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不要吝惜对别人的赞美
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善于赞扬别人优点的人,绝不会只是单方面地给予和付出,他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收获。孩子做好一件事情后,会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表扬,而在看到别的小朋友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却不乐意赞美,甚至可能表现出不屑,因为他们在无形中看出了自己的差距,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
其实,赞美和欣赏都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相比较于吝惜赞美,学会赞美和欣赏别人是一种潜在的激励自己的动力,有助于自己的进步。同时由于一个人的赞美和欣赏,会让别人获得鼓励,引起别人对此人的好感,更愿意和这个人在一起,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有时候,我们在赞扬别人的同时往往也会激励自己,别人的精神也会感染我们,别人的榜样也会带动我们继续努力,使我们表现得更好。
有一次,王大仁和父母到叔叔家做客,叔叔一家很热情。婶婶还特意烧了一桌丰盛的菜,来招待王大仁一家。可是婶婶平日里很少下厨,烧菜手艺不怎么样。王大仁的父母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好。婶婶也满面通红,坐立不安,还问大家要不要叫点外卖。
这时,王大仁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笑眯眯地说:“婶婶烧的菜味道真是很特别啊,我有个同学就爱吃特别的东西,下次也请他来婶婶您家吃饭好吗?”婶婶立刻喜笑颜开,开心地点头,说:“好啊,王大仁真是个好孩子,还记得同学的口味啊。”于是饭桌上大家的话题一转,尴尬的气氛立刻得到了缓解,大家很开心地吃起来。
王大仁的一句赞美之言,让原本难吃的菜有了特殊的价值。这让原本不知所措的婶婶变得自然起来,缓和了饭桌上的气氛,也让别人觉得王大仁是个聪明而有教养的孩子。可见,赞美有着特别的力量,在人际交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调和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说赞美的话是与人交际中必备的技巧。赞美得体,不但能保护面子,给人积极的影响,还能给对方的心灵带来温暖。赞美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向别人传递一个真诚的赞美,有着巨大的效力,孩子的赞美也具有同样的影响力。大人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做积极的示范。
马斯洛层次理论认为:自尊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较高层次的需求,它一般表现为荣誉感和成就感。而荣誉和成就的取得,还需得到社会的认可。赞扬的作用,就是把他人需要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送到对方手里。当对方的行为得到你真心实意的赞许时,对方看到的是别人对自己努力的认同和肯定。自己渴望别人赞许的愿望在荣誉感和成就感接踵而来时得到满足,能在心理上得到强化和鼓舞,从而更有力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向着自己的目标冲击。
在现代交际中,适度的赞美对成功做人来说必不可少,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听到赞美。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赞美时,通常觉得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只是赞美,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过离谱。
一个人总想客观地了解自己,又想得到他人的认同。如果获得赞美,往往会有种成就感,也往往会对表示赞美的人产生好感。所以,赞美别人时要坦诚,这样,你所说的话,会超越赞美的效果,成为真正夸赞别人的话,听在对方耳中,感受就自然不同。而孩子正处于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阶段,就更应该学会赞美别人。
给父母支招
1.学会真诚赞美别人。赞美一定要真诚。如果伙伴把事情搞砸了,你却“不失时机”地赞美他,赞美就变成一种讽刺了。大人要告诉孩子,不真诚的赞美往往会起反作用,不但不会使别人舒畅,反倒会伤害别人,只有真诚赞美别人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爱。
2.赞美时要对事不对人。大人教孩子赞美别人时,要特别指出,不能毫无根据地赞美,而是应赞美事情本身,不要只是说:“你真是太好啦!”那毫无意义,会让人莫名其妙。
3.在表扬时,可以以具体明确的语言、表情称赞对方的行为。大人要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榜样示范,赞扬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那么孩子在赞扬同学时,就会用平等、热情、情不自禁的口气,而在赞美长辈时,就会怀着敬佩、尊重、学习的心情。
4.间接赞美也是一种赞美。大人要教孩子,不仅有口头赞美,更可以以眼神、动作、姿势来赞美和鼓励别人。可以用微笑、惊叹,或是夸张地瞪大眼睛表示对别人能力的倾慕和敬畏。这种方式是容易被对方接纳的。
5.培养孩子的“美感”。首先要通过孩子的视觉、听觉让孩子感受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家长应不时地用语言向孩子讲述这些“美”的东西,让一种“美”的感受在孩子的大脑中保存下来。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生活经验不断积累,应该开始让他对家人和接触的外人的优点进行赞扬,久而久之,这种良好的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固定下来。
§§§第二节 关心孩子,但不要过度介入
大人们总喜欢把孩子的一切给规定好、安排好,生活、人生、目标、道路等各方面,只要是孩子的事,不论大小,家长都要过问,都要介入。这样的妈妈和爸爸,确实是世界上最辛劳的,但最终却可能只有苦劳不见功劳。孩子最后成了一生安分的人,没有自我突破,更别谈社会突破了。
典型的“严教”家庭的毛病就在于父母权力过大,不注重沟通,小孩逆来顺受,无法跟大人好好交流,大人也无法了解到孩子的真正所需,于是忍无可忍的时候孩子便选择爆发,那时候就会如同火柴燃烧一样,让大人与孩子的关系紧张。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让孩子自由成长。管得太多太死,孩子便没了希望。当溺爱、攀比,模式化、格式化把我们的孩子塑造成了如同火柴盒里统一的火柴一般,彼此有着同样“身材”、同样“面孔”之时,孩子也会如同火柴一般没了情感。
蒙哥马利是个乖巧的男孩,他在学校的时候,是人人都羡慕的“小王子”,他人很聪明,学东西很快。但是人人都知道他的童年很不幸,很痛苦,因为他有个很糟糕的妈妈。她是一位专横跋扈、颐指气使、对孩子们稍感不满即棍棒伺候的“专制女王”。而蒙哥马利也觉得那是一场噩梦,一回到家,蒙哥马利就不是人人羡慕的王子了。
蒙哥马利的母亲事事都问他:是你打碎了花盆吗?是你把地板弄脏的吗?是你在学校惹事了吧?孩子都闹到家里来了。妈妈责骂他的“关键词”就是“他是坏孩子”,而蒙哥马利在内心想的是:“我不是坏孩子,你是不了解我的。”有一次,顽皮的小蒙哥马利把一只花瓶打碎了,他母亲就尖声吼骂:“除了当炮灰,你将什么也做不成!”但蒙哥马利没有成为炮灰,他喜欢当兵,他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蒙哥马利后来进了封闭的军事学校,远离家乡与母亲的管教,再后来成了伟大的将军。
二战时,英军最著名的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因为“阿拉曼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而永载史册。
蒙哥马利有位事事都要过问的母亲,而且这位母亲总认为蒙哥马利是个坏孩子。幸而这位母亲没有为这个她心中的“坏孩子”安排人生道路,当蒙哥马利远离了母亲的过问与介入后,他获得了更为顺畅的人生。
人本来就是多样性的,教育当然也要多样,“因材施教”就是这个道理。社会上的岗位也是多样化的,需要各种各样有个性、有特点、有特长的人。所以,没有了家长“死管”的介入,或许孩子会更容易跟家长沟通,并找到真正的自己。家长不能一直进行着所谓的“计划教育”,一定要问孩子想要什么,不要事事都由家长来决定。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作品曾经风靡全世界,而他还有着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思想。他认为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就是要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可以尽情地选择自己的前途。
有一次蔡志忠送孩子去上钢琴课。车到了钢琴学校门前,女儿却坐在车上闷闷不乐。蔡志忠一再追问,女儿才告诉他,自己最想学的不是钢琴,而是笛子,但是苦于妈妈的压力,只能选钢琴。
蔡志忠二话没说,便把车掉了头,还一本正经地告诉女儿,千万不要把内在的自己交给别人,不要用精神上的痛苦来换取物质上的满足,要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学习和生活。
后来他女儿就去学了笛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妻子事事关心孩子,连孩子的爱好也干涉,而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才说出了自己真正的爱好。蔡志忠则认为孩子的快乐是用钱买不到的,童年也不会重来。虽然4000块钱的钢琴课看起来很贵,但是也不能因此剥夺孩子的自由。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一些她所不喜欢的东西,将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变得只能听从大人的意愿。这其实是教育最大的失败,也是女儿最大的人生遗憾。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多么深刻的哲学思想。没有了大人的强制性介入,孩子才会找到自己真正的喜好,完成自己的梦想,忠于自己的心。父母不过是陪孩子走一段人生之路而已。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德行,而管得太多太死的家教,往往顾不及品格、品德方面的教育,只是顺从家长的想法。
给父母支招
1.父母和孩子要经常有效地沟通。父母应当保护孩子,但也要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尊重和理解。要相信孩子有困难以及问题的时候,会首先想到向父母求救。
2.认识到自己的家庭与别人的家庭存在区别。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也是有区别的。一些父母爱和别的家庭比较,总觉得人家能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家庭也应该做到;人家拥有的东西,自己的家庭也应该拥有。这样比下去,就很难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很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3.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父母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要学会和孩子商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勇敢地表达出自己想要的。
4.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是根据父母的兴趣爱好作选择,否则,容易使孩子丧失个性。聪明的父母应该是尊重孩子个性的父母。
§§§第三节 孩子之间的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
担心孩子在外受欺负,是家长们难免的担忧。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家长为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受欺负的事情而烦恼。确实,孩子受欺负,家长很心疼,却又帮不上忙,也不能特意让孩子去学会打架、报复。有时候,孩子会告诉大人,可是这毕竟是孩子之间的事,大人牵扯进来,就不再是小事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