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192~268
人物
.康茂德
.塞维鲁
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开始陷入严重的危机,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这种全面的混乱现象,历史上称作“三世纪危机”,自此罗马的“黄金时代”和“罗马和平”同趋结束。
“三世纪危机”
奥里略一生东征西讨,勉强维持住了罗马帝国的疆域。其子暴君康茂德才智平庸,没能守住乃父的“遗产”,继位不久就与日耳曼人签订了不利于罗马的和约,帝国在表面上维持原有的疆界,实际上却允许日耳曼人以“同盟”的身份迁居于帝国境内,从此帝国边境就不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界线,为后来“蛮族”的大举入侵开了方便之门。康茂德死后,安敦尼王朝结束,随着“黄金时代”的逝去,罗马进入了“三世纪危机”。
“三世纪危机”在经济上的表现是奴隶制的危机。首先帝国无力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奴隶来源相对减少,价格不断提高,使用奴隶劳动已经越来越无利可图;其次,奴隶是被迫劳动的,往往虐待牲畜、破坏工具。他们不堪忍受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不断掀起逃亡和暴动的浪潮。公元1世纪的罗马作家科路美拉在《论农业》中讲到农业的衰落时说道:“他们(奴隶)把做工和其余的牲畜牧放得很不好,土地耕种得也很恶劣,……他们不关心那些撒到土地中去的种子会不会得到丰收,他们在打谷场把一部分粮食贮藏起来,或者用漫不经心的工作在打谷时减少粮食的数量。”
公元3世纪以后,皇帝的宫廷、官僚、军队愈益扩展,帝国不断减少的收入势必难以维持不断膨胀的国家机构。另外,各种公共庆典和娱乐活动挥霍无度。据统计,公元1世纪时罗马全年的节日为66天,2世纪时增加到123天,3世纪时则增至175天。在节日里,演出奴隶角斗、斗兽、戏剧、海战和骑战等,所有开支皆由国库支出。
“三世纪危机”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政治局势的大混乱。公元192年,安敦尼王朝的末帝康茂德被杀,此后6个月内近卫军就拥立了两个皇帝,各行省驻军也纷纷自立皇帝,由此爆发了一场长达4年(193~197)
的王位争夺战。最后,潘诺尼亚军团拥立的塞维鲁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短命的塞维鲁王朝(193~235)。
塞维鲁王朝
塞维鲁出身于非洲行省,依靠其统帅的能征惯战的军队夺得了帝位。他认为忠诚的军队是统治的基础,他即位后首先解散了专横跋扈、堕落腐化的近卫军,从各省军团中选拔新的近卫军成员。为了收买军心,他把军饷几乎提高了一倍。公元211年,赛维鲁率领军队出征不列颠,在对不列颠土著部落的战斗中战死。临终前,他还叮嘱儿子们:“让士兵发财,其余的人可以不管。”
塞维鲁王朝的末帝亚历山大统治时期,由于财政拮据,无法再遵循先祖的遗训,不得不降低军饷,结果引发士兵哗变。不过,策动士兵哗变而成为皇帝的马克西米努斯也没能得到善果,只统治了3年便为部下所杀。罗马从此陷入了长期混战,公元238年,各行省和意大利分别拥立了4名皇帝,不过最后皆被士兵所杀。此后15年间,罗马换了10个皇帝。公元253年~268年,除了瓦勒良和伽里恩努斯父子两人算是皇帝以外,各地割据称王的先后逾30人,史称“三十僭主”时代。
长期的军阀混战使帝国境内的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起义一直不断,其中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是高卢的“巴高达”(意为战士)运动。大批农民、牧民、奴隶、隶农等参加的起义,他们组织了军队,推举自己的领袖埃里安和阿曼德为皇帝,自铸货币,杀富豪,毁庄园,分田地,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制的统治。运动兴起于3世纪60年代,坚持了3年有余,虽被暂时扑灭,但不久之后,80年代又以更大的规模发展起来,最终为戴克里先皇帝的共治者马克西米安所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