法、态度。“荣”是指光荣,荣耀、光彩,是一个人的行为或社会地位获得社会的赞扬和肯定,从而在行为主体的内心中引起的一种满足和自我肯定的体验。“辱”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社会地位被社会所否定、鄙视、谴责、惩罚等在行为主体心里引起的羞耻感和对自己的愤怒与不满。荣和辱都是人的内心体验,但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不同的阶级,阶层,甚至不同的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其荣辱观念都有所不同。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把他们的出身、特权和对财富的占有视为荣耀;资产阶级把占有大量的金钱和个人的名声显赫视为荣耀,反之则是耻辱。正如电影《百万英镑》中的流浪汉亨利·亚当一样,当他手捏一百万英镑时,立即由穷汉子变成了上等人,而当他的“百万英镑”在恶作剧中不翼而飞时,他马上变成了一个谁都瞧不起的可怜虫。劳动人民则把自食其力,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当作光荣的事。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人把讲道德作为光彩的事,把违背道德、不履行自己的义务视为辱。没有任何道德观念的人,即便是做了可耻的事,不知羞耻,不感到内疚,即荣辱不分。无产阶级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无私贡献和做出成绩看作真正的荣耀,反之则是世界上最大的耻辱。当代大学生朋友们在荣辱方面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集中表现在划不清两个界线。一是划不清荣辱感和虚荣心的界限,有的同学十分爱面子,计较个人得失,平时既不想认真履行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又希望有点作为就能得到个人荣誉,把荣誉视为个人获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的本钱和砝码。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二是划不清自尊心与嫉妒心的界限。有自尊心的人对自己的价值实事求是的评价,光明磊落对他人的荣誉既尊重又不自卑,把压力变为动力。嫉妒心是一种憎恨他人成绩和荣誉的不正常情感。有嫉妒心的人,常在他人面前说三道四,贬低他人,抬高自己,甚至认为他人的荣誉是对自己的侮辱,要求对名利实行“绝对平均主义”,“人人有份”,这种心理不仅使大家看不到自己的弱点,而且破坏同学之间的友谊。
4.如何看待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顺境即顺利的人生境遇,指人的理想和目的得到顺利的实现,事业取得成功。逆境,即不顺利的人生境遇,是指人的理想目标遭受了挫折,事业失败。人生如同大海行舟,有海阔天空,风平浪静的愉快旅行,也有狂风骤起、惊涛骇浪中的艰难行程。因而,顺境和逆境是人的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在大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不同,有的一帆风顺,有的身陷困境,但有的青年朋友在顺境面前洋洋自得,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有的在逆境中,失去生活信心和勇气,怨天尤人,垂头丧气,逃避现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是不懂得生活辩证法的结果。生活的实践告诉我们,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的统一。在顺境中包含有挫折与不利的因素,在逆境中包含着胜利的因素,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经得起顺境与逆境的考验。正如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种垫脚石,对能干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司马迁受腐刑愤而作《史记》;孙冶方身陷囹圄,在狱中写出《社会主义政府经济学》;诺贝尔试制炸药,失败了几百次、弟弟被炸死,自己被炸得遍体鳞伤,终于揭开炸药之谜;天体物理学家霍金高位瘫痪后写下《时间简史》。逆境虽然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带来事业上的挫折打击,但它并不能摧毁一切。一个人只要敢于正视逆境的生活现实,从逆境中得到激励,他就能够在逆境中振作起来,重新塑造自己。
5.如何正确对待生与死。人有生,也有死。这是客观规律,一个人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这是生死观问题。每个希望自己的一生有意义、有价值,希望自己的生命放出光华的人,都必须正确回答生与死这个人生的严峻课题。
生死观是指人们对生和死所抱的态度以及对生死行为的社会评价。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生死观。剥削阶级的生死观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其核心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主要表现为:贪生怕死,奉行“活命哲学”;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生活信条:宣扬“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处于逆境则悲观颓废、看破红尘、厌世轻生等。无产阶级的生死现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生死观有着本质区别,其主要特点为:把个人生死直接与坚持真理联系在一起,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勇于为真理而献身;重视生命的意义价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不厌世轻生;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了人民的安危、他人的幸福和国家安全,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生与死呢?在和平年代,死亡似乎离我们很远,但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使人们听到了久违的死神脚步。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广大医护工作者舍死忘生,救死扶伤,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不少医护人员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病人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篇章。年岁高龄又曾患癌症动过大手术的姜素椿教授抢救“非典”病人时被感染,他坚决要求在自己身上注射康复病人的血清以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次生死试验展示了一个传染病专家视死如归、献身医学事业的大无畏精神;面对“非典”肆虐、60岁的钟南山院士置生死于度外,与病毒短兵相接,主动要求:“把危重病人送到我这里来!”他说:“我们是扫雷班,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了一面无私奉献的旗帜,被称为民族英雄,全国人民的希望所在。28岁的女军医李晓红,最先冲上“抗非”第一线,病倒后仍坚持在病床上写医嘱,根据自己用药后的亲身体验指导对病人的治疗;在病情严重后,连续3次将转院治疗的机会让给年纪更大的危重病人,最后不幸以身殉职,她被誉为感动中国最可爱的女兵!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大学生朋友们,青春的生命是无比可贵的,需要我们倍加珍惜,但是,在祖国最需要你的关头,你也能像抗击“非典”的英雄那样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吗?
人生观与大学生成才有什么关系?
成才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奋斗目标和方向。要成才除了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人生观的培养和锻炼。对于人生观这一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指我们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信念等内容。一谈到人生观,也许我们会认为这个问题太空、太抽象,与自己根本没有关系,有没有正确的人生观这并不影响自己的成才。事实上成才与人生观修养有密切的关系,人生观的错误将会使成才变得非常困难或者根本不太可能。
那么,正确人生观的树立与大学生成才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人生观规定着成才方向。一个人为什么而活的人生回答决定了它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到底是什么。古今中外凡是杰出的仁人志士无不具有为他人、为社会而奋斗的人生价值目标。因此,他们最终能够被社会、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而受到社会和人民的称赞和传颂。相反,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者,其人生目的就在于谋取个人利益,追求个人享受,在他们心中没有他人、没有社会,他们的成才目标也仅仅限于满足个人的利益和需要,注重的是如何实现个人目标,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大富大贵者,但是我们今天翻开历史,很难找到他们的名字,更难以发现人民群众对他们的颂扬,相反那些为他人、为社会而奋斗者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如雷锋、焦裕禄、李晓红,叶欣……这些为了人类的事业、为了他人幸福的人始终为人民称颂,被深深地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因此,当代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自己的一生主要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将直接制约着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努力克服以个人为中心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使自己的成才目标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更好地成为社会所要求和需要的人才。我们从大学毕业后取得成功的人才中发现,他们作为人才的价值主要是他们以其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而这一贡献的取得与其“人的一生要活得有价值”、“要在人类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力量奉献献给社会”等正确的人生观有密切的关系。在成才的人中当然也能发现个别或者少数人,他们的人生目的就是满足个人私利,最后也成才了,对此,我们研究发现他所以能成才是因为他此时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具有一致的方向。因此,他在满足自己的利益时由于对国家和他人有益,因而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承认。但是这种人一旦他自己的私利与国家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私利的满足就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失,而受到应有的惩罚或制裁,此时根本无法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而视为人才。因此,正确的人生观可以确保成才方向。
其次,正确的人生观是成才的动力,对人生的看法不同,对待人生目标采取的措施手段就不一样。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人生观,就会在成才的道路上产生巨大的动力。在我们身边的同学中可以发现,为父母读书、为自己读书还是为国家振兴读书其动力是不一样的,为父母读书者觉得读书苦、累,学习的维持离不开父母的约束,为自己读书者一旦自己的目的达到就将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而只有为国家振兴和发展读书者才可以永远保持进取的精神和动力。周恩来中学时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振兴中华的人生信念始终使他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从而获得党和人民最高的荣誉。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上初中时,就想到“数学是什么事也少不了的”,立志在数学方面为祖国做出贡献,正是这一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鼓舞着他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十年奋战,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作指导,要产生长期坚持的动力是难以想像的。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就能够不断克服成才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以坚定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意志去取得学业进步、提高能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第三,正确的人生观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人才有其特有的规定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才素质要求。我国现阶段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里,就明确地包含着对人才的人生观要求,要有正确的人生理想。江泽民同志在不同场合反夏强调人生观、世界现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要求青少年要不断加强人生观、世界观的修养和改造,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以正确人生观为标准要求自己,在成才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为祖国和人民利益努力奋斗,争取早日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