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协作扶贫是一种特殊的转移支付,是地方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方式,国家通过政治和道义来从发达地区动员扶贫资金,避免了对发达地区提高税收的压力,也给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经济协作主要关注比较优势和廉价资源,促进了民营经济对贫困地区的投资,但一般是协议项目多而落实项目少;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往往工资水平较低,希望政府组织劳动力的企业往往经济效益本身欠佳。
(三)企业扶贫:华西村模式
企业扶贫一般有3种模式,一是帮扶型,如国家大型企业的对口帮扶:如2002年国家规定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帮扶海原县,中国海外工程公司帮扶隆德县、泾源县,中建总公司帮扶盐池县、同心县,葛洲坝水利水电公司帮扶西吉县,还有铁道部、宋庆龄基金会等。这种国有企业的帮扶性质类似于国家非专职扶贫机构定点扶贫。二是经营型,创办扶贫经济实体。三是捐赠型,如民营企业建立宁夏华西村等。1995年由江苏华西村集团公司资助180万元,在银川市郊区镇北堡地区成立了移民扶贫开发区———宁夏华西村。2000年宁夏华西村与镇北堡镇合并,并投资1200万元建成初具规模的珍奇艺术馆。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拥有医院、学校、农贸市场等设施的新型社区。
特征:农业开发与移民搬迁结合。以农业开发为基础,利用山区人力优势和川区市场优势,建设银川市重要的蔬菜、肉类、花卉等生产基地。工业扶贫与劳务输出结合。注重通过能人拉动、项目起步,以工业为主导,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同时注重劳务输出。集镇经济与基础建设结合。一方面建设水利、道路、电力、医院、学校、通信等基础设施,一方面利用位居贺兰山东麓旅游带建设珍奇艺术馆等旅游设施,初步形成卫星城市。
宁夏华西村是东西部合作的结果,尤其是企业扶贫的典型,也是山川共济的试验。这种“华西名称当牌子、扶贫资金做引子、东西合作创路子、自力更生唱曲子”的办法,具有一定创新性。在管理中一开始就采取了属地管理,解决了吊庄管理难的问题。企业作为一种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不可能长期从事扶贫活动,尤其是具体从事扶贫开发经营,如果涉及技术转让等问题,可能形成竞争关系,企业往往难以协调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矛盾,还可能在项目中涉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较少在基础建设和生态建设中开展投资。
(四)非政府组织扶贫
非政府组织(NGO)也叫民间组织,相当于我国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间扶贫组织一般分三种:专业性扶贫组织,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中介性扶贫组织,如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还成立了宁夏光彩事业促进会,动员宁夏民营企业家开展扶贫工作。兼业性扶贫组织,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还有政府非专职扶贫机构的扶贫行为,也越来越具有民间扶贫特征,如开展了“希望工程”“巾帼行动”“春蕾计划”等专项扶贫活动,香港世界宣民会从1991年开始在宁夏开展扶贫工作,在盐池、同心、固原开展了草原建设、庭院经济、人畜饮水工程等建设。
特征:非政府组织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和企业的捐赠,其筹资规模取决于社会动员能力和项目设计思路。非政府组织扶贫具有明确的瞄准对象,主要是特殊弱势群体,如儿童、妇女、残疾人和特贫户等。虽然自上而下建立的民间组织仍然是主体,但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增加组织民间性的重要性。资金的使用受到内部管理和社会监督,支出比较透明。
民间组织的扶贫理念比较先进,比较注重人文贫困而非仅仅是物质贫困,设计的项目能够引起社会同情,有助于动员社会奉献爱心,关注贫困问题,其“1+1”等项目加强了捐助人和受助人的联系,其贫困人口和特殊群体的瞄准机制,促进了政府扶贫政策的调整。重视通过社会媒体来宣传项目和动员资源。民间组织的试错成本较低,有利于扶贫模式的创新。我国民间组织成立较迟,目前还缺乏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在内部管理上还不够完善。随着社会资源的增加,非政府组织扶贫将得到更大发展。
(五)寻求国际援助
国际援助是指政府间(官方)双边和多边发展援助以及由政府组织提供的私人(非官方)援助。宁夏主要国际援助项目有:
(1)西吉“2605”项目。这是宁夏最早获得国际援助的大型项目。1982~1985年间,世界粮食计划署实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通过种植树木和牧草来防止侵蚀和促进发展”(2605)项目,该项目总投资折合人民币1亿元,“三西”建设资金中投入93万元作为项目配套资金,共造林种草10.4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6.1万公顷。到1991年项目区47%林地被毁,80%的人工草地被重新开荒。
(2)中国北方灌溉项目。这是1988年宁夏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扶贫项目,包括同心扬水扩灌工程、固海扬水灌区配套工程、狼皮子梁扬水续建工程、金银滩灌溉排水配套工程4个项目工程。项目总投资3.1亿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37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4亿元),国内配套资金1.7亿元,项目开发及完善配套灌区面积3.82万公顷,搬迁安置贫困移民5.42万人。
(3)秦巴山区扶贫项目。1997年开始,中国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对四川、陕西、宁夏等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区的26个国家贫困县实施综合扶贫项目,宁夏项目区包括4个分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与农户开发、乡镇企业开发、机构建设与贫困监测。宁夏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800万美元袁国内配套资金1.94亿元。项目涉及宁夏西吉、同心、海原、泾源4个国定贫困县,受益范围为35个乡、225个行政村、5.7万户,共30万人。
国际援助项目特征:广泛性。根据项目区致贫原因,采取与扶贫对象相适应的扶贫模式,部分是农业、教育、卫生等专业开发,部分是跨行业的综合开发。针对性。一般采取瞄准贫困人口的原则,既关注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更关注妇女、儿童、少数民族、残疾人等弱势人群和卫生、教育等问题。参与性。与政府扶贫开发注重自上而下的运作,国际项目注重贫困人口的参与。制度性。注重项目管理的各种制度建设,建立严密的组织系统和支持系统,采取一次设计分年实施的操作方式。
主要问题:还款压力影响瞄准最贫困农户的扶贫目标。特别边远的贫困村和特贫户往往因“还款能力差”不能获得贷款支持。项目实施关注性差。影响了效益。设备采购方式缺乏灵活。采购手续繁杂,国际采购周期太长。受益人参与意识差。项目区农民对参与式扶贫缺乏意识和热情,缺乏有效地参与项目管理的机制。项目审批和建设周期长。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对项目实施影响很大,相关人员的流动也给项目实施和评估工作带来不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扶贫工作文件汇编》(1978~2000年)。
[2]西海固反贫困农业建设研究课题组:《走出贫困———西海固反贫困农业建设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夏英编著:《贫困与发展》,人民出版社,1995年。
[4]赵昌文等:《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6期。
[5]吴海鹰等主编,陈通明、段庆林等副主编:《挑战贫困———宁夏农村扶贫开发20年回顾与展望》,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7]段庆林:《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社会特征及其反贫困对策》,《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8]段庆林:《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问题、差距、原因、对策》,《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8期。
[8]吴海鹰主编,段庆林、鲍曙明、何风隽副主编:《中国西部经济与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9]董玲:《西海固,向贫困宣战》,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