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修行讲求善,而这“善”非是俗世所说的狭义之善,而是广义之善。即是说“善”除了是对他人的布施外,更需要控制心中过盛的欲念,做到清心寡欲甚至无欲无求。世人若修此心,则应秉持勤俭之道,抛却奢靡之念,如此方能为一颗佛心,一份禅性铺出前路。本章旨在为世人揭示出奢俭贫富的真正奥义,助世人达到心灵富足之境。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生活的本质是俭朴,奢侈是欲望的罪过。
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是粗茶淡饭的自若,还是锦衣玉食的奢华?是小桥流水的宁静,还是灯红酒绿的迷离?其实,这些都叫做生活,都是生活的各种影像。
在世人短暂的一生中,很多人追求的都是功名利禄,向往的都是富足的生活。这是人之本心,本无善恶之分。但是如若心中的欲念过多,那么善良的本心就会因贪欲而迷失,再难回到从前的那一份纯洁。
这样的心性折射到俗世生活之中,那么一旦过上了富足甚至奢华的生活,心灵世界就会为那些珍馐华服、香车豪宅所困,再也无法做到心境上的超脱了。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若有一天眼下的奢华生活变成了昨日黄花,那么你是否能以一份泰然自若笑着说道“这些于我只不过是过眼浮云而已”呢?
佛家讲求修心,修心就是要在面对个人的福祸荣辱,面对生活的流转沉浮的时候,总是能以宁静之心对待,对以往没有贪恋,对现在没有抱怨,对未来又充满希冀。这样的心性才最接近佛,这样的人才具备修心的资格。
一个很富足的员外经常到附近的寺庙与方丈谈经论禅。一次这位员外向方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方丈什么才是生活。方丈给这位员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员外,虽然家财万贯,但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邻居奇怪问道:“你这么有钱,怎么还过这样穷酸的日子?”员外回答说:“我没觉得饥饿和寒冷。”晚上的时候,邻居给这位员外的门前端上了一盘烧鸡,员外看到后赶快关上了门,甚至捏住了鼻子,免得闻到烧鸡的香味。第二天邻居看到烧鸡还在,就敲开员外的门,问他为什么不吃。这位员外回答说:“我怕以后整天都要吃烧鸡了。”
方丈讲完这个故事,前来求道的那位员外若有所思地说道:“原来生活,就是应该简朴啊,因为一旦奢侈起来,那么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这位方丈用一个寓言式的故事告诉了那位员外,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奢华的生活必然会削弱心灵世界的安宁,而一旦失去这种生活,心灵世界就会陷入长久的痛苦之中,何有快乐可言?
但纵观眼下,拜金之风已经深入到价值观还未成形的青少年的脑海之中,甚至对一些年轻的女性来说,只要是能过上富足奢华的生活,尊严、爱情、肉体、灵魂,这些本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都可以被统统出卖掉。前不久荧屏上出现的相亲类节目,女嘉宾中的拜金主义者不乏其人,试想一下,以金钱来衡量的爱情,其忠诚度与纯洁性能有多少?我们不妨再为那些用青春美貌换取奢华生活的女性做一个设想,如若哪天青春不再美貌不复,那么还会有人给你大把大把的金钱吗?而失去了这些金钱的支撑,你还能穿名牌服装,挎着LV吗?但是这些女孩子早已习惯了奢华的生活,想要她们再重新过平凡人的生活,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一个普通女人追求的幸福,她们根本就不会拥有。
人本是空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何必过分追求奢华的生活。奢华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平淡才是不老的松柏。所以,即使物质生活上发生了变化,也没有必要为其烦心甚至是不适应。因为朴实才是生活的真谛。
……普通的生活才能修心。
钱,不一定肮脏
金钱肮脏与否,是要看其用处的。
红尘俗世,世人所追求的物质享受不外乎衣食住行,而决定衣食住行的质量的,自然是金钱。对衣食住行的追求,是出于人的本性,这本性本身没有善恶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金钱本身也没有洁净与肮脏的区别。
但为什么世人几乎皆认为金钱就是罪恶,是肮脏的东西呢?
这是因为金钱的来路不正,金钱的用途不正,得到金钱的人其心不正,所以金钱又何来正道可言?可见,金钱肮不肮脏,关键在于人心,关键在于用处。
月船禅师是一位绘画高手,但是在他作画之前,那些求画之人必须先付一定的钱,否则决不动笔。不少人私底下都认为月船禅师是个贪图钱财的人。
某天,一位女士向月船禅师求画,月船禅师问道:“你能付我多少酬劳呢?”
这位女士回答说:“你要多少我就付多少,但是你必须到我家里当众挥毫泼墨。”
月船禅师允诺前往,原来这位女士家里面正在宴请客人,月船禅师于是当着众人的面为这位女士作了一幅画。画成之后,月船禅师拿着酬劳正要离开,谁知那位女士向众人讥讽月船禅师道:“他的画虽然好,但是他心里面只有钱,这种污秽之心画出来的东西是不配挂在客厅的,只能装饰我的一条裙子。”
这女士说完便将自己穿的裙子脱下,要月船禅师在裙子后面作画。月船禅师问道:“这次你出多少钱?”
女士依旧像上次那样回答:“你要多少我就给你多少。”
这次月船禅师开了一个特别高的价,然后依照那位女士的要求画了一幅画,画完之后就拿着酬劳立刻离开了。
很多人猜测月船禅师这么贪财的原因,后来真相大白。原来,月船禅师居住的地方常常发生灾荒,那些富豪们不愿出资资助穷人,月船禅师只好自己出钱建起了一座粮仓,自己出资买谷物贮存起来以备灾荒之用。而且月船禅师的师父生前发誓要建一座禅寺,可惜夙愿未成就已圆寂,月船禅师如此“贪财”,是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
当月船禅师完成师父的遗愿之后,立即不再为任何人作画。他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
金钱是否肮脏,关键就是要看其用在了何处。像月船禅师那样,虽然以作画来索取大量的金钱,但那是因为月船禅师心系穷苦之人,为的是完成师父的夙愿,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谋利的私心。所以,心既然是洁净之心,那么金钱也就是洁净的。相比之下,那位求月船禅师作画的女士故作清高,以为用钱就可以买到一切,其实她才是世俗之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活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挣到大把大把的金钱,从衣食住行上为自己彻底地改头换面一番。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因为对奢华生活的贪欲,就可以任由心灵世界堕落下去。但有些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因金钱之故而引起的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实在是不胜枚举,就像侯跃文遗产案,伯父与侄女要对簿公堂。而现在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明星代言被人所不齿,不就是因为那些明星为了自己的腰包而不顾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了吗?
《杂阿含经》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份藏秘,以抚于贫乏。”也就是说,金钱多少都无所谓,只要可以保证衣食无忧,金钱的来路又很清白,自己的心灵世界不会受到谴责,那么这些钱才真真正正为自己所用。
……求财要有道,莫取非分财。
富足来自知足,贫穷来自吝啬
知足者自富足,吝啬者自贫穷。
佛家虽然讲求众生平等,但是俗世红尘并非极乐净土,人与人之间还是有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但是在佛家眼里,财富并不代表富足,贫寒也不意味着贫穷。那些虽然坐拥万贯家财,但内心仍然不觉得满足的人,不是真正的富足。相反,如果内心不为贪欲所困,在这红尘之中很容易就满足了,那么,这个人才会过上真正富足的生活。同样的道理,贫寒也不意味着贫穷,衣食住行不如别人不是贫穷,内心吝啬不懂施舍才是真正的贫穷。是以,富足与贫穷在乎本心,本心懂得知足与施舍,那么你的心灵世界才会得到真正的平静。
一座村庄里住着一个金匠和一个铁匠。铁匠信奉佛教,经常与附近寺庙里的方丈探讨佛理,因而心地善良,平日也很勤劳。金匠虽然每天也是辛苦劳作,但是每天总想占别人一些小便宜,这样他心里才会更愉悦。
在每天劳作之后,金匠总会到铁匠家里和铁匠闲聊一番,临走时拿走铁匠一件打制的铁器。铁匠每日打制一件东西很不容易,而且自己本身也很贫寒,但是铁匠把金匠当做朋友,他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有一天,铁匠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做了一只铁桶。铁桶做得非常好,铁匠觉得这只桶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心里因此非常高兴。这时候,金匠又来了,看到这只桶立刻提起来对铁匠说:“你弟媳妇看见这只桶一定很高兴,大哥,你能不能把这只桶给我啊?”
铁匠没说什么点了点头,金匠高高兴兴地把铁桶拿走了。金匠走后,铁匠心里想,金匠每天都这样来拿自己的东西,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过了几天,铁匠来金匠家里作客。金匠对铁匠说:“大哥,你弟媳妇见了你的铁桶,高兴得不得了。”
铁匠说:“这么一点薄礼就让你们夫妇这么欢喜,我也很高兴啊。”
说话的时候,铁匠看到了一只金项圈。这只项圈非常漂亮,而且应该很贵重,是金匠花了好几个月才做成的。铁匠拿起项圈对金匠说:“我的好兄弟,这个项圈实在是太漂亮了,你嫂子要是能戴上,心里一定非乐开花不可。”
铁匠说完就拿着金项圈回家了。金匠既不能阻拦也不能把项圈讨回来,因为他以前从铁匠家拿东西回来,是从来不还回去的。金匠这次亏大了,因为他拿铁匠的所有东西都加起来,价值也没有那个金项圈高。
从此之后,金匠再也不随便拿铁匠的东西了。
故事中的金匠就不知道知足,无休无止地从铁匠家里拿东西,最后导致自己更大的损失。而那位铁匠在金匠三番四次地从自己家里拿东西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一点的吝啬,所以他在最后反而能得到更多。这既是一种因果关系,也是一种人生禅理。
世间有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意思是居家过日子总要有最起码的物质条件。这是人生存立足的根本,其本质没有好坏善恶之分。但是眼下世人欲壑难填,总觉得自己这辈子一定要吃上鲍鱼鱼翅,一定要穿上欧美名牌,一定要住上别墅豪宅,一定要开上奔驰宝马,因而在追逐金钱的日复一日中,很难有快乐开心的时候。又有一些人在他人遭灾遇难的时候,不能慷慨解囊,甚至极为吝啬,这种人的心灵世界是贫穷的,是永远也不会富足起来的。相反,那些不追求奢华的生活,过上小康生活即可的人,每天才会在快乐中度过,而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一定总保持着一份善良。
是以,富足来自知足,贫穷来自吝啬。
……尊贵来自谦卑,卑贱来自傲慢。
不抑己欲,苦痛随行
世人皆需控制自己的欲望,放纵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佛法所讲的人生之病,也就是无时无刻盘踞在我们心中的贪、嗔、痴。这些都是人心的欲望,贪是心灵世界追求的欲望,嗔是心灵世界发泄的欲望,痴又是心灵世界迷惑的欲望。如果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为满贪欲不顾义理人情,道德公道;为了嗔欲不惜破口相骂,举拳相打;为了痴欲或是沉湎于短暂的快乐,或是陷落于痛苦的泥潭,那么你的一生将会充满不幸。
从前,有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虽然这个樵夫每日里辛苦劳作,但是生活依然十分贫寒。他整日烧香拜佛,祈求佛祖降临好运,帮他摆脱这穷苦的生活。
佛祖念其诚心,夜晚在梦里告知这个樵夫山坳之中有一个百十来斤的金罗汉,叫他马上去挖。樵夫醒来后赶忙进山,果然在山坳处挖出一个百十来斤的金罗汉。转眼之间这个樵夫就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樵夫买房置地,宾朋亲友也一下子多了起来。
但这个樵夫很快就愁眉不展起来,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樵夫的老婆看到樵夫整日愁眉不展,奇怪地问道:“现在咱们有这么多的家财,几辈子都吃喝不完,你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樵夫说道:“你懂什么啊,你难道不知道什么是十八罗汉吗?我现在才挖出来一个,剩下的十七个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要是都能被我挖到该有多好啊。”
故事中的樵夫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本来佛祖念其心诚,改变了他的生活,希望他能快乐地生活下去,谁知道这个樵夫反而没有以前快乐,究其缘由,乃是因为无法克制内心的贪欲。是以,不懂得控制自己欲望的人,是不会得到幸福快乐的。
贪心是由爱生起。世人皆爱美色钱财,爱名位享受,即使美色如虎狼,钱财如蛇蝎,名位如陷坑,享受如利刃,但世人还是贪图这些。而嗔心是由“不爱”引起,嗔心会将美好的一切尽皆毁坏。痴心最忌的就是“愚”和“迷”,“愚”会让人以为这个四大五蕴和合的色身是真实的,因而大家不懂人身难得,不求解脱。
若想做到“不贪”,那么就要懂得“舍”,别人精神或是物质上有了苦难,那么就要尽自己之力助其脱离苦难。若想做到“不嗔”,那就需要懂得“忍”,想要懂得忍,就需要懂得世间万物皆是平等如一的佛理,消弭你我他之分,破除正误好坏之别。想要做到“不痴”,那就需要做到“不愚”和“不迷”,也就是需要对人生进行追问与解答。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以为自己追求的是幸福,结果得来的却是痛苦。比如现在很多女性都喜欢傍大款,以为这样日后的生活就可以穷奢极欲,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就连很多已经功成名就、名利双收的女明星也逃不脱这种欲望的牢笼。她们一个个与富翁联姻,或是嫁入豪门,可未必这样的婚姻就是幸福的,有的更是不得不面对“昨日富贵身,今为黄粱梦”的结局。虽然说每一个女性都希望自己嫁得好,但是嫁得好不等于嫁给有钱人。身为女明星,已经是星光熠熠,名利双收,又何必非要以嫁入豪门为追求呢?反过来看,一些女明星嫁的人非常平凡,但是她们过得很幸福。
人生匆匆数十载,我们可以爱眼前的一切,但不可以贪眼前的一切。爱而不贪,方能感受到人生的真谛,打开属于自己的禅境之门。
……愚痴时需明理,嗔怒时需忍耐,贪心时需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