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孩子的异性朋友
小百合读初三,是班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最近妈妈发现小百合的书包里有男生的电话号码,而且放学常有男生陪伴回家。为此,妈妈大为恼火,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将这些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于是妈妈严格规定,小百合放学15分钟后必须到家,此外还时常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小百合放学回家的路上,以观其动态。
在家里,妈妈一听到有男生来的电话,马上挂断,并一个劲地询问打电话的是谁。小百合自幼都很听妈妈的话,但对妈妈的这种做法百思不解。她哭着对妈妈说:“这些都是班上的同学。最近班上开展一对一活动,自己是干部,有责任帮助同学。再说,我们也没有做什么嘛。”妈妈一听更火了,大声地说:“帮助同学干吗非找男生?马上就要中考了,自己都忙不过来,还帮别人,万一帮出事怎么办?不行,我不同意!”
没过几天,当妈妈又发现小百合和一男生在放学路上边说边走时,顿时怒不可遏,冲到那个男生面前,气势汹汹地说:“你跟着我们小百合干什么?小流氓,给我滚开!”小百合一听着急了,拉着妈妈说:“我们在谈明天的活动课。”妈妈根本不听,不由分说地拉住小百合就走了。
回到家后,妈妈把小百合狠狠打了一顿,并且非要让女儿说清楚和那个男生是什么关系。无论小百合怎么申辩她都不信,干脆把小百合关在屋里,并说:“不说清楚不准吃饭!”小百合被关在屋里越想越伤心,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会变得如此反常,自己又错在哪里。如果班上同学和老师知道了,该怎么想?她突然感觉有口难辩,伤心至极,大声地哭了起来。
许多孩子都对家长的过分管束非常不满。有的孩子说,父母经常私拆他的信件,偷看他的日记;有的孩子说母亲“像特务一样”监视他与异性同伴的交往;还有些孩子埋怨母亲一发现自己与异性同学在一起,便格外紧张,不给异性同学好脸色,弄得自己很难堪……
应该说,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性成熟提前,早恋现象在中学已很普遍,家长适当地过问孩子与异性的交往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家长同时应该明白,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渴望与别人交流心里的感受,渴望别人的关注、认同,他们渴望友谊就像植物渴盼阳光一样,他们不但喜欢同性、同龄、同志趣的朋友,更渴望结交异性朋友。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性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心理上的一系列微妙而复杂的反应。异性间的相互交往及由相互吸引而产生的愉悦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良好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它不仅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而且对整个心理活动都会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它可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敏捷活跃而奋发向上。这就是所说的“异性效应”。
这种“异性效应”对中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异性效应”可使同学间相互取长补短、丰富完善个性;利用“异性效应”可以提高学习与活动效率,男女同学在一起学习有可能相互启发,使思路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观点相互启迪,往往能触发智慧的火花;利用“异性效应”可以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男女同学在评价对方的同时,当然也一定会注意规范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在评价别人中学会评价自己,使自我评价的能力得到提高;利用“异性效应”可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青春期的男女学生都希望引起异性的关注,都希望能以自己某些特点或特长受到异性的青睐。男孩往往为此激励自己成绩优异,女孩子也不知不觉地对自己提出了要求:学习刻苦努力,举止优美大方,待人温文尔雅,言谈风趣,富有修养。这种相互激励就成为男女同学发展的动力和“促进剂”。
家长对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应保持一份平常心,纠正五种误解。
误解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与异性交往是长大以后的事。其实,成长包括很多方面。读书求知主要涉及智力发展,只是成长的一个方面。学会与人交往,包括与异性交往,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它也是学生学习的任务之一,是一门意义重大的功课。这门课不在升学考试的科目之列,却会考人一辈子。如果真的等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才开始学习与异性交往,很可能就会因为缺乏锻炼而成为这方面的“困难户”。
误解二:学生还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人的心理成熟不可能靠坐等得到,与异性交往的技能也只能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提高。事实上,一个没有学会与异性交往、没有达成异质社交性的人很难说是一个成熟的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习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
误解三: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研究发现,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因此,与异性交往本身并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相反可能还有积极作用。
误解四: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使孩子犯错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异性交往的动机多种多样,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谈恋爱。即使是一对一的男女约会,也不能与谈恋爱画等号。虽然青少年还不成熟、容易冲动,但是他们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能力,在恋爱问题上一般会相当慎重。
误解五:如何处理异性关系不需要别人指导,到时自然就懂。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与异性交往是一个全新的领地,有很多的疑问和困惑。资料表明,在社会风气十分开放的美国也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学生把与异性交往当做一个难题。在观念相对保守,而且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充满偏见的中国,不难想象青少年在这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更多。据一些心理咨询专家反映,我国青少年来电来信所寻求帮助的问题中,与异性交往有关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亲子正面沟通秘诀
异性友谊与“早恋”和“堕落”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的。完全禁止孩子与异性朋友正常交往,反而会强化其好奇心。正确的做法如下所示。
1.支持孩子与异性正常交往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和共同的集体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淡化中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促进其形成健全的友谊关系,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2.对孩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中学生处于求知的黄金时代,是智力发展的高峰期,对宝贵的时光要倍加珍惜。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崇高而远大的追求目标,避免其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这是防止和纠正早恋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
3.充实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内容
在家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娱乐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使孩子充实、兴趣多元化。另外,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家长作风的不检点很容易导致青春期的孩子好奇模仿。
4.使孩子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
应教会孩子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
不宜过分亲昵。过分亲昵不仅会使自己显得太轻佻,引起他人的反感,而且还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即使是有一定亲缘关系或非常熟悉的异性同学之间也不要随意流露热情和过分亲昵。比如,在异性同学面前忸怩作态、举止轻浮,或异性同学之间拉手、拍肩,更有甚者,与异性同学进行亲吻、拥抱等。
不宜过分冷淡。因为冷淡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也会使人觉得你高傲无礼、孤芳自赏。更不能对异性同学歧视、轻视或爱理不理等。
不必过分拘谨。在和异性的交往中,要该说就说、该笑就笑,忸怩作态反而使人生厌。反之,过分随便也不好,男女毕竟有别,有些话题只能在同性之间交谈,有些玩笑不宜在异性面前开,这都是要注意的。
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
瑶瑶今年15岁,有个要好的同伴娜娜。一次,娜娜的妈妈在自家窗户外,发现两个女孩子在接吻,气得娜娜的妈妈把娜娜叫进屋就是一顿暴打,还说了一些比较重的话:“你知道这是什么行为吗?这是同性恋,会毁了你……”
第二天上午,娜娜妈妈就给瑶瑶妈妈打电话说了此事,瑶瑶妈妈也挺意外。中午瑶瑶妈妈去瑶瑶学校接她放学,路上问她知道为什么接她吗?她说:“知道,娜娜妈妈给你打电话了吧?”妈妈说:“没有呀,她找我有什么事呀?不过有个电话我没接。”瑶瑶说:“回家告诉你。”到了家,瑶瑶笑着有点不好意思地把那天的事说了,妈妈问她为什么这样呀?她说就是逗着玩,没什么意思,是娜娜妈妈误会了。瑶瑶妈妈当时没发火,就是像谈心似的和她说说两个女孩不要这样,谁看见都会那样想的。瑶瑶妈妈知道,这两个孩子平时在学校也是常在一起,书信以老公老婆自称。面对这样的情况,她真的很苦恼,怕说深了伤害到孩子,又怕没及时引导影响了孩子的将来。
很多学生喜欢将自己谈得来的同性伙伴称为“死党”,她们往往是同班同学,有着相同的性别和说不完的共同话题,整天形影不离。在校园中,经常可以看到两个女生或两个男生特别要好的情形,尤其是女生更为显著。她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与忧愁,对其他同学的介入还会产生嫉妒。对父母、老师、亲戚都不说的秘密,她们相互交流。应该说,同伴中“死党”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话不谈的密友,是最了解自己“秘密”的伙伴兼“亲信”。
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恋爱期。但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萌动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同时他们又正处于对异性的排斥阶段。在学校里,异性学生之间不能大大方方地交往,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则愿意和见多识广的人交往,特别崇拜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事业有成的“哥哥”。开始时是效法,进而发展成为爱慕依恋,这种情结的发展在两性疏远期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一阶段,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最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注视和非议,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显得自然和安全,这种同性的友谊也容易带有爱慕色彩,进而出现依恋情结。这种青春期同性依恋毕竟与同性恋有区别,我们决不能把学校里的男女同性间比较要好或亲密现象一概视为不正常。