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327400000015

第15章 奢与俭: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佛家的修行讲求善,而这“善”非是俗世所说的狭义之善,而是广义之善。即是说“善”除了是对他人的布施外,更需要控制心中过盛的欲念,做到清心寡欲甚至无欲无求。世人若修此心,则应秉持勤俭之道,抛却奢靡之念,如此方能为一颗佛心,一份禅性铺出前路。本章旨在为世人揭示出奢俭贫富的真正奥义,助世人达到心灵富足之境。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生活的本质是俭朴,奢侈是欲望的罪过。

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是粗茶淡饭的自若,还是锦衣玉食的奢华?是小桥流水的宁静,还是灯红酒绿的迷离?其实,这些都叫做生活,都是生活的各种影像。

在世人短暂的一生中,很多人追求的都是功名利禄,向往的都是富足的生活。这是人之本心,本无善恶之分。但是如若心中的欲念过多,那么善良的本心就会因贪欲而迷失,再难回到从前的那一份纯洁。

这样的心性折射到俗世生活之中,那么一旦过上了富足甚至奢华的生活,心灵世界就会为那些珍馐华服、香车豪宅所困,再也无法做到心境上的超脱了。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若有一天眼下的奢华生活变成了昨日黄花,那么你是否能以一份泰然自若笑着说道“这些于我只不过是过眼浮云而已”呢?

佛家讲求修心,修心就是要在面对个人的福祸荣辱,面对生活的流转沉浮的时候,总是能以宁静之心对待,对以往没有贪恋,对现在没有抱怨,对未来又充满希冀。这样的心性才最接近佛,这样的人才具备修心的资格。

一个很富足的员外经常到附近的寺庙与方丈谈经论禅。一次这位员外向方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方丈什么才是生活。方丈给这位员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员外,虽然家财万贯,但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邻居奇怪问道:“你这么有钱,怎么还过这样穷酸的日子?”员外回答说:“我没觉得饥饿和寒冷。”晚上的时候,邻居给这位员外的门前端上了一盘烧鸡,员外看到后赶快关上了门,甚至捏住了鼻子,免得闻到烧鸡的香味。第二天邻居看到烧鸡还在,就敲开员外的门,问他为什么不吃。这位员外回答说:“我怕以后整天都要吃烧鸡了。”

方丈讲完这个故事,前来求道的那位员外若有所思地说道:“原来生活,就是应该简朴啊,因为一旦奢侈起来,那么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这位方丈用一个寓言式的故事告诉了那位员外,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奢华的生活必然会削弱心灵世界的安宁,而一旦失去这种生活,心灵世界就会陷入长久的痛苦之中,何有快乐可言?

但纵观眼下,拜金之风已经深入到价值观还未成形的青少年的脑海之中,甚至对一些年轻的女性来说,只要是能过上富足奢华的生活,尊严、爱情、肉体、灵魂,这些本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都可以被统统出卖掉。前不久荧屏上出现的相亲类节目,女嘉宾中的拜金主义者不乏其人,试想一下,以金钱来衡量的爱情,其忠诚度与纯洁性能有多少?我们不妨再为那些用青春美貌换取奢华生活的女性做一个设想,如若哪天青春不再美貌不复,那么还会有人给你大把大把的金钱吗?而失去了这些金钱的支撑,你还能穿名牌服装,挎着LV吗?但是这些女孩子早已习惯了奢华的生活,想要她们再重新过平凡人的生活,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一个普通女人追求的幸福,她们根本就不会拥有。

人本是空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何必过分追求奢华的生活。奢华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平淡才是不老的松柏。所以,即使物质生活上发生了变化,也没有必要为其烦心甚至是不适应。因为朴实才是生活的真谛。

……普通的生活才能修心。

钱,不一定肮脏

金钱肮脏与否,是要看其用处的。

红尘俗世,世人所追求的物质享受不外乎衣食住行,而决定衣食住行的质量的,自然是金钱。对衣食住行的追求,是出于人的本性,这本性本身没有善恶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金钱本身也没有洁净与肮脏的区别。

但为什么世人几乎皆认为金钱就是罪恶,是肮脏的东西呢?

这是因为金钱的来路不正,金钱的用途不正,得到金钱的人其心不正,所以金钱又何来正道可言?可见,金钱肮不肮脏,关键在于人心,关键在于用处。

月船禅师是一位绘画高手,但是在他作画之前,那些求画之人必须先付一定的钱,否则决不动笔。不少人私底下都认为月船禅师是个贪图钱财的人。

某天,一位女士向月船禅师求画,月船禅师问道:“你能付我多少酬劳呢?”

这位女士回答说:“你要多少我就付多少,但是你必须到我家里当众挥毫泼墨。”

月船禅师允诺前往,原来这位女士家里面正在宴请客人,月船禅师于是当着众人的面为这位女士作了一幅画。画成之后,月船禅师拿着酬劳正要离开,谁知那位女士向众人讥讽月船禅师道:“他的画虽然好,但是他心里面只有钱,这种污秽之心画出来的东西是不配挂在客厅的,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

这女士说完便将自己穿的裙子脱下,要月船禅师在裙子后面作画。月船禅师问道:“这次你出多少钱?”

女士依旧像上次那样回答:“你要多少我就给你多少。”

这次月船禅师开了一个特别高的价,然后依照那位女士的要求画了一幅画,画完之后就拿着酬劳立刻离开了。

很多人猜测月船禅师这么贪财的原因,后来真相大白。原来,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常发生灾荒,那些富豪们不愿出资资助穷人,月船禅师只好自己出钱建起了一座粮仓,自己出资买谷物贮存起来以备灾荒之用。而且月船禅师的师父生前发誓要建一座禅寺,可惜夙愿未成就已圆寂,月船禅师如此“贪财”,是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

当月船禅师完成师父的遗愿之后,立即不再为任何人作画。他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

金钱是否肮脏,关键就是要看其用在了何处。像月船禅师那样,虽然以作画来索取大量的金钱,但那是因为月船禅师心系穷苦之人,为的是完成师父的夙愿,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谋利的私心。所以,心既然是洁净之心,那么金钱也就是洁净的。相比之下,那位求月船禅师作画的女士故作清高,以为用钱就可以买到一切,其实她才是世俗之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挣到大把大把的金钱,从衣食住行上为自己彻底地改头换面一番。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因为对奢华生活的贪欲,就可以任由心灵世界堕落下去。但有些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因金钱之故而引起的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实在是不胜枚举,就像侯跃文遗产案,伯父与侄女要对簿公堂。而现在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明星代言被人所不齿,不就是因为那些明星为了自己的腰包而不顾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了吗?

《杂阿含经》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份藏秘,以抚于贫乏。”也就是说,金钱多少都无所谓,只要可以保证衣食无忧,金钱的来路又很清白,自己的心灵世界不会受到谴责,那么这些钱才真真正正为自己所用。

……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

富足来自知足,贫穷来自吝啬

知足者自富足,吝啬者自贫穷。

佛家虽然讲求众生平等,但是俗世红尘并非极乐净土,人与人之间还是有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但是在佛家眼里,财富并不代表富足,贫寒也不意味着贫穷。那些虽然坐拥万贯家财,但内心仍然不觉得满足的人,不是真正的富足。相反,如果内心不为贪欲所困,在这红尘之中很容易就满足了,那么,这个人才会过上真正富足的生活。同样的道理,贫寒也不意味着贫穷,衣食住行不如别人不是贫穷,内心吝啬不懂施舍才是真正的贫穷。是以,富足与贫穷在乎本心,本心懂得知足与施舍,那么你的心灵世界才会得到真正的平静。

一座村庄里住着一个金匠和一个铁匠。铁匠信奉佛教,经常与附近寺庙里的方丈探讨佛理,因而心地善良,平日也很勤劳。金匠虽然每天也是辛苦劳作,但是每天总想占别人一些小便宜,这样他心里才会更愉悦。

在每天劳作之后,金匠总会到铁匠家里和铁匠闲聊一番,临走时拿走铁匠一件打制的铁器。铁匠每日打制一件东西很不容易,而且自己本身也很贫寒,但是铁匠把金匠当做朋友,他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有一天,铁匠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做了一只铁桶。铁桶做得非常好,铁匠觉得这只桶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心里因此非常高兴。这时候,金匠又来了,看到这只桶立刻提起来对铁匠说:“你弟媳妇看见这只桶一定很高兴,大哥,你能不能把这只桶给我啊?”

铁匠没说什么点了点头,金匠高高兴兴地把铁桶拿走了。金匠走后,铁匠心里想,金匠每天都这样来拿自己的东西,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过了几天,铁匠来金匠家里作客。金匠对铁匠说:“大哥,你弟媳妇见了你的铁桶,高兴得不得了。”

铁匠说:“这么一点薄礼就让你们夫妇这么欢喜,我也很高兴啊。”

说话的时候,铁匠看到了一只金项圈。这只项圈非常漂亮,而且应该很贵重,是金匠花了好几个月才做成的。铁匠拿起项圈对金匠说:“我的好兄弟,这个项圈实在是太漂亮了,你嫂子要是能戴上,心里一定非乐开花不可。”

铁匠说完就拿着金项圈回家了。金匠既不能阻拦也不能把项圈讨回来,因为他以前从铁匠家拿东西回来,是从来不还回去的。金匠这次亏大了,因为他拿铁匠的所有东西都加起来,价值也没有那个金项圈高。

从此之后,金匠再也不随便拿铁匠的东西了。

故事中的金匠就不知道知足,无休无止地从铁匠家里拿东西,最后导致自己更大的损失。而那位铁匠在金匠三番四次地从自己家里拿东西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一点的吝啬,所以他在最后反而能得到更多。这既是一种因果关系,也是一种人生禅理。

世间有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意思是居家过日子总要有最起码的物质条件。这是人生存立足的根本,其本质没有好坏善恶之分。但是眼下世人欲壑难填,总觉得自己这辈子一定要吃上鲍鱼鱼翅,一定要穿上欧美名牌,一定要住上别墅豪宅,一定要开上奔驰宝马,因而在追逐金钱的日复一日中,很难有快乐开心的时候。又有一些人在他人遭灾遇难的时候,不能慷慨解囊,甚至极为吝啬,这种人的心灵世界是贫穷的,是永远也不会富足起来的。相反,那些不追求奢华的生活,过上小康生活即可的人,每天才会在快乐中度过,而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一定总保持着一份善良。

是以,富足来自知足,贫穷来自吝啬。

……尊贵来自谦卑,卑贱来自傲慢。

不抑己欲,苦痛随行

世人皆需控制自己的欲望,放纵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佛法所讲的人生之病,也就是无时无刻盘踞在我们心中的贪、嗔、痴。这些都是人心的欲望,贪是心灵世界追求的欲望,嗔是心灵世界发泄的欲望,痴又是心灵世界迷惑的欲望。如果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为满贪欲不顾义理人情,道德公道;为了嗔欲不惜破口相骂,举拳相打;为了痴欲或是沉湎于短暂的快乐,或是陷落于痛苦的泥潭,那么你的一生将会充满不幸。

从前,有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虽然这个樵夫每日里辛苦劳作,但是生活依然十分贫寒。他整日烧香拜佛,祈求佛祖降临好运,帮他摆脱这穷苦的生活。

佛祖念其诚心,夜晚在梦里告知这个樵夫山坳之中有一个百十来斤的金罗汉,叫他马上去挖。樵夫醒来后赶忙进山,果然在山坳处挖出一个百十来斤的金罗汉。转眼之间这个樵夫就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樵夫买房置地,宾朋亲友也一下子多了起来。

但这个樵夫很快就愁眉不展起来,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樵夫的老婆看到樵夫整日愁眉不展,奇怪地问道:“现在咱们有这么多的家财,几辈子都吃喝不完,你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樵夫说道:“你懂什么啊,你难道不知道什么是十八罗汉吗?我现在才挖出来一个,剩下的十七个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要是都能被我挖到该有多好啊。”

故事中的樵夫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本来佛祖念其心诚,改变了他的生活,希望他能快乐地生活下去,谁知道这个樵夫反而没有以前快乐,究其缘由,乃是因为无法克制内心的贪欲。是以,不懂得控制自己欲望的人,是不会得到幸福快乐的。

贪心是由爱生起。世人皆爱美色钱财,爱名位享受,即使美色如虎狼,钱财如蛇蝎,名位如陷坑,享受如利刃,但世人还是贪图这些。而嗔心是由“不爱”引起,嗔心会将美好的一切尽皆毁坏。痴心最忌的就是“愚”和“迷”,“愚”会让人以为这个四大五蕴和合的色身是真实的,因而大家不懂人身难得,不求解脱。

若想做到“不贪”,那么就要懂得“舍”,别人精神或是物质上有了苦难,那么就要尽自己之力助其脱离苦难。若想做到“不嗔”,那就需要懂得“忍”,想要懂得忍,就需要懂得世间万物皆是平等如一的佛理,消弭你我他之分,破除正误好坏之别。想要做到“不痴”,那就需要做到“不愚”和“不迷”,也就是需要对人生进行追问与解答。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以为自己追求的是幸福,结果得来的却是痛苦。比如现在很多女性都喜欢傍大款,以为这样日后的生活就可以穷奢极欲,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就连很多已经功成名就、名利双收的女明星也逃不脱这种欲望的牢笼。她们一个个与富翁联姻,或是嫁入豪门,可未必这样的婚姻就是幸福的,有的更是不得不面对“昨日富贵身,今为黄粱梦”的结局。虽然说每一个女性都希望自己嫁得好,但是嫁得好不等于嫁给有钱人。身为女明星,已经是星光熠熠,名利双收,又何必非要以嫁入豪门为追求呢?反过来看,一些女明星嫁的人非常平凡,但是她们过得很幸福。

人生匆匆数十载,我们可以爱眼前的一切,但不可以贪眼前的一切。爱而不贪,方能感受到人生的真谛,打开属于自己的禅境之门。

……愚痴时需明理,嗔怒时需忍耐,贪心时需舍弃。

同类推荐
  •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

    《露露集·略谈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为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他试图从跨文化和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伊斯兰教与中国的关系、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点。全书分为六篇,有历史篇、礼仪组织篇、苏非篇、比较宗教篇、振兴篇、海外学者篇。虽然是一种从属于华夏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却是融汇了其他中文化优秀成分的独特文化,具有包容性、并蓄兼收的特性、灵活应变的能力及适应时世的机智。凭借如此跨文化的智慧和能力,中国穆斯林所承载的伊斯兰文化能够经历巨大的沧桑变动而一直不断发展和兴盛,且百折不挠地前进。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苦才是人生

    苦才是人生

    人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这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1)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1)

    本书是大师依据佛陀的言说及其弘法多年的教化经验。主要包括生活观、伦理观、修持观、处世观、仪礼观、教育观等内容。
  • 老子与神话

    老子与神话

    本书从神话研究的角度,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解析《老子》这一中华经典的人类学内涵。首先避开了学术界一贯采用的从哲学到哲学的“便道”,而是以当代人类学的视野和材料作为参照,对《老子》一书中的神话思维、道与永恒回归神话、《道德经》的母神原型、祭祀王和大母神崇拜等做了追本溯源式的哲学通解。
热门推荐
  • 暖婚撩人,顾少宠妻上瘾

    暖婚撩人,顾少宠妻上瘾

    一场算计,喜欢多年的骑士突然向继姐求婚,伤心欲绝下,夏唯一强拉着青梅竹马的顾亦然直接去民政局领证。婚前,就知道这个男人心狠黑。婚后,才知道这个男人更无耻。在经过每晚永无止境的煎鱼运动后,夏唯一终于忍不住了:“顾亦然,你够了啊……”吃饱喝足的男人却笑得阴险道:“这怎么能够?不多满足你一些,你岂不是又要惦记酒吧里的那些猛男了!”夏唯一:“……”这都多久以前的黑历史了,他竟然还一直记着,果然是这世上最小心眼的男人。
  • 七号死侍

    七号死侍

    死侍,一具没有思想与灵魂的躯体,其所存在的意义就是成为制造者的工具,如果有一天,一位本应在任务中毁掉的死侍,突然有了意识…………
  • 贤妻造反

    贤妻造反

    前世为贤妻,却遇中山狼。杜霜醉善良一世,却不得善终,醒来后她自问: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 此生非鱼不可

    此生非鱼不可

    简介:一场意外,言倾筝失去观看世界的能力,在那暗无天日的空间里,她伪装坚强,只为身边爱她的人少一丝一缕担忧。奈何有一个叫陈景瑜的少年看透她的一切,穿过光,牵着她慢慢走向光明。有一天,陈某说,阿筝,晚上想吃啥,我想想,嗯,我想吃清蒸鱼。说完还一脸无辜的眨着眼。陈某笑而不语,一把抱起往卧室走去。“好的,现在就让你吃。”那还不赶紧去做饭,抱我干啥(⊙o⊙)?。直到被扑倒在床,才恍然大悟,不不不,此鱼非瑜。宝宝心里苦o(╥﹏╥)o
  • 斯文妖怪

    斯文妖怪

    新书《丢人传说》连载中哦! —— 虐文虐文预警 那一天,作者站在书评区,回想起主角被读者们奋力diss的恐惧……后宫?木有!女主?存在感轻如鸭毛。打脸情节?呵呵剩下的就是日常奇遇和解密!主角作为“强行”被变成的妖怪,一心只想当“都市社会的普通白领”,“平平淡淡才是真”,无奈大波意想不到的诡事将他卷进漩涡中!原以为是青铜结果是个王者,原以为是王者,结果是个废铁……
  • 花花高手在都市

    花花高手在都市

    身世神秘的少年,梦中醒来却发现体内突然多了一个可以修炼的宝鉴!带着一个修炼宝鉴和一份鲜活的记忆,且看少年如果笑傲红尘、都市称雄!美女会有的,权势会有的,少年逆袭来啦!
  • 大佬女友求放过

    大佬女友求放过

    “她黑眼圈半张脸大,爱吃爱宅爱掰脚,是吴三好。她云则集团董事长,身份成谜受追捧,是姜有宁。什么?她们是同一个人?莫要开玩笑,不可能不可能...”“呵,你爱信不信,大佬不仅两面人生,还爱拿可怜小男生做实验,养成系小奶狗知道吗?废柴逆袭!”“喂,你们在说我什么,皮痒了吗?”下次不敢了,大佬求放过!!
  • 这个弟弟有点损

    这个弟弟有点损

    (只要人设不崩,怎么好玩怎么来,文笔不好,勿喷~)
  • 倾城帝后:冥帝无度溺宠

    倾城帝后:冥帝无度溺宠

    身为“杀手之王”的风挽绝对想不到自己竟会被闺蜜背叛致死从而穿越。不过穿越后的日子真不错,除了找自家小弟有点麻烦之外。但是这个妖孽是怎么回事?自己好心救他,为毛反被赖上了?直到某一天,某女终于爆发了。“妖孽,虽然你很和我胃口,但你要清楚我不是断袖而且我还是风家的‘独子’!”“你是风家的‘独子’,那他是谁?”某妖孽淡定的拉出一个和某女有六分像的男子。某女震惊了:老弟,你怎么早不出来晚不出来偏偏这时候出来?然后……某妖孽淡定的拖走某女。他说:“我不用你为我做什么,只要你陪我白头到老。”
  • 房间里的熊

    房间里的熊

    悄悄的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啊,在房间里藏着一头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