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员。”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号召必须加强瓦解国民党军队的工作,开展高树勋运动,并明确规定:“对于放下武器的蒋军官兵,一律不杀不辱,愿留者收容,愿去者遣送。对于起义加入本军的蒋军部队和公开或秘密为本军工作的人们,则给予奖励。”我军的这项政策,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整个解放战争四年里,共歼敌807万余人,其中投诚、起义、改编的为177万余人,俘虏为458万余人,仅解放战争前两年,我军即融化了大约80万从国民党军队来的俘虏兵,使他们变为解放军战士,掉转枪口打国民党。
7.制定了人民军队铁的革命纪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为了保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就必须有铁的纪律作保证。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队的纪律建设,他认为,纪律的意义在于执行路线的保证,是完成我军各项任务,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在红军初创时期,就要求部队对待群众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1927年10月,毛泽东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30年,在瑞金把六项注意改为十项注意;解放战争时期,当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转折时期,毛泽东及时地总结了我军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所执行军事纪律的经验,于1947年10月10日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并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作了统一的规定:“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在同一天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要求全军指战员“必须提高纪律性,坚决执行命令,执行政策,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全军一致,不允许破坏纪律的现象存在”。
8.明确了人民军队顽强作风和勇敢牺牲精神
作风是思想、意志、士气等精神因素在行动上的集中反映。它体现持久性、一贯性,非长期磨炼不能形成。我军的养成教育,就是教育引导官兵通过经常持久的磨炼,以塑造牢固的不易改变的良好的战斗风格。
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十分艰苦的生活环境,在这种条件下,要能坚持下去,并夺取最后胜利,必须有一个顽强的作风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从创建红军起,毛泽东就十分重视人民军队的作风建设,以清除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思想,树立远大革命理想;清除怕苦怕累、贪生怕死思想,培养艰苦奋斗和勇敢牺牲精神。引导我军在长期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经受考验,培养一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养成一种压倒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顽强作风。
毛泽东把人民军队的作风建设与保持人民军队的政治方向结合起来,他指出:“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激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此,毛泽东要求人民军队“必须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必须“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这种顽强的作风和勇敢牺牲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9.确定了人民军队的建设方向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他要求军队不断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不断用现代化的武器和新的技术装备部队,提高战斗力。人民军队要不断加强教育训练,全面提高指战员的军政素质。人民军队要加强军事科学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批判地接受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军事科学。
(三)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的指导战争的根本路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区别于其他军事理论的主要标志。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人民战争思想,不仅在过去历次革命战争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而且在现代条件下仍然是革命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1.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含义
人民战争是指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而组织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属于人民战争性质的战争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正义性。即人民战争是为了反抗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而进行的正义战争,而不是为了侵略或掠夺的非正义战争。正义性是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第二,群众性。即人民战争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解放自己而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的,不是靠少数人进行的,更不是由少数压迫者、剥削者进行的。群众性是人民战争的重要标志。
第三,组织性。即人民战争是有组织并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进行的,而不是乌合之众或一盘散沙。组织性是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农民战争,其中不少应属于人民战争的范畴。然而,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限制,使它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战争政治目的的不彻底;其次,发动群众不广泛;第三,胜利果实不能完全归劳动人民所有。所以,这些农民战争是一种不全面、不彻底的人民战争。只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有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人民战争才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而成为全面、彻底的人民战争。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充分依靠和动员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并使武装斗争与各种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面彻底的人民战争。
2.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
(1)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把这一基本观点应用到中国革命战争,论述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等著名论断,从思想上武装了参加革命战争的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
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正当失败主义的亡国论和悲观主义的妥协论者,为敌强我弱或国民党腐败现象所迷惑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了一条真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解释说:“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非烧死不可。”他又说:“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的困难的前提。”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一方面,必须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才能造成人民战争的真正基础;另一方面,也只有全军全民总动员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战争。因为动员全军全民参加战争,在政治上才能获得革命战争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在经济上才能建立起革命战争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兵源财源上才能取之不竭;在军事上才能机动灵活地执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使敌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2)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战争中,武器是重要的因素,它是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它必须通过人的能动性作用于战争。即通过人在战争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而起作用。人是能动的物质力量,无论武器再先进都不能代替人的意志、经验和才能。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这是由于:
首先,武器是人造的。人的智慧和知识始终驾驭着武器的发展,人能制造进攻性武器,也能制造防御性武器。有飞机就有高射炮和防空导弹,有坦克就有反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两种类型的新武器总是交替出现。毛泽东指出:“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有一个东西进攻,也有一个东西降它……只要依靠人民,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法宝’。”不论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足以证明这个原理是普遍正确的。
其次,武器是死的,它要靠人去使用。恩格斯在《德国战争短评》中说:“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毛泽东也明确地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恩格斯提到的“心”和“手”与毛泽东说的精神力量的“人心”和物质力量的“人力”,都是讲人的作用,武器只有通过人的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人不单是物质力量,而且是精神力量,它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人力、人心和武器稳固地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创造出新战法,充分发挥武器的效能,而且也会创造出敢打敢拼的奇迹。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实践活动中对武器的反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要以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但是,在一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当人的主观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去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的时候,又能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即使是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弱者,也能打败武器装备占优势的强者,而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所以毛泽东指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
(3)战争的正义性是人民战争的基础。正义战争是革命的、进步的战争,它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战争的正义性是唤起民众、激发民众参与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革命战争的目的与民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它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终必定胜利;而非正义战争则正好相反,因此,它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对,最终必定失败。这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正由于此,非正义战争是不可能实行人民战争的。
(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中国的人民战争,就其参战成分而言,基本上是农民战争。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周恩来也指出:“中国的战争实际上就是农民战争。”
在中国农民战争的问题上,毛泽东首先充分肯定了古代农民战争的作用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的伟大作用。毛泽东在认真分析和研究了自秦朝陈胜吴广起义到近代太平天国止,总计数百次农民起义,特别是几十次著名的农民大起义之后,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也是“十月革命”以后一个带世界性的大胜利。但是,溯本求源,胜利来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之下的人民战争。
毛泽东在肯定中国农民战争的伟大作用的同时,又在理论上严格区分了古代农民战争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所属的两个不同历史范畴,论证了农民战争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古代农民战争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古代农民战争史,乃是一部古代农民战争失败史。这是一个严峻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古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做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我国的革命战争,从星星之火开始,逐步形成燎原之势,最后战胜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取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所进行的革命战争,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