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禅宗对社会不平等的抗议,是解除因社会不平等所导致的人生烦恼、获得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它通过强调人人都有佛性、人格生来平等而提升人的尊严。
茶道
希运禅师很少对弟子言教,他经常使用的是身教。
一个寒冷的冬天,希运正带领众弟子吃早饭时,一个穿着很破烂的女孩子走进了希运的经堂。希运问她为什么在这么冷的天,还要这么早就出来。孩子打着冷战说,她出来是为了寻找她家的老牛。
希运亲切地招呼她说:“过来喝点热粥吧。”说完这话,希运从自己的桌子上拿起自己的碗,盛满热腾腾的稀饭菜,递给那个女孩子。
那个女孩子害羞地迟疑着,希运禅师也很惊讶,因为一个普通人竟然用希运禅师的碗来喝粥,这是不可想像的。但是,由于希运的鼓励,那个女孩子终于把碗放到唇边喝了起来,同时本能地用双手捧着温暖的碗取暖,希运很高兴看到小孩子放松了。
喝过热腾腾的稀粥后,女孩子用她肮脏的衣服仔细地擦拭着碗。然后,很恭敬地伸出两只小手,把碗交回给希运。
“孩子,也许我的杯子太脏了,所以你才想要擦它!”希运慈祥地逗着她说,接着不洗碗,就给自己盛了一碗稀粥。
转过头来,他对弟子说:“帮忙去找她家那条遗失的牛,记得让她的手保持温暖。”
禅思禅悟
一般人只有在别人比自己不幸时才替人家难过,佛家人却并非如此。他们强调一种大悲悯心:建立在平等舍心的基础上的纯净的悲心,如果谁想从高低贫富的心态上修慈悲,那它就只会增长自己的心贪。
烦恼即是菩提
三位信徒愁容满面,于是去请无德开示一个共同的问题。
见到禅师便问:“请问禅师,如何才能生活得快乐?”
禅师回问:“那诸位活着是为何?”
甲信徒道:“因为我不愿意死,所以活着。”
乙信徒道:“因为我想在老年时儿孙满堂,会比今天好,所以我活着。”
丙信徒道:“因为我有一家老小靠我抚养。我不能死,所以我活着。”
禅师道:“那你们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了。”
三位顿时忧愁莫展,请禅师开示。
禅师又道:“诸位活着是由于恐惧死亡、等待年老和被迫的责任,皆非自心本愿。而毫无理想,毫无意义,如此生命,何谈快乐?”
“诸位所认为的快乐又是如何?”禅师接着又问。
甲信徒道:“我认为有了金钱便是快乐。”
乙信徒道:“我认为有了爱情便是快乐。”
丙信徒道:“我认为夺得名誉才为快乐。”
禅师道:“不然,若等你得到这些东西之后,将更加痛苦。”
三位又是迷惑,恳请禅师教化。
禅师说:“若你们得到金钱、爱情、名誉之后,烦恼、忧郁、甚至更大欲望将无休止地缠绕你们,固然更加痛苦。若想博得轻松,必要舍弃如此之念,转化思想。金钱要布施方得快乐,爱情要肯奉献便达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才为快乐,各位会否?”
三位信徒顿悟。
禅思禅悟
对世间万物的追求,万不可强求,一切皆顺之自然。付出方得回报,回报便要施之于人,如此循转轮回,才为快乐。树立真正的有意义的理想,为之积极进取,方除烦恼,求得轻松。
放生
有个小和尚喜欢一个人在一块平坦的大岩石上打坐,这样可以俯视岩石下面的一潭碧水。可是,没有过了多久,他的师兄弟发现他几乎没有安静地坐下过会儿,每当他刚要入定时,就会注意水面上的一些动静——原来,有虫子掉到水里去了,正在无助地挣扎。
每当这时,他就会站立起来,伸手把这些微小的生命捞起来放在安全的地方,再坐回原处。他的禅修就是这样,日复一日,把所有禅坐的时间全花在不停地把小虫从水里捞起来的事情上。
师兄弟向他建议:你这样在打坐的时候闭上眼睛站起、坐下,反复不下数百次,如何能完全进入宁静状态,何况大觉悟者当救众生,何须独事一虫?若是你到别的地方打坐,既易入禅定又不会受此影响,你的禅定功夫可能会更好些。这样,你不就可以更快地悟道?
小和尚认真地听着师兄弟们的话,待他们一一说完了,他微笑而谈:“诚如你们所言,如果我整天坐着不动,我的禅定功夫一定会大有提高,可是,我佛的主旨是拯救苍生的。我又怎么能够一边闭上眼睛、硬起心肠来祈祷并吟诵大悲观心咒,一边却任由无助的小生命溺死在我眼前而不顾呢?换句话说,一虫不救,何以救众生?”
禅思禅悟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立志拯救苍生者,当从细小事做起。细做点滴事,方可成许多事。天下事,正是凭借着点滴事才成就的。
正反善恶
有一个沙弥满怀疑虑地问无名禅师道:“禅师,您说学佛要发心普度众生,如果是个坏人,他已经失去了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还要度他吗?”
禅师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文字正反颠倒。
禅师问道:“这是什么?”
沙弥说:“这是个字,只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禅师问道。
沙弥说:“一个‘我’字!”
禅师追问道:“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
沙弥说:“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禅师问道。
“算!”沙弥立刻改口道。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禅师又问。
小沙弥怔住了,不知如何作答。
禅师道:“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写,主要是你心里真正认得‘我’字;相反的,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个是‘我’字以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写反了!”
禅师又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善恶,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禅思禅悟
禅的艺术既具象而又抽象,既写实而又升华,既存在又超越。因为禅充分表达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越是污泥,越可长出清净莲花。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所谓善恶正反,只在一念之间。
禅师的洗脚石
天龙寺的梦窗国师担任七朝的帝师,久受朝廷恩典,更受社会大众和佛教徒的爱戴。有一天,梦窗国师在入京的途中,经过妙心寺,顺道去拜访关山禅师。
关山禅师听到梦窗国师来访,连忙披上一件附有环藤的破旧袈裟,一路跑到山门外来迎接,二人晤谈得非常高兴。但是,在关山这个贫穷的寺院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好招待国师,不得已,关山禅师就从砚盒中取出几文钱,叫侍者就近买些烧饼供养国师,国师非常感激关山禅师的心意,也就不客气地吃完烧饼再离开。
平常梦窗国师进入皇宫时,总有很多随从跟随,非常壮观。有一天,宫中宣召,梦窗乘着轿子又经妙心寺门前时,见到关山禅师正独自在扫庭院,他不把那些落叶丢弃,而是聚集起来当作柴烧。
梦窗见到这种情形以后,不禁对身边的侍者叹息道:“我的宗门被关山夺去了。”
关山禅师每次去拜访梦窗国师时,必定在寺前的小溪流中先洗脚,以免双脚带上泥土,而玷污了天龙寺华丽的殿堂。后来,梦窗国师吩咐天龙寺的学僧特地搬了一块平平的大石头,放在溪边洗脚的地方,以便关山禅师洗脚时方便一些。
许久以后,关山禅师才知道这块大石头是梦窗国师叫人放的,不禁喟然叹曰:“国师到底是国师,他宗门的基础比这块大石头还要坚而且硬。”
现在,在妙心山内的天龙寺还保存着这块“关山禅师的洗脚石”。
禅思禅悟
佛法在恭敬中求,佛法从生活修。佛法不离生活,一语道破真相。
老小之用
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礼完佛后,便到客堂休息,才坐下来,就听到一位年轻的知客师对已非常年老的无德禅师道:“老师!有信徒来了,请上茶!”
不到两分钟,又听到那位年轻的知客师叫道:
“老师!佛桌上的香灰太多了,请把它擦拭干净!”
“拜台上的盆花,别忘了浇水呀!”
“中午别忘了留信徒用饭。”
这位信徒只见年老的无德禅师在知客师的指挥下,一下子跑东,一下子往西,实在看不过去,就问无德禅师道:“老禅师!知客师和您是什么关系呀?”
老禅师非常得意地答道:“他是我的徒弟呀!”
信徒大惑不解地问道:“这位年轻的知客师既然是您的徒弟,为什么对您如此不礼貌?一下子叫您做这,一下子要您做那呢?”
老禅师非常欣慰道:“我有这样能干的徒弟,是我的福气。信徒来时,只要我倒茶,并不要我讲话;平时佛前上香换水都是他做,我只要擦一擦灰尘;他只叫我留信徒吃饭,并不叫我去煮饭烧茶,寺内上下一切都是他在计划、安排。这给我很大安慰,否则,我就要很辛苦了!”
信徒听后,仍不甚了解,满脸疑惑地问道:“不知你们是老的大?抑或是小的大?”
无德禅师道:“当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有用呀!”
有句俗谚说:“和尚要能老,老了就是宝!”信徒供养僧众,大都也是供老不供小,护持僧众也是护老不护小,因为在信徒心中,总以为老的大,幼的小,不容易懂得王子虽幼,将来可以统领国家;沙弥虽小,将来终会成为法王!
禅思禅悟
在家庭、工作中,假如每个人都能有无德禅师这样的雅量、这样开阔的胸襟,上司部属、父子婆媳,不去计较一定要对方恭敬顺从,用关怀的心、服务别人的观念去坦然相对。人与人的关系,就可以彼此水乳交融,亲密无间了。
超度完毕
曾有两个和尚一起学禅,甲和尚捡回了条奄奄一息的狗,并对乙和尚说:“我去讨点牛奶来给它喝。”
可才走一会,乙和尚就发现狗已死了,于是就对狗念起了经文。讨了牛奶回来的甲和尚看见了,就说:“这么深奥的经文它怎么听得懂,我来吧。”
于是他把牛奶端到狗的面前,说:“你这辈子过得太辛苦了,喝了这杯牛奶吧,希望你下辈子天天有奶喝。超度完毕。”
旁边的乙和尚顿时醒悟:“原来禅就这么自然简单有爱心、有情味啊。”
禅义透悉人生真义,对人生充满幸福感,让自己融入宇宙的心用一种自然轻松、自由自在的态度来生活。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制造幸福、和平,能与众生相爱、相容,禅教我们对爱对情对事更专心、更投入,对万物更有慈悲心怜悯意。
禅思禅悟
禅修心自我,福慧他人;禅简单随意,随情任性;禅生活清静,平常平等。只要你有心有情有意有爱,便可达到“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的纯美境界。
从容处事
盘邦大师说禅时,各宗各派和各个阶层的人都欣然受教。他说法既不引经据典,也不沉迷于学术讨论,他的话是从心底流出的。
他的听众愈来愈多,结果激怒了日莲宗的一位法师,因为这位法师的信徒都跑到盘邦这儿来听禅了。
这位法师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里很不服气,因此决定到盘邦的寺院找他辩论,一决雌雄。
“盘邦禅师,听说来这儿听法的无人不崇拜你,服从你;而像我这样的人就不服你,你能使我服从吗?”
“到我旁边来,我可做给你看。”盘邦不动声色地答道。
这位法师昂然推开大众,走向前去。
“到我左边来。”盘邦微笑着说道。
法师走到了他的左边。
“你最好到右边来,我们也许可以靠近一些交谈。”
法师傲然地向前跨了一步,走到了他的右边。
盘邦平静地说道:“你瞧,你已在服从我了,因此我想你是一位非常随和的人。”
禅思禅悟
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学会包容,若总是想着改变对方,局面将会是对方不快乐,自己也不开心,彼此可能会陷进一个水火不容的境地。
禅说心性
禅宗是以“无相”作为教义之根本的。“相”是事物和现象的形状和样态,又是作为认识一定结果的表象和概念。佛教教义认为无论任何存在,一旦以任何形式来把握时,就会歪曲它。即存在的本质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故作“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打向山冈。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至为愤怒而起。
独园问道:“一切皆空,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禅宗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是说,谦虚乃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基本因素。若不能清楚地认识自我,因为想有知,就变得接纳不了智慧了。所以,想真正地做到有智慧的人,一定要谦虚谨慎。
禅思禅悟
心态决定一切,讲心性,是为了解决心的问题。若心的问题解决好了,由这个自心的迷失而生出来的问题,就不会使人类永远地痛苦和苦闷下去了。
不争之禅
有个七岁儿童,常常找无德禅师乱说一通,但无德禅师却认为这个童子机智不凡,出言吐语常有一些禅味。
有一天,无德禅师对他道:“老僧每天很忙,没有时间经常跟你在这里辩论胡扯。现在和你再辩一次,假如你输,你就要买饼供养我;假如我输,我就买饼和你结缘。”
童子听后说道:“那就请师父先拿出钱来!”
无德禅师道:“最要紧是辩败才要钱,辩胜并不成问题。首先假定我老僧是一只公鸡。”
童子道:“我是小虫儿。”
无德禅师抓住机会说:“是的,你是小虫儿,你应该买饼给我这只大公鸡吃了!”
童子不认输,争论道:“不可以,师父!你要买饼给我才行,你是大公鸡,我是小虫儿,我见到你我可以飞走,因为师徒之间不可以争论的!那你不是输了吗?”
无德禅师抓住童子的手,引来许多民众,无德禅师说:“这个问题跟战争和政治相同,假如一般衙门不能判断,就必须请村民来裁决,这里有三百村民,其中不能说谁都没有拥护者。大家呀!请你们为老僧和童子判断一下吧,我们宾主之间谁有理?”
大众不能判断,于是无德禅师认真而庄严地说道:“必须是睁眼睛的禅师才能判断。”
过了三天,全寺的人才注意到,无德禅师悄悄地买饼送给那七岁的童子。
公鸡与虫儿,这一对老少禅者,他们之间,一定有许多幽默的趣事。
无德禅师开始就想赢那位七岁童子,但七岁童子自愿做一个弱者小虫儿,大公鸡伸嘴一啄,虫儿就是最可口的食物,但小虫儿可以飞走,象征着师徒不可以争论,所以,禅是不争论的世界。
禅思禅悟
禅的里面,没有大小、长短、是非、好坏,当然禅的里面也没有输赢,禅宗是不争论的世界。它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超逻辑的行为。
银货两讫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人都挤得水泄不通。故信徒间就有人提议,要建一座较宽敞的讲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对此非常不满,因为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可以给平常人过许多年生活,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紧跟在诚拙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我也知道了。”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五十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他停下说道:“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谢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吧!”
禅思禅悟
行善欲求回报,便是伪善。行善讲求的是亲历性的精神快乐,行善让我们感到满足,我们给佛祖以物质上的捐赠,佛祖给我们以精神上的安慰。以物质换精神,这一笔买卖,合不合算,在你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