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出生在一个彼得大帝时代承袭下来的贵族家庭中,是世袭伯爵,1910年逝世,享年82岁,他一生中出版了90卷文集,前后共用了30年,光目录就有很厚的一本。我国现存有两套《托尔斯泰全集》,南京和上海各1套。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创作从写自己开始,至写自己而止。
托尔斯泰的母亲在他两岁时去世,而到了9岁时他父亲也逝世了。他自小由姑妈抚养长大。姑妈为他请了家庭教师,照管他的生活和读书。托尔斯泰的童年过得很优裕,自从他读了法国卢梭的作品,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之后,便开始思考俄罗斯的社会问题,慢慢的认识到当时封建社会的愚昧和不公正。托尔斯泰在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一年后,又转学法律,而且经过自学攻读了博士学位。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开始得很早。他的首部小说《童年》,于1854年发表,主要是写在俄国家庭教师的管教下的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生活以及她的心理变化;写家庭教师被父亲辞退的无可奈何;写父亲不尊重人等。接下来又出版了《少年》《青年》,成为他的自传三部曲。
1847年,退学回家的托尔斯泰,尝试在自家的庄园里实行改革,并设想了一个计划。托尔斯泰首先来到庄园中最贫穷的一个村子,给贫苦的农民送茅草、修房子,但是农奴们却不理解,再加上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让托尔斯泰这位年轻伯爵的幻想化为泡影。
托尔斯泰于1851年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担任了一名下级军官,参加了1854—1855年的俄罗斯与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这期间他写了很多战地通讯,短篇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也是这个时候完成的,写了贵族军官们的腐败与冒领战功;写了出身贫苦的士兵恪尽职守、保卫国家。托尔斯泰通过几年的军旅生活,更进一步看清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腐朽和反动,并且为他之后创作的《战争与和平》打下了基础,开创了对战争场面中军官与战士辩证发展心理过程描写的先河,后来被西方作家所采用。
托尔斯泰为了寻求俄罗斯社会的出路,分别于1857年和1860年两次出国考察。他先到了法国,看到法国发明了用于杀人的机器,他不敢恭维这种杀人文明。他又从法国到了瑞士,看到有钱的人虐待一位流浪艺人,并且因为这位艺人的落魄而受到冷落,后来托尔斯泰出于同情心请了这位艺人吃饭,他一回到家,连夜写了小说,大骂这个西欧社会。
为了让农民的儿子得到普及教育,托尔斯泰在他的庄园里开办了学校,并且担任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和平调节人与陪审员,希望以此来维护农民的利益。他同时还对哲学、宗教、思想道德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托尔斯泰的前半生追求的是民主、民族,对西方社会非常失望,后来与资本主义展开了斗争。
晚年时的托尔斯泰追求平民化的生活,并且不顾家人的反对,宣布放弃遗产。为了实现他的平民化夙愿,于1910年10月28日,他离家出走,结果得了肺炎,于11月7日在阿斯塔堡火车站去世。托尔斯泰的一生都非常不满俄罗斯社会阶级之间的鸿沟和沙皇封建农奴制的残暴统治。1863年历经6年,他创作了巨著《战争与和平》,是以1812年抗击拿破仑侵略,由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打败拿破仑为历史背景;1874—1876年创作了《安娜·卡列尼娜》;1898—1899年创作了《复活》。这三部巨著分别反映了俄罗斯19世纪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面貌,都是从历史和现实来探索俄罗斯的前途。
托尔斯泰继承和发扬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他的作品,从内容上扩大了表现领域,深入地反映了1861~1905年这个历史时期俄国社会的复杂矛盾,成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在艺术上大胆创新,擅长于描写细腻的心理变化,他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鲜明。列宁称他是“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地位。”
作品分析《复活》通过对玛丝洛娃以及“囚犯”们所蒙受的不白之冤的描写,从而广泛且深刻地揭露了沙皇的法律、法庭、监狱、官吏和整个国家机器的反人民本质。作者以辛辣的讽刺手法描写了法庭审判,撕毁了统治阶级的“一切假面具”。审判员都是一些淫棍、酒鬼、骗子手。副检察官前一夜在玛丝洛娃呆过的那个妓院结束了他们一夜的游宴,所以对此案也没有准备。结了婚却过着放荡生活的庭长,无心审判,只想着快点结束此案,赶在6点钟以前去看情人。而陪审员们,则各自忙于自己的事情,想着自己的心事。就这样竟将无辜的玛丝洛娃判处服4年苦役。托尔斯泰还指出:问题不仅仅在于“执法者”,而且还在于法律的反人民本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律只不过是一种工具,用来维持那对我们的阶级有利的现行社会制度罢了。”托尔斯泰还通过对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上诉的描写,来说明残忍冷酷、昏聩腐败、贪赃枉法,绝不是个别官吏的专利,而是整个统治阶级共有的反动本质。
《复活》的思想基础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土地私有制的一贯否定。地主土地占有制,是沙皇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也是造成俄国农民命运悲惨的根源。托尔斯泰完全正确地认为“唯一能够养活老百姓的土地,却被地主从他们手里剥夺了去。”是农民困苦的主要原因。小说揭露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托尔斯泰代表千百万农民发出了呼吁:“土地不能成为任何人的财产,它跟水、空气、阳光一样,不能买卖。”但同时他又主张“把土地租给农民,再把他们所缴纳的租金算作他们的财产存储起来作为一份基金,让他们用来缴付税款,拨作公共事业的经费。”这只是改良主义的空想。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否定土地私有制,但并没有集中全力去反对真正的敌人,去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它的政权工具,即君主政体。”托尔斯泰一方面反映了宗法制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
《复活》是一面反映俄国农民在革命中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这个时候的他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的遭遇,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被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荒芜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激烈地抨击了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
《复活》是一幅触目惊心的人民受难图。书中提出尖锐的问题:人民的苦难是怎样造成的?谁是罪魁祸首?人民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托尔斯泰探索卡秋莎·玛丝洛娃和全体苦难人民不幸的根源,当他发现罪魁祸首就是沙皇制度时,用锐利的笔锋无情的揭发了这一制度。托尔斯泰的批判矛头也没放过沙皇的官方教会。沙皇专制和官方教会是完全建筑在对人民的压迫和欺骗之上的。他们虐待、折磨、审判、惩办和杀害人。无辜的人民遭殃,他们却毫不在意,只想着清除他们所认为的危险分子。他们不仅不会宽恕他们认为有罪的人,并且宁可惩罚千百个没有危险的人,以便除掉一个他们心目中的危险分子。这是一种多么残酷的统治术!
《复活》不愧是一部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书中还描写了一批反对沙皇统治的政治犯、革命家。当然,托尔斯泰对于他们的政治观点并不赞成,对他们的理解也有偏颇和局限的地方。他们是民意党人并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托尔斯泰对他们的描写应该说是真实的《复活》结尾引用了大量《圣经》里的章节,这说明晚年的托尔斯泰一方面彻底否定沙皇制度,同上流社会决裂;另一方面他在精神生活上因找不到一条出路而极端苦闷,使他不得不从他长期矛盾的宗教观中寻求慰藉。这是托尔斯泰(19世纪最复杂的伟人)的大悲剧。但即便如此,也破坏不了《复活》这部艺术杰作历久不衰的夺目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