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卷共分20节。作者对卷上的“奇正”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深化阐述,论述了军队的编制、指挥和训练的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八阵图、六花阵、五行阵等阵在内的各种阵法,以及由伍法开始、分级施教、循序渐进的军队教战之法。本卷还论述了车、骑、步各兵种的配合,阐发了治军赏罚恩威的关系以及作战中主客地位的转化。
【原文】
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1]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2]。夫用兵,识虚实[3]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4]能言背实击虚[5],及其[6]临敌,则鲜[7]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8],而反为敌所致故[9]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10]。”
靖曰:“先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语[11]之以虚实之形可也。诸将多不知以奇为正,以正为奇,且安[12]识虚是实,实是虚哉?”
【注释】
[1]出:超过,越过。
[2]《虚实》:指《孙子兵法·虚实篇》。
[3]虚实:指交战双方的强弱以及攻守的主动与被动。
[4]但:仅仅,只。
[5]背实击虚:即避实击虚。
[6]及其:等到。
[7]鲜:很少。
[8]致人:调动敌人。《孙子兵法·虚实篇》:“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引来,这里是调动的意思。
[9]故:缘故。
[10]要:要领。
[11]语:告诉。
[12]安:怎么能。
【译文】
唐太宗说:“在我所看到过的各种兵书中,没有超过《孙子》的,在《孙子》的十三篇中,没有超过其中《虚实篇》的。用兵打仗,如果能认清和把握敌我双方的虚实形势,就没有不打胜仗的。现在的将领只能在口头上讲避实击虚,等到真正临敌作战,就很少有人能看清作战双方的虚实情势了。这大概就是他们不但不能调动敌人,却反而被敌人所左右摆布的缘故吧。你认为对吗?请你为将领们详尽地讲解一下识别虚实的要领。”
李靖说:“首先教会他们奇正相互变化的道理,再告诉他们识别虚实的各种情形,这样就容易理解了。将领们大多不懂得奇兵变正兵、正兵变奇兵的道理,又怎么能识破敌人的虚是实、实是虚呢?”
【原文】
太宗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计[1],作[2]之而知动静之理[3],形之[4]而知死生之地[5],角[6]之而知有余[7]不足之处。’[8]此则奇正在我,虚实在敌欤?”
靖曰:“奇正者,所以[9]致敌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10];敌虚,则我必为奇。苟[11]将不知奇正,则虽知敌虚实,安能致之哉?臣奉诏,但教诸将以奇正,然后虚实自知[12]焉。”
【注释】
[1]策之而知得失之计:意思是要通过认真地谋算,来分析同敌人作战的优劣得失。策,筹算,谋算。
[2]作:挑动,挑逗。
[3]动静之理:敌人的活动规律。
[4]形之:佯动示敌。
[5]死生之地:指敌人的生死命脉。
[6]角:比较,较量。
[7]有余:指实力强。
[8]“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四句:见《孙子兵法·虚实篇》。
[9]所以:目的是。
[10]必以正:用正兵去对付他。
[11]苟:假如,假若。
[12]自知:自然就会明白。
【译文】
唐太宗说:“要通过认真地谋算,来分析同敌人作战的优劣得失;要通过挑逗敌人,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通过假装进攻,来试探敌人生死命脉所在;要通过小的交战,来了解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这是否就是说变化奇正在我一方,是虚是实在敌一方?”
李靖回答说:“所谓变化奇正,目的是为了察明敌人的虚实。敌人如果兵力强大,我就用正兵去对付他;敌人如果兵方虚弱,我就用奇兵去打击它。假如将领不会运用奇正变化,即使是知道了敌人的虚实,又怎么能调动敌人而取胜呢?我按照您的旨意,只要教会将领们如何运用奇正,然后他们自然就会懂得识别虚实的道理了。”
【原文】
太宗曰:“以奇为正者,敌意[1]其奇,则吾正击之[2];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3],我势常实[4]。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5]耳。”
靖曰:“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6]而已。臣当以此教诸将。”
【注释】
[1]意:认为,猜测。
[2]吾正击之:我就用正兵去打击他。
[3]虚:虚弱被动。
[4]实:主动有利。
[5]晓:明白。
[6]致人而不致于人:见《孙子兵法·虚实篇》。意思是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
【译文】
唐太宗说:“我把奇兵变作正兵使用,敌人认为我是奇兵,却仍用对付奇兵的方法对付我,我就用正兵去打击他;我把正兵变作奇兵使用,敌人认为我是正兵,却仍用对付正兵的方法对付我,我就趁机用奇兵去打击他。这样,就能使敌人经常处于虚弱被动的地位,而使自己经常处于坚实主动的地位。应该把这种方法传授给各位将领,使他们容易明白。”
李靖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罢了。我会本着这条原理去教授诸位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