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的是,近日一些毕业生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中勇于自曝缺点。据2002年12月26日《工人日报》报道,济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在求职简历上专门设置“缺点栏”,上面赫然写着“工作缺乏魄力、没有实践经验、做事急于求成”等内容。该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一名男生则在个人简历中罗列了许多缺点,如“字不好”“自控能力差”“工作中有时出现厌倦情绪”等。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一举动昭示了我国人力资源使用理念上的变化,映射出求职人员的勇气和真诚。人之立业,诚信为本。没有诚信,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对于人力资源市场,道理亦然。用人单位都希望应聘者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成为用人单位的有用之才。
第三节知识素质与就业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天之骄子到有知识的劳动者,人们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原因时,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毕业生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素质?
一、知识素质的内涵
知识素质是指个体掌握的知识量和具有的知识结构状况。一般来讲,知识素质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即专业知识素质和相关知识素质。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结构,专业知识就是个体在校时所学专业的有关知识,相关知识是除专业知识以外的,通过学校、社会提供的条件,个体发挥学习主动性获得的知识。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素质的要求
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掌握知识的多少,决定了他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和最终取得的职业层次。如果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那么在求职择业时就会有很强的竞争力。知识素质的提高,首先是通过学习一点一滴积累,其次就是通过实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实际相联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毕业生要转变观念,知识就是资本,要“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增强择业能力。
大学生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扎实地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而且可以按照自身生理、心理规律的特点,更好地完成学业。专业知识是从事岗位工作最直接的知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习理论,打好知识基础,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把读书仅仅看成是谋职的需要。这种短视观念使一些学生将进入大学视做跳板,将大学文凭视做敲门砖,不是踏踏实实地学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是急功近利,将大量时间用在获取各种证书上,而不是放在书本的学习上。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离不开他应具备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毕业生无论选择何种职业,不管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少不了基础知识。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行业、产业、职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不可能再是“从一而终”,职业岗位随时变动的状况不可避免,以深厚的基础知识做后盾,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某财经院校一名毕业生,受聘到一家外资企业从事本专业的财务工作,由于公司人员调整,又让其从事外贸业务,工作相当出色,公司领导也非常满意,晋升为部门经理。这位毕业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精深是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有力保证,因此用人单位普遍要求毕业生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目前,用人单位在招录毕业生时,纷纷要求毕业生提供在校期间的成绩单,所以没有学好本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就给了用人单位一个不良信号。
一家人力资源杂志社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在选择员工时,前五项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专业知识与技术、学习能力强、工作踏实并能配合公司发展规划、敬业精神强、团队合作精神强。专业知识与技术是不同行业的企业在用人方面共同的首要考虑因素,这说明毕业生必须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进入自己中意的公司。
一般来讲,毕业生都是按照其所学专业来确定求职方向的,而用人单位也是按照一定的用人意向来招聘人员的。人力资源市场上从来不缺乏一般性人员,缺乏的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达到一定造诣的人才。在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中达到一定的水准,这一结果所意味的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学习能力、注意力和明确的方向性都是用人单位所欣赏和渴望的。因此,毕业生要在专业学习上下工夫,掌握本专业过硬的基础理论,了解本专业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知道本专业的实践应用前景,同时能够及时跟踪本专业发展的前沿。
(二)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当代科学技术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二是由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规模越来越大,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三是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综合,而综合是主要倾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出现明显的交叉渗透,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事实上,已没有哪个领域只需要一种单一的知识,许多工作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相互协作才得以完成的,如国家“九五”期间社会科学重点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就是运用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协作完成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所谓合理,是指毕业生所拥有的各类知识的比例要恰当,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要兼顾并重。建立起既博又专、文理兼修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灵活多变的需要。目前毕业生中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习专业是理所当然的,而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则是可有可无的,学不学一个样。尤其是在目前择业过程中比较注重实用知识的情况下,认为学这些知识还不如在计算机操作、英语等级考试、律师资格证考试等方面多下工夫,对择业帮助会更大。其实,仅仅拥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对毕业生的要求,毕业生应成为“T”型人才。此外,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强调实用性、适应性、全面性,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用人单位对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人才是非常欢迎的。比如,同样是英语专业,那些与其他专业结合更紧密的金融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就是受欢迎;同样是药学专业,那些既懂得药性药理,又懂得市场营销的学生就更受青睐。用人单位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单一技能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随时用、随时招。缺的就是复合型人才,‘二合一’‘三合一’人才节约企业人才成本,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
总之,毕业生要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既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也需要适宜的知识调整。大量的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强化知识的整体效应,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不断分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知识的积累要讲效率,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又要不断地进行知识调整,一方面要更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增强实用性,防止与自己主攻方向无关的知识所占比例过大,以至不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另外,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毕业生要树立远大的目标,从一点一滴做起,使自己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并不断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同时要注意调整知识结构,使之保持合理。
第四节能力素质与就业
上大学首先是要学习知识,但上大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可以说,能力素质是毕业生素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直接作用于毕业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检验着其他素质。能力素质作为毕业生质量的又一重要参数,被用人单位尤为看重。
一、能力素质的内涵
能力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领。从狭义上来说,是指顺利完成某项活动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所必备的心理特征。首先应当说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要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就像一个人吃下食物不等于增强体质,需要吸收才可能增强体质一样,这些知识必须经过应用训练才能转化成能力,必须经过内化及环境熏陶,才能转化和养成良好的素质。
知识存在着过时和遗忘的问题,而能力和素质却是稳定而长久的。美国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就是由学到的知识而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大学生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简单积累,而不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觉锻炼和提高能力,那么知识就会失去作用。现代社会的人才观已从单一的知识型转向了综合的智能型。不同的职业对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讲,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科学的概括力,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作为一名管理人员,要具有科学的管理能力、正确的决策能力、全面的指挥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若作为一名教师,则要处处为人师表,要有组织和使用教材的能力,有清楚明白、生动形象的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等。作为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有实际动手能力。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根据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作为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眼花缭乱,一时难以适应。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毕业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应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被动的反应,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毕业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当然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能否接纳世界、认同世界方面,而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二)社会实践能力
实际工作中,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与工作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掌握了某一学科的知识,还需动手把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也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检验知识,才可以牢固地掌握知识。理工科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主要是在校期间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毕业生几乎都有一项要求:工作经验。对大学生来说,除了学习好以外,还要实践好,不放过任何一个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招聘市场营销方面的人,如果你在上学期间参加过一些市场调研工作,那么企业会认为你起码能理解市场调研分析方面的一般方法,进来之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